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煩惱不斷
南懷瑾先生說: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么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
所謂“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以及一切痛苦,都是因為心中的一念。因為這一念,產生了萬行幻象,從此心上無法安靜下來,為之喜,為之憂,從此煩惱不斷,糾結不清了。“無風不起浪”,因為一念,萬里風波由此生,從此無法安靜。
佛家說,人生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就在于這一念,如果沒有欲望,世間會少許多麻煩。然而,欲望源自天生,剪斷不可能,而節制又談何容易?所以南先生又說:“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于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有一個僧人,問京兆興善寺的惟寬禪師:“道在哪里呢?”
惟寬禪師回答:“道就在你的眼前!”
僧人不解:“那為什么我看不到?”
禪師回答:“因為你有我的緣故,所以看不見。”
僧人接著問:“我無法破除自我之心所以看不見,那師父您能看見嗎?”
禪師平靜地回答:“因為你的緣故,也使我起心動念,所以我也看不到了!”
僧人不死心,繼續問:“那如果沒有您,也沒有我,還能看見道嗎?”
禪師反問:“既然已經無你無我,還要看見什么呢?”
心即是佛,佛就在心里,不必他求,別人也給不了你。心中有佛,那么就有佛。心中生一念,就會生出一個清脆的障礙,心順虛靜,才能得悟大道。
有僧問:“什么是佛?”
希運禪師說:“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如果離開心,另外再也沒有佛了。”
臨濟和尚說:“在我們的肉體中,有一無位真人,常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意出出入入,也就是說出入于你們所見之處、所聽之處、所思之處。尚未自覺體認的,務必打開心眼好好看著它。”
又有一個和尚問道:“無位真人是什么東西?”
臨濟和尚反問他:“你說!你說!”
這和尚要說什么時,臨濟一把把他推到屋里去了。
佛道其實是一種修養之道,目的為探究自身。佛陀即自覺自明之人,而禪就是這個“真人”,即對“無相的自己”的自覺自識而已。每人都有佛性,而佛道也是由人創造的,所以不必拘泥于佛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親身實證佛法,不是刻板地去學習。臺灣星云大師的教誨是:“處凡愚而不減,在圣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如果你自己沒有知覺,不能斷除一些雜念,讓心歸于虛靜,那么,就無法悟道,做到心領神會。
道欽禪師在徑山大弘禪道時,影響很大,許多僧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有一次,從浙江來了許多學僧,有不少疑念未能消除,問道欽禪師:“大師,究竟什么是道呢?”
道欽禪師簡單地回答說:“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還有一次,馬祖禪師給道欽寄來一封信,他拆開一看:上面只畫了一個圓圈。道欽禪師笑了一下,就在上面加了一點。然后又封上,讓人寄了回去。
這是很新鮮。馬祖在信中畫了個圓圈,意思是說:你如何理解呢?而道欽肯定有所領會,但不便說什么,也加上一點!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又有一次,崔相國問道欽:“我想出家可以嗎?”
道欽毫不客氣地說:“出家是大丈夫行的事,不是將相所能及。”
在禪者眼里,名譽、地位、財富如同敝屣垃圾,都是身外之物,能拋棄這一切,才是大丈夫!一般人怎能做到呢。
南先生這是對于志事修佛的人而言的,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欲望剪不斷,也沒必要。但為了減少人生煩惱痛苦,有必要有所節制,修心養性,修養智慧的生存之道,以期獲得人人的幸福和快樂。而這個,必須要讓自己靜下來,才能沉淀出心中的真正鈣質,從而排除一些不必要的私念雜陳,清凈內心,學會減少生活,輕松快樂。這當然是一個修養的功夫,要自覺加強內省,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后才能做到排遣苦痛以及一切雜念,達到內心的純凈清醒。當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然而,現代社會,人心浮躁,物欲橫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不要說寧靜下來,就是做到不忙碌,停歇下來都難。總是欲望不斷,忙碌不休,煩惱不斷,甚至常常忘了自己為什么而忙,要向何方去……
當下人們心理的空虛問題越來越嚴重,物質昌盛,但精神空虛,不知如何解脫這痛苦。于是,有不少人為了逃避現實,走近佛教的世界(或者別的宗教),尋求安慰和解脫。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佛教,只是形式上,或者趨時風,或者干脆是求保佑,或者是避世求安,這些都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佛不在所謂的佛那里,而在自己心中;如果你心念不斷,佛也解救不了你。而形式上的修佛,更是沒有必要,真正的修養從來不在于形式,而只在于自己的內心,所以,南先生說:“痛苦與煩惱是很難解脫的,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自己修養自己,如同成功的得到,更要靠自己的苦修,而這個修行的路,更苦,苦的是要不斷地反省反思,要節制欲望,審視、戰勝,對自己進行全“心”的革命,然后才能突破自己,獲得鮮活的重生,給生命注入新鮮血液,獲得嶄新的生命力量。而且,這個修行的道路很長,伴隨整個人的一生,所以,一個人要想活出輕松快樂,必須能夠耐得住這種苦修,否則內心永遠無法把握自己,為世俗所左右,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對于心中的雜念,如果要說徹底,恐怕佛家也不如老莊之徹底。佛家講節欲斷念修持,“反觀內省”,但如果心中本來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沒有雜陳,又何必要修持什么節欲斷念呢?反而很可能由此增加了心中的負累,多了層業障。而老莊道家哲學中的自然無為,根本就天人合一,物我皆忘,人自然無為地處在自然中,渾然一體,沒有界限,那有什么必要節欲斷念呢?本來沒有煩惱,所以根本不必。所以,佛家又主張萬事“隨緣”,安于本分,絕不強求的道理,也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的。
而作為我們呢?生活在競爭復雜的社會中,尤其是社會自然都被嚴重破壞、嚴重功利化了的年代,我們更不可能做到如莊子的完全“自然無為”,物我兩忘,也不可能做到佛家的“萬念俱灰”,不思名利,但至少要做到加強修養,讓自己在紛擾的俗世中,保持一份內心的獨立和自由,不隨波逐流,主宰自己人生的走向,修養自己,越活越簡單,少些不必要的雜念,保持清醒、理智,讓心歸于沉靜踏實。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扎實,才能活出快樂的人生。
上一篇:南懷瑾《學而好古,敏以求之》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怎樣才算知識分子》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