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水歌
【題解】
閬水,又名閬中水,即嘉陵江。杜甫在廣德元載(公元763年)秋第一次到閬州,是為好友房琯奔喪,當年冬末,返梓州。廣德二載(公元764年)春初(即農歷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閬中,是應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間,他參與了唐代閬中在清明節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掃墓活動。因感慨萬端,寫下了這篇著名之作。
全詩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描述了嘉陵江水的自然景物,展現了閬中城獨特的風景,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閬水的喜愛之情,屬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表現手法。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這首《閬水歌》專詠閬水之勝,它與《閬山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原文】
嘉陵江①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②。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③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④,水雞⑤銜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⑥,閬州城南天下稀⑦!
【注釋】
①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在中國四川省東部,發源于秦嶺,重慶市注入長江。
②“石黛”句:形容江色之清綠。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詩詞中多稱“青黛”。古時婦女用為畫眉墨。相因依:猶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③沙際:臨近沙灘的岸邊。岸草先綠,故春似從沙際而歸。
④巴童:巴地兒童。攲(qī):傾斜。
⑤水雞:水鳥名。
⑥勝事:美景。這里指山水之美。可腸斷:極言其美之可愛。
⑦“閬州”句:閬州城南三里有錦屏山。錯繡如錦屏,號為天下第一。
【譯文】
滔滔嘉陵江水的顏色與什么相似呢?依我看,仿佛就是青黑色石黛與碧玉相融和而成,水淺之處呈現淡青色,而水深之處如同畫眉的黛墨一般展現出幽黑的碧色。
我正在愛憐地欣賞著紅日冉冉沖破海面的壯美,一陣陣浪花涌來,水面上的日影便也隨波蕩漾開來,再看那岸草率先綠了,仿佛回返歸來的春色從臨近沙灘的岸邊匍匐而來。
此時,正有一只小船從我們的側面經過,蕩著槳劃船的是一個巴地的孩童,廣闊的嘉陵江面之上,隨時可以看到滑翔的水鳥銜著小魚,自由地飛來飛去。
這些時日里,閬中有關諸如女媧補天因煉石而仙逝,或是清明節祭祖祭亡友的莊嚴盛事,不禁令人慨然腸斷,但一看到閬州城南三里外錦屏山錯繡如錦屏的景致,你一定會驚呼,如此獨特的山水之美,還真是天下稀有啊!
上一篇:杜甫《絕句四首》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九日寄岑參》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