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其七)
杜 甫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此詩為想念長安著名風景區昆明池而發出的感嘆。首聯寫昆明池的來歷。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元狩三年(120),“發謫吏穿昆明池”。臣瓚注:“《西南夷傳》有越巂、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漢書·食貨志下》復云:武帝時“粵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館環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
頷聯寫池邊的標志性景物。三句寫牛郎、織女塑像。《三輔黃圖》卷四云:“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于池之東西,以象天河。”由于受到字數限制,牛郎、織女只能選其一,故選了更有詩意的織女。有織機,也有絲,但是織不出綢緞來,故說“虛夜月”,也就是夜晚明亮的月光白白浪費了。四句寫石雕鯨魚的鱗甲仿佛在秋風中翕動一般。《三輔黃圖》卷四還說,昆明池中“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
頸聯寫池中之景。五句寫水面上像烏云一樣漂著一層黑色的菰米。菰(gū),水生植物,即茭白。秋結實如米,稱菰米,可煮實。六句寫秋天粉紅色的荷花凋零了,長出了蓮蓬。所寫均為詩人對昆明池的美好回憶與思念。
尾聯寫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七句寫身陷高山峻嶺之中,只有鳥才能飛越,極言所處環境之偏遠與閉塞。蕭滌非分析道:“一個‘惟’字,便將上文所說的旌旗、織女、石鯨、蓮房等等一掃而空,見得那些東西只存在于個人的想象之中,而眼前所見,則只有‘峻極于天’的鳥道高山,豈不大可悲痛!”“關塞”,即夔州,此泛指巫山。“極天”,指巫山直插云天。末句寫自己像漁翁一樣到處漂泊。清浦起龍在《讀杜心解》卷四中說:“‘江湖滿地’猶云漂流處處也。”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四于此詩尾聯指出:“結意身阻鳥道,跡比漁翁,見還京無期也。”
此詩在寫作上的特點是用前六句的煊赫來反襯末兩句的凄涼。詩歌創作不可避免要打上時代烙印,杜甫在安史之亂后于流離中寫安史之亂前唐代全盛時期長安的著名風景區昆明池的景色,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暗淡的色彩,如詩中所出現的“云黑”、“露冷”等詞語都說明了這一點。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蓮房不采而任其墜,就顯出了兵戈亂離之狀。
上一篇:杜 甫《秋興八首(其一)》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杜 甫《秋興八首(其三)》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