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公元前18~前110年)
漢武帝建元三年至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38年至前110年),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平定南越、閩越反叛的戰爭。
西漢之初,先后封無諸、趙佗和搖為閩越王、南越王和東甌王。武帝建元三年,閩越攻東甌(今浙江溫州),東甌王告急,武帝派嚴助發會稽(今江蘇蘇州)兵往救,閩越王退走。東甌懼再受攻擊,請求內遷,武帝將其族遷至江淮之間,東甌劃歸會稽郡。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又攻南越,漢軍往援,未至而閩越王弟余善殺閩越王歸漢。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呂嘉反,殺欲親漢的南越王趙興,另立趙興之兄建德為王,并將進入南越的漢軍韓千秋部2,000人,全部擊殺于國都南海(今廣東廣州)外40里處。武帝征發江淮南樓船士10萬及夜郎國(今黔西北、滇東北及蜀南一帶)兵,分四路進攻南越: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今江西南昌),下橫浦(今廣東北江東之湞水一說滃水);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縣(今廣東連州),下匯水(今連江);戈船將軍嚴、下瀨將軍甲出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下離水(今桂江)、蒼梧(今廣西梧州);馳義侯遣出巴郡(今重慶東北嘉陵江北岸),發夜郎兵下牂柯河,會攻南海。南越軍防守橫浦關(今廣東南雄東)、陽山關(今廣東陽山東北)、湟溪關(廣東英德西南),憑險抗御。六年冬(年初),楊仆軍沿湖漢水(今贛江)、彭水(今桃江)、橫浦、秦水(今北江),未經橫浦關,首先進入南越境內。攻破尋狹(今廣東清遠東北)、石門(今廣東廣州西北10千米),奪得南越糧船。路博德不俟兵員集中,先率千余樓船兵,沿湟水(今匯水)南下與楊仆軍會師,進圍南海,楊仆軍在東南,路博德軍在西北。黃昏后楊仆軍縱火燒城,路博德軍大力招降。戰至天明,南越軍除傷亡者外,大部投降。呂嘉、趙建德逃海上,被追擊的漢軍俘獲。馳義侯被阻于且蘭(今貴州黃平一帶),戈船、下瀨軍未至,南越已平。
漢擊南越時,東越王自請帶8,000人配屬漢軍,但暗與南越聯系,至揭陽(今廣東揭陽西北)即停止觀望。南越平后,見漢軍屯東越邊境不返,遂舉兵反,攻殺武林(今江西余干北)等處漢軍校尉數人。武帝出兵五路擊東越: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今浙江余姚東南)由海上南下,戈船將軍出若邪(今浙江紹興東北),下瀨將軍出白沙(今江西鄱陽北),樓船將軍擊殺駐武寧南越守將后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今江西寧都東北),合擊東越都城冶縣(今福建福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各路先后入東越,繇王居股殺余善降,閩越亦平。至此,南越、閩越地區,均屬漢朝。
矛
亦稱“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斗兵器,是中國古代軍隊中裝備數量最多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矛由矛頭、矛柄(柲)和鐏組成,矛頭由中空的“骹”與矛刃構成,骹的橫剖面為環形,以便將矛頭緊固地安裝在柄上。矛刃一般有中脊,以增加強度,左右擴展為有側刃的矛葉,并向前匯聚成矛尖。矛柄的末端裝有銅制的鐏。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軍隊已經廣泛使用青銅鑄造的矛,只是在矛的形制上由闊葉銅矛發展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矛柄的制作也更加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纏竹皮,使矛柄更加堅韌而有彈性。到戰國晚期,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鐵矛逐漸取代了青銅矛,矛頭的形體加大并更為鋒利。西漢時期,騎兵完全取代了戰車,矛成為馬、步軍的首選長兵器。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稱為“矟”或“槊”。據《釋名》記載:“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長約4米)。直到唐朝,矟仍是官府禁止民間持有的兵器之一。宋元以后,盡管火器的應用對傳統兵器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矛仍然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直至清朝末期。
西漢鐵矛及銅鐏
轉射,漢代烽燧守器,嵌砌在塢墻上,通過能轉動的射孔,可觀察敵情并發射箭矢。內蒙古額濟納旗漢代甲渠侯官遺址出土。
上一篇:《秦收復河西之戰(公元前66~前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