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漂泊兩湖,在他生命的最后兩三年時間里,他依然關心國事,關心人民的疾苦,“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時代,杜甫做了人民的代言人,但他死時卻是無比的蕭瑟與凄涼。
杜甫因為夔州氣候惡劣,地理偏僻,朋友稀少,因此決定出峽。這時他的弟弟杜觀已經在當陽找到了住所,寫信來邀請杜甫前往。杜甫于是在768年正月起程,行前把果園贈給了他的一個親戚吳某,而且千萬叮囑他如果鄰居的老婦人來打棗子,不要驅逐她。還就這件事情很隆重地做了首詩送給吳郎,讓他時時記著。
杜甫從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一路上經過巫山、峽州(宜昌)、松滋等地,都受到了地方官員們的隆重接待,出峽的心情還算好。很快就要到達荊州了。安史之亂后,洛陽襄陽一帶的人民投奔江湘,因此荊州得到十倍于往日的繁榮,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往北可以經過襄陽到洛陽、長安,往南可以達到潭州、桂林、廣州,至于聯系吳蜀,出峽入峽,更是必須經過的地方。
杜甫到了這里,起初并沒有長久居住的打算,而是準備北上洛陽、長安。但就在二月杜甫剛剛到達荊州時,商州兵馬使劉洽殺死防御使殷仲卿叛變,廣袤六百里的商於之地陷入了混亂狀態,北上的交通阻隔了。等到八月,吐蕃進攻鳳翔,長安又受到威脅。這些事都不得不使他放棄北歸的計劃。他又想去江東,那里留下了他青少年時漫游的許多美好的回憶,但擔心那里的米價太貴,此外那里也沒有什么親友,生活上缺乏供給來源,于是只好暫時居住在荊州。
這時,他的族弟杜位正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的府邸任行軍司馬。杜甫與杜位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在長安時曾在杜位家里過天寶十載的除夕,后來又一同在嚴武的幕府中工作。因此,杜甫一下船,就直接前往杜位家去。見到杜位,二人自是百感交集,他們一起游覽荊州名勝古跡,暢游甚歡。
杜甫在荊州的朋友有李之芳、鄭審等。鄭審為江陵少尹,李之芳有尚書銜。杜甫也常常出席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衛伯玉的宴席。陽城郡王派人入京進奉端午御衣,陽城郡王新修的府邸竣工,大宴賓客,杜甫都為座上賓,而且即興賦詩。這些詩歌都沒有太多的價值。
盡管杜甫在江陵認識較多的達官貴人,但這些人似乎對他沒有多少幫助。他在這里的日子很是凄慘。這時,他的耳朵聾了,客人談話時需要把要說的話寫到紙上。右臂也偏癱了,寫信須兒子代書。他丑陋的容貌自然坐在宴席上就不雅觀了,所以后來也很少有人請他去赴宴。他淪落到不得不去附近的縣城借貸度日的地步。但他沒有借到多少款項,因為那里的朋友們都吝嗇錢財不愿周濟。他像涸澤之魚一樣四處求借,有時候去借貸時,拄著拐杖步行入府,看門人卻不給通報,但坐了轎子來拜會的人反倒進得去,杜甫開不起轎錢,只好低三下四地求人,但這些人就是不理會。他不得不駕船到離荊州很遠的武陵(常德)去借貸。在《秋日荊南述懷》里有他這段生活的描敘。
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腮。
結舌防讒柄,探腸有禍胎。
蒼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
饑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
這是一個可憐至極的形象,是他長安十載干謁生活的再現,他覺得自己淪落到這樣一個悲慘的境地,很難想得通,心中不免無限地悲憤。他把自己的悲慘境遇寫出來,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慘境遇。
