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河南墓 夫余武官墳
學古村分河南、河北,南北之間的大橋,是“文革”期間由舒蘭溉區負責建造的。1983年7月28日,河南(一社)趙、蘇兩戶社員在屯中挖菜窖時,于地表下70厘米處,發現了一座墓葬,一次性出土26件隨葬品。其中,金器(葉戒指)1件,紅瑪瑙兩個,銅器17件,鐵器6件。
雖說出土文物數量不多,但能夠佐證歷史。其中,銅器類:銅釜(一對)、銅鍤、銅鏡、護腕、銅帶鉤、銅扣飾。鐵器類:刀、矛、鐮。經實地調查得知是一具長方形的,有廓無棺的豎穴土壙墓,墓主人是一對夫婦。
銅釜,俗稱“軍用吊鍋”。兩件中有一件在器身上,鑄造時蓄意的鑿開一個四方形小孔,爾后再用銀塊釘補上。截至目前,只有榆樹大坡東漢時期的夫余墓和集安市高句麗時期的高句麗墓出土過類似器物,其余地方均不見發現。因此,堪稱極品。
銅鏡,史稱“昭明鏡”,流行于西漢武帝劉邦在位期間(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未知數是,當時的西漢都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城),這類珍貴的奢侈品,是什么時候、什么原因不遠千里輸送到烏拉街境內的呢?以物為證,墓主人男性生前是一位武將,并有極特殊的社會地位,女主人當然是貴夫人了!
據當地群眾介紹,此前在這附近挖坑取土時,經常發現鐵刀、鐵矛、銅護腕、銅帶卡(鉤)和紅瑪瑙珠等,都以為是當年“薛禮征東”時的東西。由此說來,該墓并非是一座孤墳。也由此證明,河南屯的個別家庭的住屋,因地下不明而建于漢代墓地之上。有道是,不知不怪。
必須強調的是,由于清時的“吉林人”根本不讀正史,或者是無史可讀,所以,權拿謅書咧戲中的戲文視作了正史和信史,于是,問世了“薛禮征東”的美談。更可笑的是,不僅把濊人說成了高句麗人,而且把夫余人也說成了高句麗人,甚至把靺鞨人、女真人統統說成了高句麗人了?試問:歷史是“唐王征東”還是“薛禮征東”?薛仁貴是唐明皇嗎?再者說,當年的“唐王征東”征的對象是誰?能征到今天的吉林市、烏拉街、舒蘭、九臺、榆樹大坡嗎?
必須提醒世人,這類政史笑話開不得,勸君還是多讀點正史為好!
上一篇:學古東山頭 濊人第二村-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官通“老城子” 明代瞭望哨-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