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最喜愛辛詞的愛國主義“壯詞”
毛澤東圈畫過岳飛、張元斡、張孝祥、蘇軾、秦少游、李清照、薩都刺、納蘭性德等許多著名詞人的作品??。從故居藏書中看到的,他圈畫得最多的是辛棄疾的詞,約98首??。一部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瞄軒長短句》,共有四冊,每冊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紅鉛筆畫著讀過的圈記??。書中有60多首詞的標題上,也畫了圈記,書中用黑、紅兩色鉛筆畫著圈、點、曲線。從圈畫用的不同筆跡估計,這部書可能是他在不同時期內斷續讀完的。在他經常翻閱的幾部《詞綜》里,對辛棄疾的詞也是反復圈畫。
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軍事家、政治家。北宋末期,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王朝倉皇南遷,史稱南宋。辛棄疾出生之前,中原已經淪落,他的家鄉濟南也被占領,廣大人民在金人統治下,過著屈辱的生活。辛棄疾的祖父是一個降金的小官,卻沒有忘懷祖國,時常對辛棄疾進行愛國教育,教導他尋找機會,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這種家庭環境對辛棄疾有著深刻影響,他21歲時組織過抗金的義軍,后被南宋王朝任命為江陰簽判這樣一個職位低微的小官。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斷上書朝廷,陳述自己抗金收復失地的建議,其中以《御戎十論》 (即《美芹十論》)最為詳盡。但朝廷昏庸,他的建議均未被采納。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由于長期落職閑居,致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統一祖國的理想不能實現,郁郁終生。他的詞,有相當數量是抒發對往昔戰斗生活的懷念和壯志難酬的苦悶。毛澤東對這類詞圈畫了不少。如《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陳同父即陳亮,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也是辛棄疾志同道合的密友。他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因此觸怒朝廷,三次被誣入獄。辛棄疾在詞里,追憶自己往昔率領義軍抗擊金人的戰斗場面,形象鮮明生動,氣勢豪邁激越。這是詩人在夢中無限向往和深情緬懷的青年時代,而如今卻是功未成,志未竟,白發滿頭了。梁啟超評論此詞說: “無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辛棄疾對這首詞標題“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 “壯詞”,是這兩位愛國詞人身處逆境中的相互鼓勵吧!毛澤東對這首詞,至少圈畫兩遍以上。在一本綑綜》中,他在這首詞的天頭上畫著一個大圈,還在中間加了一點。
辛棄疾的另一首《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嗚稿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平侯。
對這首詞,毛澤東至少圈畫過兩遍。標題的天頭上,畫著大的圈記。他還細心地在一本《詞綜》里把“列艦聳層樓”中印錯的“檻”字改為“艦”字。揚州是南宋時扼守長江的軍事要地,曾一度被金人占領,作為進一步吞滅南宋的基地。南宋主戰派宰相虞允文率領軍民奮力抗擊,采石磯一戰,金全軍潰敗。當年22歲的辛棄疾,正在揚州以北地區與敵人進行艱苦戰斗。十七年過去了,詞人路過揚州,與友人楊濟翁、周顯先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的上闋,滿懷豪情地追憶這段舊事,熱烈歌頌當年南宋軍隊大敗金人的英雄業績,自己年輕時的愛國熱忱。下闋感嘆朝廷茍安昏庸,時光流逝,自己事業無成的無奈心態。全詞具有一種悲憤慷慨的極強藝術感染力,毛澤東很愛讀。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被明人楊慎稱譽為“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首詞思想性強,藝術性高,風格沉郁蒼涼,是辛棄疾最優秀的愛國篇章之一。毛澤東很愛讀??。全詩為: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黃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另一首綺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A: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毛澤東多次圈畫過這兩首詞,非常喜愛。京口北固亭在今江蘇鎮江東北,京口曾是三國時吳國孫權建都的地方。南北朝時,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也曾在京口起事,率兵北伐,戰勝匈奴。宋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好大喜功,任用只會口頭談兵的王玄謨,倉促出兵伐魏,結果慘敗。