于是杜甫只好離開了荊州,晚秋時遷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縣,在公安,縣尉顏十和衛大郎等都熱情地接待他,他感到格外的高興。但來公安不久,他的好友李之芳病歿于江陵,這使杜甫十分哀痛。他在秋冬之時見到一只病鶻,這個張著嘴直喘氣的孤飛的病鶻顯得特別的丑,它每夜在江邊的老柳上歇宿,清秋日暮它那病得歪歪斜斜的身子都站不直??墒悄沁^往的大雁和烏鴉還怯生生地繞開它飛,而且還不時回首。它那頭昏腦脹的模樣已經沒有往昔的風采,羽毛也稀疏得不可言狀?,F在它即使強打精神也超不過皂雕,論英雄它早先可在蒼鷹之上。現在,熊和龍等都冬眠或是蟄伏,正好是搏擊之時,但它卻病得叫不出聲,傷口也直流血。但它不能出擊,絕非出自他的本心。杜甫看著這只病鶻,不由得有感而發,寫下了《呀鶻行》:
病鶻孤飛俗眼丑,每夜江邊宿衰柳。
清秋落日已側身,過雁歸鴉錯回首。
緊腦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狀。
強神迷復皂雕前,俊才早在蒼鷹上。
風濤颯颯寒山陰,熊羆欲蟄龍蛇深。
念爾此時有一擲,失聲濺血非其心。
這病鶻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寫照。他早年曾“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氣概可想而知,而現在卻成了人人嗤笑的呀鶻。這首詩抒發了他日暮途窮、衰朽無力、不能振翅高飛之恨。
杜甫在公安的日子也不如意,只好繼續起程漂泊。在冬暮初春之時,一個還有殘留白雪的日子里,但已是江畔紅梅開始綻放的時候,杜甫乘船離開公安,沿著長江水順流而下,途經石首、監利等地到達岳陽。
在這一段艱辛的旅途中,杜甫處處受困,日暮途窮,生活漸漸窘迫,他的軀體的生命漸漸衰竭,走向終點。但是,他還是在不停地漂泊,不停地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哀吟。這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對命運的永不屈服的精神。
杜甫從夔州下峽,生活馬上就陷入了困境,可見他在夔州管理公田時,所獲得的收入也是微薄的。他并沒有像當時那些官吏那樣把這個差事作為聚斂錢財的肥差,而是把公田所得的收入都盡可能地救濟了窮人,這也顯示出杜甫不為個人謀私利的高尚品質。
第二節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般地說,人一旦進入晚年,由于生理的原因,各種青年時代所具有的遠大志向就都漸漸遠去,淡忘甚至消逝了,剩下的想法惟有安享晚年,與兒女子孫共享天倫之樂,平平安安地度過余生。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想法,但杜甫卻并非如此。
杜甫出川時,已經五十七歲了。從青少年時代的漫游算起,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涯,無論生理還是心靈,都已經很疲倦。這時的杜甫,生命早已經進入了垂暮之年,身體狀況也很不盡如人意,一次次地病倒。但進入晚年的杜甫,與一般人的安享晚年大不相同,進入了人生的最后旅途,他的精神卻還沒有老去。他仍然壯心不減當年。在他人生最后一年多時間,是在一種半殘廢的狀態下度過的。但在這個巨大的災難面前,杜甫沉著穩定,笑看人生的各種災難。
杜甫漂泊江漢時,與王郎有善。王郎想到京城里去干謁諸侯,謀取官位,于是辭別好友赴京。臨行前,有朋友贈宴席相送。杜甫也參加了這個歡送的宴會。荊南春深,樓頭餞別,宴會氣氛有些傷感。酒過三巡之后,王郎長吁短嘆自己的懷才不遇,說著說著竟然拔出劍來,撫劍悲歌。杜甫見此情景,走上前去好言寬慰他,并預祝他此去干謁諸侯,不久即有佳音相報。由于詩人自己也是懷才不遇,流落他鄉,這送別的場景,竟使他內心激蕩、感觸萬千,不覺發為詩歌,于是提筆而作《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波滄溟開。且脫佩劍休徘徊。
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珠履?
