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抗倭援朝戰爭(159~1598年)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軍兩次大規模應邀在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
16世紀末,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于萬歷二十年四月命小西行長、加騰清正、黑田長正等5萬余眾,渡海登陸朝鮮釜山等地,分路北侵。國王李昖北逃義州(今朝鮮新義州東北)向明朝求援。
明朝廷立即派兵援助。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等輕敵冒進,敗于平壤。八月,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十二月率李如松等三軍4萬(一說7萬)東渡鴨綠江。次年正月平壤會戰,中朝聯軍猛攻兩天,日軍小西行長敗走,收復平壤、開城,沿東海岸北進的日軍加騰清正亦被迫南撤。李如松因勝而驕,輕率本部萬余人南進,敗于碧蹄大石橋(今韓國首爾北15千米)。日軍則因糧倉被焚,后援不繼,于四月間放棄王京(今韓國首爾)南撤。朝鮮失地幾盡收復。盤據釜山的日軍又血洗晉州。雙方進入相持、議和、撤軍狀態。
二十四年九月,和議破裂,朝鮮再次請援。二十五年二月,明朝廷命兵部尚書邢玠為經略,督經理朝鮮軍務楊鎬、大將軍麻貴等往援。八月南原之戰,屯住在南原的明將楊元敗退,屯住在全州的陳愚衷聞訊,也棄城北逃。日軍趁勢北越公州而趨王京。麻貴以四千之眾南下水原,阻敵三萬于稷山,日軍被迫南撤。十一月,楊鎬、麻貴集軍4萬,分三路發動反攻,攻克蔚山,圍攻日軍附近據點島山,連克三寨。二十六年九月,經略邢玠會集水路大軍9萬(一說7萬),發動東南會戰。東路軍麻貴由慶州進攻加騰清正于蔚山,中伏潰敗。中路軍董一元由星州南下,連克晉州、泗川,進攻石曼子退守的新寨時,山營火藥爆炸反為日軍所乘,退守晉州。西路軍劉珽由全州南進,在水軍配合下進攻小西行長于順天,同樣先勝后敗。但日軍也在重創之下無力追擊。十一月,日本關白豐田秀吉死信傳至朝鮮,日軍加騰清正先棄蔚山逃回日本。由順天撤退的小西行長遭聯軍阻截,兵船百余只被焚,求救于泗川日軍。石曼子等日軍萬余、兵船500余艘西上接應,過露梁海峽后遭中朝聯軍圍攻。激戰兩日,明水師副將鄧子龍沖鋒陣亡,朝鮮水師主將李舜臣在追擊中犧牲,日軍大敗,石曼子僅率50余船遁去,小西行長也與少數親信逃脫。至此,抗倭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上一篇:《昆陽之戰(公元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與后金(清)遼東之戰(1618~16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