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老夫聊發少年狂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詩莊詞媚,自五代以來,詞所盛行的是“花間派”的離愁別恨和風花雪月。南唐后主李煜,曾擴大了詞的表現力,將詞的內容擴展到國仇家恨。北宋初年的范仲淹也曾用詞寫出了慷慨悲涼的邊塞風光,如《漁家傲·秋思》《蘇幕遮·懷舊》,但詞的表現內容還很狹小,人們不敢對此做出更大膽的嘗試。到了蘇軾的時候,他對詞做出了大膽改革,讓詞和詩歌、散文一樣,也能反映現實和時代精神。
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任密州太守。當年密州蝗災,盜匪四起,老百姓舉家以食草木為生。災難中的民眾,家家養不起幼兒,為了活命,他們都將幼兒拋棄到城外、路邊,為人父母者如果不是日子過不下去,誰又會將親生骨肉拋棄呢?在上任密州的路上,蘇軾沿途看到這樣慘絕人寰的場景很痛心。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當地官員卻對朝廷瞞報災情,以致朝廷以為密州太平。蘇軾到任后,一面努力想辦法組織群眾抗災,一面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貧困人戶的賦稅,同時還機智地剿匪。除此之外,他還從官倉中移出部分糧食,專門收養棄兒。為了徹底解決棄嬰的問題,他上表朝廷,給愿意收養棄嬰的家庭補助糧食。
當年密州下了一場暴雪,蘇軾以為蝗蟲會被凍死,第二年不會再爆發蝗災,結果來年密州大旱。帶著為密州人民求得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蘇軾帶領民眾祭山神求雨。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求雨的歸途中與同僚舉行了一次小獵。這次郊外打獵活動激發了蘇軾的雄心壯志,他聯想到了西北邊陲大宋和西夏的戰事,于是他用豪放的筆觸,用詞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
“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寫此首詞時三十八歲,正值盛年,他卻自稱“老夫”自嘲,與“少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蘇軾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是因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堂之上備受排擠打擊,最后不得不自請外放。蘇軾讀書萬卷,心中有濟世經國的理想和抱負,卻得不到施展,所以他一直郁積于心,自覺年華老大,就自稱“老夫”。這句詞,流露出了他內心郁積的情緒。一個“狂”字,一吐胸中塊壘,抒發了雄健磊落的豪放之氣。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他左手牽著獵狗,右手擎著獵鷹,頭戴錦帽,身著貂皮獵裝,英姿颯爽,氣宇軒昂。一個“卷”字,表現了他所率領的隊伍萬馬奔騰的磅礴氣勢。全城的百姓傾城而動,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這樣壯觀的情景,不由得激發了他氣沖斗牛的豪情。為了報答百姓們隨行出獵的情義,他決心像孫權當年那樣親自射殺老虎,以表謝意。
“親射虎,看孫郎”這句有個典故,《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行獵中,所騎的馬被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用長矛擊斃了老虎。蘇軾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射虎,以展現自己的少年狂氣。
詞的上闋氣勢雄壯豪邁,讀后令人酣暢淋漓。狩獵結束后太守和他的同僚們一起“酒酣胸膽尚開張”。聯想到自己雖然已人到中年,兩鬢微霜,但是仍然豪情滿懷,雄風不輸少年。因此他說“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此句的典故是:漢文帝對馮唐感慨自己沒有遇到廉頗、李牧那樣的好將領,他想要是有,就不會憂慮匈奴了。馮唐直言不諱地告訴漢文帝,即使他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
漢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感覺受了侮辱,勃然大怒。冷靜后,他又召見馮唐,問他為什么當眾侮辱自己?怎么知道自己不會任用廉頗、李牧的呢?馮唐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在趙國邊境統率軍隊時,賞賜由將軍在外決定,朝廷從不干預,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揮才智,那時的趙國幾乎成為天下的霸主。當今的魏尚擔任云中太守,他把軍市上的稅金全部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宴請賓客、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云中邊關要塞。但魏尚只犯了錯報多殺六個敵人的罪過,就被削奪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馮唐由此判斷,漢文帝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會重用。其實,馮唐這段話是用激將法,激漢文帝放了魏尚。
漢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悟出了其中的深意,就立刻讓馮唐拿著節杖前去赦免魏尚,讓魏尚重新擔任云中太守。
蘇軾在此以魏尚自比是有深意的,他因反對新法而被貶謫,但是他的報國雄心還在。他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馮唐那樣的義士,來為自己請命,希望自己也能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國。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以來,一直以文官制約武官,以致“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一介文官,但是他屢次鎮守邊關,和西夏對峙。他的那首著名的《漁家傲·秋思》寫的就是邊塞情景。其詞云: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因為宋朝祖制如此,所以蘇軾作為一介文人,有像魏尚那樣鎮守邊關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北宋重文輕武,導致國力不振,國勢羸弱,國防力量薄弱。到了宋仁宗、宋神宗時代,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雖然簽過屈辱的和約,可是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的,邊境時常受到他們的侵擾,著名的評書《楊家將》說的就是那段歷史時期的事。因國家積貧積弱,北宋朝廷不得不稱臣納貢,以換取暫時的和平,因此令許多有氣節之士義憤難平。
此時,蘇軾想到國事,又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于是就抒發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夙愿。全篇詞氣勢雄偉,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的吳儂軟語,變成可報國立功的黃鐘大呂之聲,一掃五代十國時期的旖旎、靡靡之音。拓展了詞的表現范圍,提高了詞的意境。
蘇軾此詞寫的是“密州出獵”,表達了自己報國的雄心壯志。但是不知他在表達自己“西北望,射天狼”的愿望時,會不會想到國家屢遭侵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南宋度宗的寵妃王清惠,在被蒙古人俘虜向北,路過故都汴京時,曾寫下一首《滿江紅》。她在詞中寫道:“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深居后宮的女流,都知道國家衰亡的原因是邊關沒有士兵駐守,導致大好河山拱手讓人。難道整個大宋只有王安石一個人看出了朝政的弊端?
如果蘇軾明白了此中道理,還會反對王安石變法嗎?如果王安石能放慢腳步,耐心等待,得到大家的支持,那么變法還會失敗嗎?畢竟反對變法的司馬光、歐陽修、蘇氏父子等人,都是朝中君子、人中龍鳳呀!如果這些有為君子不被貶謫下野,讓那些投機小人有機可乘,變法又怎會失敗?
蘇軾的這首詞開創了宋詞豪放派的先河,這是蘇詞的意義所在。只是讀到這首詞,便會讓人想到另一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以及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還有寫出了宋詞最后光輝的文天祥。如果所有人都意識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又怎會有后來的“靖康恥”呢?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詞:似花還似非花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肉:飽得自家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