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詩人對王郎的期待,又何嘗不是詩人對自己的期待,借送別之詩來澆自己的塊壘。
這首送別詩歌,與李白的詩歌風格是何等的相似:“拔劍四顧心茫然”,“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都有同等深沉與蒼勁之風格,不拘七律詩歌的束縛,痛快淋漓,天才極至。這似乎不是已晚年的杜甫,更像杜甫的青年時代放蕩齊趙間的生活。這不是衰朽之音,而是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絕唱。杜甫雖至年老衰朽之風燭殘年,憂患纏身,但杜甫的心猶像年輕人一樣充滿了朝氣,其詩仍然顯示著一種健康壯美的風格。
杜甫雖流落江漢、年老困頓、日薄西山,但是還壯志不減當年。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意思,表現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雄風。寫下了《江漢》一詩,其中有: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此時的杜甫,漂泊荊楚,經歷了人生的許多挫折,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了希望,但他仍然懷有一番大志,表現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至死不渝。
歷史上像杜甫這樣身殘志堅的人物很多,像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聾了,這對于從事音樂創作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會是音樂生涯的終止,但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克服了耳聾帶來的災難,照樣完成他的音樂創作,照樣在舞臺上指揮。這樣的奇跡只有在那些意志力特別頑強的人物中間才能產生。
杜甫就是那種意志力特別頑強的偉大人物,他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在晚年身體殘疾、漂泊流離的情況下,他照樣心懷壯志,并沒有因為殘疾而受到影響。
第三節 亂世知音,英雄相惜杜甫從湖北江陵途經公安、石首、岳陽等地到達湖南潭州后的生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與蘇渙的交往。
關于蘇渙這個名字,杜甫在閬州、梓州時,就聽人家說起過。人們說他是一個精良的弓弩手,百發百中,又常常劫掠富人商賈,劫富濟貧,曾是個出沒無常的強盜,官府抓不著他??墒沁@個強盜后來改邪歸正,折節讀書,考中進士,充任侍御使,這在當時是一個傳奇的轟動一時的人物。杜甫在潭州時,蘇渙正在潭州刺史崔渙的幕府里任從事。
一次,潭州刺史舉行宴會,杜甫自然在邀請之列,宴席上,管簫齊鳴,聲音仿佛將杜甫的白發也吹動了似的。在管簫聲里,一個年輕人在眾人面前表演舞劍,他身形很快,舞出一片刀光劍影,簡直看不到他的身影。杜甫問旁邊的人,這個舞劍的人是誰,有人告訴他說:“這個人叫蘇渙,別看他現在是堂堂進士,刺史府從事,原先是個草寇呢!”杜甫一聽說這個名字以及他的經歷,就喚起了他原先在四川時對于蘇渙的記憶,連說:“這個年輕人不簡單。”旁座的人又說:“這人不但會舞劍,詩也寫得很好呢!”杜甫說:“我倒想見見他呢!”旁座就說:“我將他引見給你,你們都能詩善文,或許會成為千古知音呢!”于是,蘇渙舞劍畢,旁座就將他帶到了杜甫面前,杜甫于是和蘇渙相識了。
二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仿佛相識由來已久。杜甫將蘇渙請到湘江邊自己的船上。這天湘江上風和日暖,大地回春。楊氏夫人烹茶煮酒,款待這稀有的客人。蘇渙說,過去在四川,就非常仰慕杜甫的名聲,而今在潭州,能夠巧遇杜甫這樣的大詩人,實在是三生有幸的事情。蘇渙還說,他過去曾經看過杜甫的一些名篇,如《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看了其中的一些詩句,真是震撼人心,看過后久久無法忘懷,就非常想見識一下寫出這等非同凡響詩篇的詩人,而今竟然能與詩人同一條船,真是一件大快事!
