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老城北門
幅巾藜杖北城頭①,
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②,
兩行雁帶杜陵秋③。
山河興廢供搔首④,
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⑤,
夢魂猶繞古梁州⑥。
注釋
①“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頭發,所以稱幅巾,古人不戴帽時,以幅巾包頭。“藜杖”,用藜的莖作成的杖。
②“烽”,烽火。古代邊境點燃烽火用來報警。“散關”,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當時為宋金兩國交界。
③“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又名杜原、樂游原。
④“搔首”,抓頭,撓頭,表示心中煩躁、著急。
⑤“橫槊賦詩”,原指曹操軍中賦詩,這里借指陸游南鄭從軍時作詩的事情。
⑥“梁州”,古代九州之一,這里指詩人從軍戰斗的南鄭一帶地方。
賞析
這首詩作于淳熙四年(1177),陸游53歲時。風格沉郁雄渾,近于杜甫。詩人由南鄭前線調到后方,登樓北望,思念國事,為不能為國分憂而焦慮。這首詩首聯緊扣題目,寫詩人幅巾藜杖,在蕭瑟的秋風中,登上北門城樓,舉目四望,滿眼愁緒。這“滿眼愁”三字既是實寫,更是抒懷。文人悲秋, 自古皆然,更何況詩人年過半百,觸目蕭條,而故土難收,壯志難酬。第二聯扣緊登城北門,寫倚樓北望所見,似乎有一點烽火從遠處傳來邊關防務的信息,而天空兩行南歸的大雁也帶來了長安杜陵的秋意。這一虛一實,集中表現了詩人對邊防、對故土的關切。第三聯用極其精煉而形象的語言寫出了登樓遠望、搔首不安的原因。五十年來,國土淪喪,半壁河山落入敵手,使人痛心疾首,而眼前局勢動蕩,國家前途安危未卜,更令人百感交集。這二、三兩聯承接首聯,具體寫出了詩人“愁”的內容和原因。尾聯寫現在自己年過半百, 已經不像當年南鄭從軍、防秋巡邊、橫槊賦詩的英姿勃勃了,但夢中仍然縈繞著那戰斗的地方、難忘的歲月,詩人感慨萬端地抒寫了壯志末酬的苦悶和憂國傷時的感情。
上一篇:陸游《秋夜思南鄭軍中》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秋波媚》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