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 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李白,卷一《獨坐敬亭山》已介紹。此詩作于玄宗天寶十三載(754),李白于當年中秋節后再度從金陵來到宣城。宣城,今安徽宣城。謝朓(454—499),字玄暉,南朝齊詩人,曾任宣城太守,頗為李白推許。“北樓”原名高齋,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在城內陵陽山頂,唐初在高齋舊址重建一樓,因樓位于郡治之北,遂取名北樓。
首聯總攝全篇,寫了李白登樓所見景色的概貌。起句說宣城如在畫中,“江城”的“江”不是指長江,而是指水陽江。次句寫傍晚時居高而望,晴空萬里。“山”當指陵陽山,因為樓就建在該山的山頂上,所以視野特別開闊。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說:“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或指此詩而言。
以下兩聯寫景。頷聯寫遠景。三句寫兩條溪水清澈如明鏡一般。“兩水”指句溪與宛溪。皖南溪水一向清靜,到了秋天,更加澄澈見底,它平靜地流淌著,在夕陽晚照中泛著晶瑩的光,為溪岸所夾,確如明鏡一般。下句寫宛溪上的兩座橋猶如彩虹一般。“雙橋”指城東南泰和門外的鳳凰橋與城東陽德門外的濟川橋。“落”字化靜為動,將兩道彩虹也就是兩座橋寫活了。
頸聯寫近景。五句寫朝著炊煙望去,農家果園里的橘柚碩果累累,它們直到深秋初冬才成熟,見到樹上掛滿了橘柚,說明已到了寒氣逼人的時節。下句寫隨著梧桐葉飄零殆盡,秋色已變得很濃重了。“寒”與“老”采用了使動的用法,不僅寫出了植物的變化過程,其作用也波及到人心,使詩人也感到了寒意。
尾聯表達了懷念謝朓的情緒。但是作者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注意并理解他在瑟瑟的秋風中懷念謝朓的心情。李白對謝朓似乎特別偏愛,在詩歌創作方面特別注意向謝朓學習,如他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中說:“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再如他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說:“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對于謝朓擔任過太守的宣城,他似乎也特別喜歡,一生曾七游宣城,尋訪謝朓遺跡,寫了許多懷念謝朓的詩,此詩便是其中的一篇。王士禎《論詩絕句》稱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因為李白自視甚高,一生很少向其他人低過頭。
上一篇:耿瑋《秋日》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杜 甫《秦州雜詩》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