杜甫對蘇渙的贊賞很是謙虛,說:“聽說你的詩也寫得很不錯啊!念一首聽聽。”蘇渙說:“我在您老跟前念詩,就像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一樣,要被人笑話的喲!”杜甫說:“彼此切磋,但吟無防。”蘇渙見面前的老人和藹可親,于是就輕聲念了一首平生最得意的詩歌,只聽是:
一女不得織,萬夫受其寒。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難。
杜甫聽了面帶笑容,連聲說:“好好,能吟出這樣的好詩,真是老夫的千古知音??!”蘇渙得到杜甫的高度評價,心里輕松了很多,很虛心地希望杜甫提意見。杜甫略一沉吟,說:“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難。氣魄倒是很大,只是你的這首詩有些夸張了,而且容易讓人產生一些歧義,比如說讓人聯想到詩歌里有幾分匪氣和霸氣。還是把后面一句改一改為好,比如改成“一夫不得耕,萬人難為餐。”
蘇渙卻說:“還是不要改的好,有些匪氣和霸氣也很正常的。這個世道,官逼民反,很正常的事情。”
杜甫聽了大吃一驚,說:“我不贊成你的觀點,我不贊成起義,我早就在詩歌中表明過我的這一觀點。造反對社會的破壞力很大。當然,我也希望官府能對待百姓的態度溫和些,不要橫征暴斂,把百姓逼上造反的道路。”
蘇渙說:“你的理想當然好,可是老百姓與官府之間是根本無法調和的,他們的利益相對立。你不是也吟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嗎,你還吟過‘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正是因為他們不行儉德,所以百姓需要拿起刀槍來,那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杜甫無法說服蘇渙,但對蘇渙的意見始終反對,認為他的說法太激烈,于是不爭辯這個問題了。只是杜甫也看出蘇渙非常關心社會問題,而且詩中有一種豪莽之氣,以他的前后行徑看來,他是一個以游俠的方式對社會表示反抗和不滿的人。說來奇怪,杜甫盡管反對農民起義,卻非常欽佩眼前這個具有農民起義領袖素質與農民起義思想的人,而且以他為知音。
通過與蘇渙關于農民起義這個問題的爭論,杜甫感覺到,他的思想也變得激進了許多,他開始有些同情農民起義了。過去他滯留在梓州時,聽說江浙一帶發生農民起義,他是持反對態度的,但他那時也反對朝廷鎮壓農民起義?,F在蘇渙的觀點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而且他南下瀟湘,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見到了更多人民的疾苦,他開始思考如何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了。這時,由于新思想的沖擊,他覺得他的心仿佛變得年輕多了,而且好像白發之中生出了一縷新發。他今天遇到蘇渙,心里真的很高興,好像司馬相如遇見了一百年以后的揚雄。他情不自禁,提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龐公不浪出,蘇氏今有之。
再聞頌新作,突過黃初詩。
乾坤幾反復,揚馬宜同時。
今晨清鏡中,勝食齋房芝。
余發喜卻變,白間生黑絲。
寫到這里,正是黃昏之時,暮靄蒼茫,江兩岸炊煙裊裊,寒風乍起,江水拍打著船身,仿佛神靈在湘江上出沒。杜甫趁天色還沒有完全黑,迅速把這種微妙的感覺凝成詩句,寫下了這首詩的結尾兩句:
昨夜舟火滅,湘娥簾外悲。
百靈未敢散,風破寒江遲。
杜甫和蘇渙很快就成了最為親密的朋友,無話不談,彼此友誼日漸加深。杜甫見蘇渙年輕有才,覺得蘇渙有如蟄伏在水中的蛟龍,不能為朝廷所用,心里為之惋惜。蘇渙卻說:“我并不指望朝廷重用我。朝廷宦官當政,朝官又都是些蠅營茍茍之人,沒有一個大丈夫。”蘇渙又用手指了指墻上的弓,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杜甫笑了笑,非常贊賞蘇渙的勇敢。說:“你要以此報效國家,老夫敬重!”但杜甫心里很難推測他是要拿弓箭去做占山為王的強盜,還是為國效力,征戰于沙場。
杜甫和蘇渙的交往甚歡,給老人孤寂的心靈帶來了很多慰藉。這時,杜甫一生的摯友絕大多數都過世了,李白、高適、鄭虔、嚴武、蘇源明等人都不在了,就剩下岑參,但與杜甫也是遠隔天涯。杜甫看到蘇渙,感覺到好像當年與李白、高適等人交游的情形再現了似的。
蘇渙不但與杜甫傾心交談,而且對杜甫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多的照顧,特別是在杜甫逃出潭州城時,得到了蘇渙的傾力相助。
