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火鍋火火火 兩家技藝分秋色
金代女真人在野獵野炊時,只是燒烤,沒有火鍋。傳承至今的薩滿祭“烤皮”一俗,由此而來。
女真人家中的火鍋,灶具是火盆,盆中生炭火,火中放砂鍋,鍋中盛湯水,水中放飛禽走獸肉料,無菜類配料,更無海鮮菜肴。幾經演變后,發展成今天這等模樣了。
民國年間,在烏拉街主街道上,只有兩家出名的“館子”,一家是滿族老佟家開辦的“佟家館子”,一家是漢族老賈家開辦的“賈家館子(鳳吉園)。前者是滿族飯館,后者是漢族飯館。兩個館子,只有前者入冬后添設了火鍋設備,其余季節是不吃火鍋的。更重要的是,當年不叫“火鍋”,而是叫“鍋子”,即“吃鍋子”。
賈氏,祖籍今河北省撫寧縣桃園鄉賈家莊(村)。清光緒十一年(1885),曾祖父賈鴻濱攜全家七口人,闖關東,來到名聲在外的烏拉街定居,以經商為計。
民國十四年(1925),二祖父賈吉首先在鎮內創辦了賈家館子,取號為“鳳吉園”。賈成志是后來在自家館子當學徒的,一來二去,掌握了煎、炒、烹、炸等全部技術。
新中國成立后,賈家館子歸并了供銷合作社,一切屬性都變樣了。20世紀70年代,由于賈成志精通餐飲業務,于是被烏拉街供銷合作社總社任命為“烏拉街回族飯店”經理。眾所周知的是,回族飯店無論如何是不準辟作“滿族飯店”的。
自1979年始,賈成志在鎮內恢復了“鳳吉園”,專營起“烏拉滿族火鍋”。后來,又將“烏拉滿族火鍋”轉移到永吉縣縣城口前鎮內,店名依舊。賈成志退休后,由家子賈磊繼承父業,直至今日。待賈成志將“烏拉滿族火鍋”移址到口前鎮之后,其弟賈成明,師從其兄,另在烏拉街鎮內開辟了“鳳吉園”。截至今日,由家子賈瓊繼承著父業。“風吉園”的火鍋技藝絕活是:烤糊肉、海鮮老湯。
張氏,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張家莊。故事需從頭談起:民國十三年(1924),張作相時任吉林省省長兼吉林督軍,身邊侍從陳廉奉命攜家眷從奉天(今沈陽)來到了吉林城(今吉林市),卜居日升屯(今吉林市豐滿區江南鄉日升村)。
陳廉,是撫順章黨(今遼寧省撫順縣章黨鄉)生人,佛滿州,姓穆色辰氏。他的兒子叫陳德明,系屠夫出身。只因有一手“殺豬燴菜絕活”,被張作相聘為私家廚子,一干就是整六載。
民國二十年(1931),張作相離吉,隱退于天津。陳德明隨即于日升創辦個肉鋪,期間,將“殺豬燴菜”工藝絕活傳給了愛女陳氏。
民國三十五年(1946),陳氏年二十二歲,出嫁給家住烏拉街鎮公拉瑪村的張化善鐵匠,傳三子:長張學祿,次張學林,三張學軍(學林、學軍二人,系雙胞胎孿生兄弟,后者從幼夭折)。其中張學林在外祖父陳德明的熏陶感化下,愛上了廚師這一行,于是報考了吉林市商業學校(簡稱為“商校”)。學成后,獲得了國家二級廚師證書,回到了家鄉公拉瑪村,就在烏拉街鎮內開辦了“古城春大飯店”,專營“殺豬燴菜”,兼營“滿族火鍋”。期間,又將傳統工藝傳給了在店里作活的親侄女張繼紅(系張學祿之女)。
張氏的第七世祖張高貴,是“闖關東”由老家山東舉家來到公拉瑪屯的。截至張學林時,已傳第十世了。張學林隨其母,由漢族變成滿族,張繼紅也是隨家父由漢族變成滿族了。烏拉街鎮內的“古城春大飯店”技藝絕活是:殺豬燴菜。
近年來,張繼紅和丈夫劉珂另在吉林市開辟一家“烏拉滿族火鍋”店,主要經營的還是殺豬燴菜。因為首創了一口巨型火鍋,而榮獲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烏拉火鍋”一詞,僅屬于地方代言說。“烏拉滿族火鍋”一詞,既屬于地方代言說,又屬于一方滿族代言說。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在全市數以十計的“烏拉火鍋”或“烏拉滿族火鍋”辟體之中,誰個正宗?誰個非正宗?只要品一品便真相大白了!
上一篇:烏拉八景 以詩為證-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烏拉災民渡難關 接二連三滋事端-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