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緬懷千古,心潮起伏,借景抒情,他通過贊揚孫權的武功,宋武帝戰勝北方敵人的氣魄,諷刺當朝軟弱茍安,屈辱投降的可恥;又通過宋文帝錯用王玄謨北伐失敗的教訓,暗示對當朝宰相補伲胄準備不足、草率伐金這種輕敵冒進的做法所懷有的隱憂。辛棄疾寫作這兩首詞時,已經66歲,距逝世只有兩年,他在詞中以廉頗自喻,表示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理想,自己具有老驥伏櫪,雄心不已的壯志。兩首詩的創作風格雖不一致,但借古諷今,志在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思想感情則是同一的。熟悉毛澤東的田家英曾告訴臧克家說:毛主席某首詩的起頭,是有意仿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占》的。1957年3月,在一次由南京飛往上海的途中,當飛機飛臨鎮江上空時,毛澤東書寫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并向同行工作人員解釋這首詞的意義和所用典故。這說明毛澤東不僅喜愛這兩首詞,而且對它的背景、歷史、創作風格都十分熟悉。毛澤東還不止一次地手書過這兩首詞。
辛棄疾寄英雄的憂憤于詞,長存悲歌慷慨之氣。氣勢豪邁,這是他詞風的主流。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描寫細膩感情的抒情寫景內容。所以宋朝劉克莊稱譽他的詞: “大聲鏜錯,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小晏”即晏幾道, “秦郎”即秦觀,兩人都屬北宋婉約派詩人。毛澤東對辛棄疾這些優美動人的抒情詞,也圈畫了不少。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妲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這首詞語言清麗,意境深幽,想象力豐富,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詞人用砍去傳說的月中桂樹,隱喻鏟除朝廷中黑暗的投降派,讓人間享受到更多的光明,寓意是很深的。對這首詞,毛澤東至少圈畫過兩遍,在天頭上畫著大圈。
《木蘭花慢》這首詞前,辛棄疾寫有一段小序: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天問》系指屈原詩作,全詩提出一百幾十個問題,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提出許多疑問。辛棄疾的這首詞為: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妲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毛澤東在這首詞的標題前連畫三個大圈,對小序中的每句話加了圈點,在詞中每個疑問句后,都畫著一個大大的問號。辛棄疾是生活在800多年前的一位詞人,他細致地觀察到月亮升落的天象,想象到月亮是旋轉的,從我們這邊看月亮是“去悠悠”,而那一邊可能“是別有人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這首詞時說:“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和周培源、于光遠等人談哲學問題時,認為辛棄疾這首詞,和晉朝張華《勵志詩》中的“太儀斡運,天回地游”都包含著地圓的意思。由此可見,毛澤東對這首詞的著意圈畫,除藝術上的欣賞外,還十分贊賞詞人辯證思維的深刻性。
毛澤東還把辛棄疾的某些詞,作為人們振奮精神的思想武器。1947年,我軍實行戰略轉移,主動撤出延安時,有過一段非常艱苦的行軍。當時天氣很熱,戰士們連續翻過五座山頭,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很疲憊。當走到有幾株小樹的地方休息時,迎面吹來一點微風,毛澤東精神煥發地笑著說: “這里好,這里好,這里是‘山路風來草木香’啊!”大家頓時被他引用的詩句所振奮而忘了疲勞和干渴。這一詩句引自辛棄疾的《定風波》。
辛棄疾一生從未忘懷恢復祖國山河、實現祖國統一的雄心壯志,這是灌注在他詞作中的主旋律,最強音??。他的詞豪邁悲壯,歌唱了時代的哀怨和歡樂,民族的悲憤和希望,激情昂揚,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被譽為“詞中之龍”。毛澤東讀辛棄疾的詞最多,也最愛讀他的詞,特別是到了晚年。70年代以后,毛澤東逐步出現某些老年病癥,身體漸趨衰弱,面對著世界風云的變幻,思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常常借辛棄疾的“壯詞”,抒發自己內心的萬種思緒。1975年在杭州,毛澤東時常對身邊工作人員吟誦辛棄疾的緻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并加講解。在北京的一次會上,他又讓葉劍英替他背誦《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隨著那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朗誦節奏,毛澤東陷于凝神沉思之中。他在追憶悠悠往事?他在尋找現代的“孫仲謀”?……這是后人難解的謎,但他與千古詩人的心心相通卻早已溢于臉上。
上一篇:毛澤東晚年常讀《枯樹賦》
下一篇:毛澤東稱李商隱的無題詩“暫時存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