四月里的一個夜晚,潭州城內火光四起,居民奔走相告,說湖南兵馬使叛變了,崔刺史已被殺死,士兵們在大街小巷里奸殺搶掠。這突然發生的事情,在湘江上的漁船中引來一片騷亂,杜甫夾在一群漁民中間逃難。當官兵追至江邊,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時,蘇渙出現了,他手中只拿著一只弓,跳到船上,用弓箭阻擋住了官軍的進犯,幫助杜甫和漁民逃過了這一劫難。這是最令杜甫感動之處,如果沒有蘇渙的幫助,杜甫要逃脫這場劫難是很困難的。
杜甫經歷了這次大的劫難后,沿湘江逃難到衡州。他的精神雖然仍然還很健壯,但畢竟年老體衰,身體上經不住這樣大的動蕩折騰了。這年冬天,杜甫百病俱發,不久就病逝在湘江上的一葉漂泊小舟之中。而蘇渙卻到了嶺南,東漂西泊,最后參加了循州刺史哥舒晃的起事,失敗后被殺。這時杜甫已經逝世五年之久了。
蘇渙在杜甫的晚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與亂世梟雄式的人物做朋友,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膽識。蘇渙曾經是個很有名的盜賊,一般人都不敢與這樣的人交往,更不用說做過從甚密的朋友。但杜甫與蘇渙卻成了關系密切的朋友,主要原因是杜甫對蘇渙的才華與豪放性格的贊賞。杜甫曾經在詩中寫過“盜賊本王臣”,杜甫對盜賊的看法不同于常人。
以杜甫這樣一個儒學世家出生的人來說,對亂世梟雄式的人物本身會是持排斥和否定態度的。而到了他生命的末年,他主動與這樣一個有著農民起義領袖素質的亂世梟雄人物交往并產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杜甫的人生思想歷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說明杜甫在晚年對農民起義等社會現象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農民的感情也更加深入了一層,對農民的命運的探索也更加深入了一層,這為他作為人民的偉大詩人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佐證。
第四節 走向人民,同甘共苦杜甫到衡州后,本想投奔在衡州任刺使的韋之晉,不料他還在路上時,韋之晉就改任了潭州刺史。杜甫剛到衡州下了船,就不得不和他所投奔的人告別。而且韋之晉剛到潭州不久,就在四月里死了,杜甫不得不離開衡州,沿著湘江向下游漂泊。此后他在陸地上再也沒有了安身之所,他最后的一年半時光大部分是在船上度過的。
杜甫與蘇渙雖然分別了,但蘇渙的思想給杜甫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蘇渙認為只有農民起義才能夠改變農民的命運,杜甫始終都在思考著他這句話。杜甫而今淪落江湖,又長期生活在人民中間,對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人民也就更加的熱愛。他想著他面前一個個熟悉的淳樸的面孔,這些人都會變成“盜賊”嗎?他一時感到很是惶恐。
杜甫從湘江而下,途經耒陽。在那里他因大水阻隔,困在湘江上達七日之久不得食,耒陽縣令聞訊,忙為他送來了酒和牛肉。杜甫一頓飽食之后,身體恢復了許多,謝了耒陽縣令,繼續起程,再次來到潭州。
在潭州,杜甫以船為家,停泊在一群漁民中間。時值寒冬,杜甫衣衫單薄,漁夫們都很同情這個外鄉人。有時他們賣了魚,提著半罐酒來到杜甫的船上閑談,大家這樣一來二往就很熟悉了。漁家總是說到官府的稅收如何盤剝得厲害,叫漁民們無法生存,即使把這湘江里的魚全部捕了送給官府,他們還不會滿足。杜甫聽著漁夫們的話,想不到江上生活的漁民們也被租稅壓得喘不過氣來,普天之下百姓的生活都是一樣啊。杜甫從江上望兩岸,但見田園荒蕪,雜草橫生,農民逃亡得不見蹤影。這還是在沒有遭受安史之亂的南方,卻也是萬物蕭條?,F在看來,真的如蘇渙說的,叫統治者減輕人民的賦稅是不可能的。漁民們走投無路,像農民一樣逃亡,或是像蘇渙說的人民揭竿而起的日子恐怕不遠了。蘇渙或許正盼著這一天呢,但杜甫一想到這里,心口就隱隱疼痛起來。
漁民們見杜甫的生活比他們更加可憐,甚至到了衣食無著的地步,又見他的夫人楊氏總是皺著眉頭,凝視著江水嘆息,愁沒有下鍋的米,十六歲的小兒子宗武餓得滿臉蒼白,但手里卻還拿著一本厚厚的《文選》在讀。漁夫們就紛紛為杜甫出主意說:“您船上不是還有很多草藥嗎?大伙兒往常有病,用了您送的藥,覺得效果非常好。您手里有這樣的靈丹妙藥,還怕換不來買米的錢嗎?您拿點蒼耳、決明子等藥材到集市上去賣。跟我們一起到漁市上擺個賣藥攤,既可以治病醫人,又可以換點米回來。”杜甫深深感激漁夫們為自己出的主意。杜甫想,賣藥,他是有經驗的,以前在長安時,他在王宮貴族的府邸賣過藥;在成都時,他也在一些官吏中間賣過藥;如今到潭州,見到了如此善良淳樸的老百姓,為什么不把藥賣給老百姓呢?老百姓常年受壓迫身體不好,是比那些官吏王公貴族們更需要藥的啊!于是他接受了漁夫們的建議。
