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名句的誕生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1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2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3人憔悴。
——柳永·蝶戀花
完全讀懂名句
1黯黯:迷茫沉重的樣子。2疏狂:形容放浪、不受拘束之意。3消得:值得。
長久倚立在高樓,微風細細吹過來,遠眺春日無際天邊,興生一股迷茫沉重的愁緒。一片綠草被暮晚煙色映照,誰能體會我在此倚欄的心情。
打算以疏狂放浪來圖求一醉,對酒高歌,勉強作樂,卻已覺得毫無興味。看著自己衣帶逐漸寬松,我也不會后悔,為了你,縱使憔悴消瘦也值得。
名句的故事
《蝶戀花》為柳永晚年之作,主寫登高思人。上片言詞人高樓倚欄遠望,看著春日綠草,籠罩在暮沉天黑的煙氣,興起一種莫名、無人能解的情緒。下片寫詞人放蕩狂飲,醉酒唱歌,想要借以解愁忘憂,誰知勉強尋歡,竟是如此索然無味,最末寫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者終于說出其愁思之所在,正是那位遠在天際一方、令他逐漸消瘦的伊人。
年輕時的柳永,經常流連在京城的酒樓妓院,樂工們知其才情,每有新腔曲子,必先請他填詞。妓女們也喜愛柳永,因為一經他的品題,妓女的身價名氣馬上水漲船高;這也造成柳永在文人圈中留下鄙俗之名。經歷科舉考試的連續失利,柳永轉將生命重心寄托在浪漫愛情,但其后考取進士,展開的卻是官宦之路的羈旅漂泊,這也注定他的愛情終將難全。《蝶戀花》所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是晚年的柳永,想要回到年少高歌、狂飲圖醉的日子,只是面對眼前鶯鶯燕燕,卻都無法填補他心靈的那塊缺口,因為他心之所系是那獨一無二的女子,縱使為了思念她而瘦骨嶙峋,也是心甘情愿。
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代表讀書人“治學三境界”之第二境,在第一(境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中,先體會求學路的寂寞孤獨后,接著就會確定這是終生不悔的抉擇,值得為其付出任何代價,又說“此等詞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顯見王國維對這兩句的激賞好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
《蝶戀花》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以身上衣帶逐日寬松,視做自己為情消瘦的有力證據。東漢的樂府詩、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里,先民女子早已寫下了“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在與丈夫分開之后,日復一日的思念,使其衣帶日漸松緩,她也同柳永《蝶戀花》描述的一樣,都是為了情思憔悴神傷,不知不覺間,才發現自己早已形同枯槁,這也寓意著思念的折磨,足以造成人身的毀損。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其七言律詩《柳州寄丈人周韶州》末聯寫道:“丈人本自忘機事,為想年來憔悴容。”這是柳宗元擔心那位叫做周韶州的老人家,是否忘記了政治的機巧權變,還天真地任由個性行事,要對方多想想他自己這些年的憔悴凄苦,引為借鏡,別再步入他的悲慘后塵。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雖懷抱政治理想,卻被政治斗爭拖累一生,長期貶謫窮鄉僻壤的艱苦生活,使他的身體健康嚴重出現問題,死時才47歲;此詩為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柳宗元在柳州(今廣西柳州)所作,詩的內容主要反映柳宗元在柳州的寂寞心境,面對仕途的失意挫敗,身體飽受疾病所苦,形貌自然呈現凄然憔悴,可見柳宗元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他的“伊”,并非指心上人,而是他滿腔的政治理念與抱負。
上一篇:《嘆年華一瞬, 人今千里,夢沉書遠》宋詞名句鑒賞
下一篇:《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宋詞名句解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