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對此,南懷瑾先生解釋說:一般的人說,“知者樂水”的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水性流動。“仁者樂山”是說仁慈的人喜歡山。如果這樣解釋,問題大了。套用莊子的口吻來說,“知者樂水”,那么鰻魚、泥鰍、黃魚、烏魚都喜歡水,它是聰明的嗎?“仁者樂山”,那么猴子、老虎、獅子都是仁慈的嗎?這種解釋是不對的。正確的解釋是“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知者樂”,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沖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后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這是連起來的意思,千萬不要跟著古人亂解釋:聰明的人一定喜歡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歡山。那問題就很大了。
這里是說智者和仁者的一個特點。智者樂觀好動,如水一樣;仁者深沉豪邁,猶如大山。其實,智者的外在表現,不是說他活潑好動,更是說他的靈活變通,如水一樣,變化多端,能急能緩,能靜能動,動靜相宜,溫柔而有力。
而智者的智慧,卻不是從這種好動靈動的外在表現而來,而應該是從靜中升華出來的。如佛家所謂的“定生慧”,定是什么?就是定力,定力出于沉靜無擾中。所以,智慧生于寧靜中。從這個方面來說,正直的智者,也是最能安靜的。在安靜中獲得那種物我兩忘,渾然一體的狀態,達到自然之化境。而自然,虛無,無疑則是智慧的一種最自然的表現。也如老子所說的“自然無為”。
換句話說,人只有入靜,入定,才能在虛無中達到自然無為,才能查古閱今,審時度勢,又能鑒照天地的精微,明察萬物的奧妙,從而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抓住最好的時機,得以發展。你看古來那些得道高人,不都是這樣嗎?善于道法天地,在寧靜中冥思遙想,做到“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在不得時機時,就“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站在人生邊上,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而機會來時,迅速出動,抓住機會,發展自己。這就是智慧。只在合適的時候出動,不動則已,一動驚天。
我國道家的老莊哲學,體現出深厚的智慧。老莊主張自然無為,守柔示弱,甚至抱殘守缺,與世無爭,藏拙守身等,看似消極,其實體現了一種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退為進,反其道而行之的高超智慧。
莊子就是一個對人生、社會和人心看得十分透徹,自己能保持超然的人。很多東西,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經常暢談山林之樂的人,未必就能真正領悟其樂趣;經常高論討厭名利的人,心中未必不想升官發財。很多事情,只有臨到他頭上,才能看出真精神;很多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有資格說真懂得;沒有體驗,評頭論足,不能算是真懂得。正如莊子說:“懂得道不是難事,但要不說出來,就難得了。懂得道而不妄加評論,是達到自然的境界;懂得道就信口談論,就是一種刻意為之。而古人,是追求崇高天然而無為的。”
老子說:“大音希聲”,越是懂得,越是不說。因為覺得沒必要,還免得越說越亂相,越描越黑。畢竟“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有時語言并不能真正代表什么。不到用時,少說為妙。真正的智者,從不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往往是保持沉默。“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世事有趣,得之者無言,言之者未得。”所以道家主張自然無為,追求自然天成,而自然無為,最是得天地之道的狀態,是最高的智慧,也是適合萬物生靈的最好的生存方式。
老子的師父叫常樅。常樅臨死時,老子及其徒弟們都站在常樅的床前,盡學生之道。
老子問師父:“您還有什么要告訴學生的嗎?”
常樅說:“你說牙齒和舌頭,哪個剛強,哪個柔弱?”
老子還沒回答,常樅就張開嘴巴,說:“你看!我的嘴里還有什么?”
老子看了看,說:“師父,您的嘴里什么也沒有。”
常樅對老子說:“這就是我為你上的最后一課。柔弱勝于剛強。”
老子含著淚說:“師父,今后我將以誰為師呢?”
常樅看著老子說:“今后,你應該以水為師。”然后,他說:“上善若水,‘水’最柔弱,但‘水’對人生有著豐富的啟示。智者如水。水遇到阻礙物就會轉個彎,但是流向并沒有改變,這種不硬碰硬,不采取兩敗俱傷的處世態度,是智者的風范。它看似軟弱無力,但卻力量無窮。”
老子和學生們聽了,深以為然。
所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厚德之下,更有智慧,不停順勢而動,或急或緩,靈活多變,或寧靜,涓涓細流,或湍急,奔騰咆哮,水的品格,溫柔又有力,作為生命之源,它的確是給人最深刻的啟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所謂“水滴石穿”,水的力量無比強大,為古來的智才所效仿。
諸葛亮的智慧,是人所共知的。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善于法天效地,并深得道家智慧之法。
周瑜有意為難諸葛亮,讓他在十天之內,趕制出十萬支箭來。他原以為諸葛亮會拒絕,因為這太難為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諸葛亮卻說:“操軍即日將至,若等十天才造出來,必將誤了大事。”
他說:“我不必十天,只用三天時間,就可辦完此事。”
周瑜看他如此痛快,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他看來,諸葛亮怎么可能辦成呢?這樣,他必死無疑。他對于諸葛亮的才智,早已妒忌在心,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所以,巴不得此次,公報私仇。
諸葛亮告辭后,周瑜讓魯肅到諸葛亮營地去查看動靜,打探虛實。
諸葛亮看到魯肅來了,就故意可憐地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支箭呢?還望子敬救我!”
厚道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
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否則,他必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
魯肅說:“你放心。”
可是,他雖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回去后,遵守諾言,沒對周瑜講借船之事,只說見諸葛亮并沒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就緒。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他要去取箭。
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
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
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隨行在旁,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的江面,霧氣沉沉,漆黑一片。諸葛亮命令兵士用長索將二十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的大營進發。
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隊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在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
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坦然地說:“我料定,在這大霧之夜,曹操決不敢貿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去。”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
一時間,箭飛如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后,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
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喪不已。
諸葛亮帶船隊返營后,讓士兵計算,共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三天!
魯肅目睹其事,佩服得不知所云,連稱諸葛亮為“神人”。
他對魯肅所講:“我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三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故演出這一出草船借箭之戲。”然后他又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諸葛亮為什么這么智慧呢?正是他善于法天效地的結果。
上一篇:南懷瑾《什么是真正的儉樸》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偉大人物往往是寂寞的》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