大雪過后,天氣轉暖,楊氏夫人從箱子里找出一包一包的草藥,把藥分門別類,裝在一個袋子里交給杜甫。杜甫于是跟著左鄰右舍到了離江邊不遠的魚市。漁夫們這一天特別的興奮,都想看看他們為杜甫出的這個主意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漁市倒非常熱鬧,漁夫們把最好的位置讓給了杜甫,并且還幫助不善于推銷的杜甫推銷,他們遇到有人來買魚,不說自己的魚是如何的肥大和新鮮,只說旁邊的杜甫的藥攤上的草藥是如何的珍貴,都是全國各地產藥聞名的地方出產的,還說好幾個皇上都用過杜甫的藥呢!效果非常好。來買藥的人說,既然連皇上都相中了他的藥,還用在這里賣嗎?漁夫就呵呵一笑,壓低聲音說:如今皇上不當家,奴才倒當家了。買藥的人就懷著好奇心來到杜甫的藥攤前,仔細挑選了一兩味藥材買走。沒有多久,杜甫賣藥的事情就傳遍了整個漁港,附近有患風濕病的、打擺子的、老眼昏花的、消化不好的、神經衰弱的,都跑來買杜甫的藥。杜甫的藥物美價廉,而且他還耐心地講解這些藥的作用,該如何熬制成藥效果最好等。杜甫對百姓的服務很是周到,潭州老百姓都圍在杜甫的身邊,他心里感覺到很是溫暖,如同春回大地似的。
這一天杜甫的藥賣出不少,漁夫們都很高興,他們把杜甫看成是自己的朋友,與杜甫的友誼又更深刻了一層。
由于有漁夫們的幫助,杜甫的賣藥很順利。楊夫人臉上的愁云漸漸散去,宗武的臉色也不那么蒼白了。后來,漁夫們見杜甫的身體漸漸地虛弱,就對杜甫說讓他的兒子宗武跟著他們一起去,讓杜甫在船上歇息,杜甫聽從了他們的話。此后,宗武就每天跟著漁夫們到集市上去賣藥,而杜甫躺在江上的小船里,看著江上的風景,一生的遭遇在眼前風起云涌似的閃現著。他能預感到這一生快要結束了。
落日的余輝撒滿了湘江,寒風吹打著附近漁民的小船。那些船都是如此的破舊和窄小,在風浪中簡直像要隨時沉沒似的。但那是漁民們賴以生存之舟,他們就在這樣的風浪中生活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都在這樣一條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浪打沉的船上生活著。漁夫們盡管自己都朝不保夕,他們卻還是那樣的關心他,這與長安、洛陽城里的那些達官貴人們是多么的不同啊!杜甫從這些漁夫們身上感受到了無窮的溫暖,盡管過去自己曾寫出過大量的反映人民苦難生活的詩歌,也給過人民一些實惠,也曾為改變他們的命運而呼吁,而且那時也都是一片赤誠,但他還是覺得自己過去為人民所做的太少了,遠遠比不上人民給予他的那么多。他過去反對農民起義,但現在呢,他不那么看了,因為他想為人民找一條出路,這條出路他找了一輩子都沒有找到,除了蘇渙說的那條出路之外。但蘇渙說的那條出路,又是他不敢去想的。
看來,茫茫人世間,要想真正改變人民悲慘的命運,除了農民起義之外,別無他法,但杜甫至死都不愿意看到他心愛的人民走上起義這一條道路。因此,杜甫在這一生的探尋之路上,是徹底失敗了。
杜甫一生當中,一直沒有停止過探尋人民出路這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他命運的轉變,他從走出朝廷,到走向人民,到最后與勞動人民同甘共苦,他是一步步地向勞動人民的生活靠攏,心靈一步步地與勞動人民貼近。他對人民出路的探尋也就更加的深刻。這種追尋真理的探求精神,是真誠、漫長而執著的,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的再現。
因為詩人一身正氣,對社會政治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對人民擁有一片赤誠之心。所以他雖仕途多舛,一生不達,卻“物性莫奪”,始終不渝地保持著對人民命運的關心,時時刻刻在探索著人民的出路,憂心忡忡,至死未悔。以天下民生疾苦為己任的仁人志士之情懷,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探索在悲慘世界里的人民的出路,改變人民的命運,正是儒家所欲肩負的歷史使命。體現在杜甫這位“奉儒守官”的偉大詩人的社會良知中,在這一點上也鮮明地表現出他的真誠的個性。
第五節 舟中絕筆,魂逝異鄉杜甫盡管在漁夫們中間感到很是快意,與人民的感情逐漸深厚了,但這時北歸的心愿卻時時催促著他早日啟程。終于在770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杜甫與漁夫們依依告別,駕著他的那一葉小舟,沿著湘江向下游駛去。
