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西北夏季反“掃蕩”(1940年6~7月)
1940年6至7月間,八路軍第120師部隊粉碎日、偽軍對山西西北部地區“掃蕩”的戰役。
1940年6月上旬,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獨立混成第3、第9、第16旅團和第26師團一部等約兩萬人,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皰呤帯?,妄圖消滅八路軍主力,摧毀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120師與日軍進行了三個階段的作戰。
第一階段:從6月7日開始,集結于靜樂的日軍1,100余人分兩路向嵐縣(今山西嵐城)和岔口進攻,8日晨占嵐縣。為打擊進占岔口之日軍,八路軍第358旅在米峪鎮地區設伏并消滅日軍500余人,取得了第120師主力回師晉西北后的第一個殲滅戰勝利。
第二階段:從6月20日開始,日軍對晉西北根據地的“掃蕩”全面展開,由赤堅嶺和臨縣,大武和柳林,偏關、五寨和寧化堡等地出動,從東、南、北三面向根據地中心推進。為避免被日軍合擊,八路軍第120師各部適時轉移至日軍之側翼和后方,采取分散的伏擊、襲擊,疲憊與消耗日軍,同時以一部兵力斷敵交通,使日軍無法立足。日軍在20多天的“掃蕩”中,只占領數座空城和一些村鎮,其殲滅八路軍第120師主力的企圖未能得逞,遂于26日開始撤軍。
第三階段:6月28日,日軍分別由窯頭村、嵐縣出發,合擊興縣。此時,八路軍已先期轉至興縣西南的曹家坡地區待機。7月4日,當興縣日軍2,000余人撤至二十里鋪附近時,突遭八路軍預伏部隊沉重打擊。5日,由保德南撤之日軍1,000余人與興縣日軍會合,八路軍遂撤出戰斗。7月6日,日軍撤回嵐縣,反“掃蕩”結束。
此次反“掃蕩”,歷時一個多月,八路軍第120師與日軍作戰250多次,殲滅日偽軍4,500余人,并收復興縣、臨縣、保德、方山、河曲五城。
棗宜會戰
1940年5至6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侵華日軍第11軍進行的防御作戰。
日軍于4月中旬調集第3、第13、第39師團,第6和第40師團各一部及第18旅團,在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下,發動了棗宜作戰。為阻止日軍進犯,中國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以左、中、右三個集團軍和江防軍等共計21個軍56個師的兵力參加作戰。
第一階段從5月1日開始,日軍第3師團和第40師團一部從信陽以北分路向西進攻;2日,第13師團由鐘祥沿漢水東岸北上;4日,第39師團和第6師團一部,從隨縣(今湖北隨州)附近向第5戰區中央集團發起攻擊,至7日,中國守軍在各陣地抵抗后,及時轉向外線,棗陽于8日陷落。10日,第5戰區的中國軍隊對日軍展開反擊,從北、西、南三面包圍夾擊日軍。12日,第31集團軍等部將日軍第3師團、石本支隊包圍在樊城(今湖北襄陽)東北,日軍遭重創后突圍收縮至棗陽地區。第5戰區其他各部還先后克復泌陽、桐柏、明港、雞公山、柳林、京山、云夢等地。日軍為打開南退之路,集中兵力在宜城東北之南瓜店附近對前來堵擊的第33集團軍進行南北夾擊。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和74師主力及特務營官兵,在血戰中壯烈犧牲。日軍在南線反撲得逞后,乘機反擊,第5戰區部隊退往白河以西。
第二階段于5月下旬開始,日軍第11軍決心實施宜昌作戰,并以第3、第39師團分別西渡漢水并列南下;以第13師團和第6師團一部從舊口以南渡江,從南路和北路合力進攻宜昌。6月9日,北線日軍攻占荊門、當陽,南線日軍攻占江陵(今湖北荊州)、沙市。中國守軍江防軍等部隊逐次抵抗后轉移。宜昌于12日陷落。此后,中國守軍在江陵、宜昌、當陽、荊門、鐘祥、隨縣、信陽外線與日軍形成對峙。6月24日,棗宜會戰結束。
此次會戰第一階段,中國軍隊判斷和部署大體正確,中日雙方互有勝負;第二階段中國軍隊完全陷入被動,致使宜昌陷落。
棗宜會戰 1940年5~6月
上一篇:《劉秀統一關東之戰(公元6~0年初)》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淞滬會戰(197年8月1日~11月1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