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詩畫一律
宋代蘇軾在評王維的詩畫創作成就時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還明確地提出“詩畫本一律”的創作主張。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對中國詩畫相互滲透的美學規律的概括。詩和畫作為藝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都要反映社會生活,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們雖屬不同的藝術種類,由于兩者美學原則的一致性,因而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現象。中國古代的詩人和畫家十分強調兩門不同藝術種類美學原則的一致性和它們在藝術表現時的相互滲透作用。蘇軾以后,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晁以道說“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李贄說: “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此外有王原祁的“畫法與詩文相通”,方熏的“詩文書畫,相為表里”等理論闡說。
這一理論的提出,既符合文學藝術審美表現的規律,也概括了中國詩、畫的特征。畫是詩的形態顯現,詩中有畫就是要求詩具有鮮明生動、感性具體的藝術形象。詩是畫的意蘊所在,畫中有詩就是要求畫經過藝術的創造,溶想象、情感、理知為一體,以具體感性的藝術形象,怡悅人的性情,感發人的意志。詩中無畫,就會缺乏形象具體性,使作品流于概念性的認識而削弱了藝術魅力。有畫而無詩,便流于狀物寫景,極貌工物,有景象而無情趣。所以,詩中的畫,畫中的詩,應該是內容與形式、具體與概括、感情與理性、物象與情感的和諧統一境界。這種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的美學境界,是中國古代美學所追求的極致,它體現著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的藝術審美特征。
詩畫相互滲透、相互生發,既是藝術美的創造規律,也是審美欣賞的規律。歌德說過: “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卻對想象提出形象。”審美過程中離不開想象活動這一重要樞紐。詩作為訴諸表象的語言藝術,同訴諸視覺的造型藝術相比,兩者都需要將形象的畫面展示在讀者面前。詩中的畫是依賴語言符號即第二信號系統來刺激感受中樞,不象繪畫那樣具有直觀性。具象性,詩中畫靠語言為中介,是經過想象、情感等因素滲入的再創造的具象畫面。詩中畫的欣賞帶有濃重的主觀想象色彩和濃重的主觀情感,是一種開放的審美體驗。畫中詩的欣賞從直接的感性形象出發,感知到的是呈現在空間的線條、色彩,是具體的形象美,詩意的想象活動不能脫離畫面的具象,這樣的欣賞具有一種定向性。因而我們在美的創造中應注意詩的想象性和畫的具象性這兩個不同特點,既要揚長避短,又要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創造出詩情畫意俱佳的藝術作品。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理論,概括了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相互滲透的美學規律。歷史上,中西方許多美學家對此問題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由于中國美學思想提倡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具有重表現、重意境的特點,因此這一問題在中國美學思想發展中又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同我國古代文論中經常涉及的情景、形神、興象、意象、意境等美學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不僅是一脈相承的,而且是內涵非常豐富的具體闡說。它既是創作的經驗總結,又是理論的具體概括。這一理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美學生命力,正因為它是美的創作和美的欣賞的規律的理論總結。這一命題包蘊著豐富的美學意蘊,揭示了美的創造中內容和形式、具體和概念、感性和理性、表現與再現、物象與情感等諸多關系的辯證統一規律。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詩歌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