船行到大約是汨羅江不遠的地方,杜甫想到了懷石自沉的屈原,站在寒風中的船頭,吟了屈原的楚辭“餐秋菊之落英”,“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等,吟著吟著,就感覺老淚縱橫,突然氣力不支,頭暈目眩,幾乎栽倒到江水里去。幸虧楊夫人眼快,一把將他攙著扶回艙里歇息。杜甫渾身是汗,感覺到身體完全不行了,看來死期已經臨近。這時,他知道北歸是不可能的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于是拿起筆,快速寫下了一首長詩,寫下了他一生最后的絕筆。
杜甫的絕筆詩為《風疾舟中伏枕抒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歌中有對他自己終身郁郁不得志的自傷及對故土的思念:“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圣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有他從舟中看到的國家凄慘的景象:“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滯淫。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鸮禽。”有對他政治上救房琯廷諍忤旨這一事情的回顧:“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還有對國家災難的描敘:“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這篇五言排律是詩人杜甫的絕筆。杜甫以詩歌的形式為自己的一生做了一次完整的總結,相當于為自己寫的訃聞,同時對社會的動蕩表示了深刻的不安,對天下對人生的再次回眸,特別是對近些年流寓異鄉不得歸的生活表示了深刻的悲嘆。這首詩深刻感人,千載之后讀之亦令人感動不已。
詩歌最后,還對自己的子女托付之事進行了交代,希望袞袞諸公們及親友們能夠給予幫助。
這首詩很長且寫得細膩,深刻感人,杜甫的遺言仍然有不少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刻關切。寫完了這首詩,湘江水這時突然洪波涌起,驚濤拍岸,仿佛在哀悼這位偉大詩人的不幸末路。
杜甫走完了他一生坎坷而悲壯的人生歷程,享年五十九歲。
杜甫沒有在生前實現他回歸故土的愿望,這是他一生的一大遺憾。
在杜甫去世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孫子杜嗣業,千里迢迢地將祖父的尸骨從岳陽運回老家洛陽,安葬在首陽山下的杜甫祖父杜審言墓旁,離杜甫所崇拜的遠祖杜預墓也相隔很近。不但如此,杜嗣業在途經荊州時,還請了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為祖父杜甫寫了墓志銘。元稹在墓志銘中說,自從有詩人以來,沒有像杜甫這么偉大的。元稹作《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其銘曰:“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文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這是給予詩人的最高評價。
杜甫的一生,從生到死,都對國家、民族和人民含著深刻的感情,因此而產生深刻的憂患。這種從生到死的至死不渝的感情,是杜甫人生最為寶貴的品質。他在湘江小舟上的最后遺言,正是他一生這種感情的一個精華濃縮。也正因為他對國家與人民有這樣至死不渝的高尚感情,他才能寫出如此之多的不朽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在杜甫生命的最后關頭,他的人生也達到了最為艱辛和苦難的頂峰。元稹說,自古有詩人以來,沒有像杜甫那樣偉大的,其實,自古有詩人以來,也沒有像他那樣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活得如此艱辛的。但在如此艱辛之時,詩人所吟出的仍然是對國家的哀痛,這種高尚的情懷真正是屈原的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的再現。
上一篇:杜甫仗義執言
下一篇:杜甫的精神世界與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