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老夫子的優秀學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成為后世普遍贊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并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
父親曾點深受圣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對于父親的這個習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后,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余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愿。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盡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里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唯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在山里頭心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于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父兼母職,也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
曾元長大成人之后,曾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并未答應。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導子女、輔佐丈夫。
由此可見,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怎能盡到一個做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于家風,導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后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自然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
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在《孝經》當中,夫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他囑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由此可知,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常人。
曾子不但對于奉養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同時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唯恐有辱父母養育之恩,擔心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他非常留意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作學生們良好的行為典范。所以,他的學生子思繼承了他“養志”的精神,成為了一代賢人,他的學生孟子后來則成為“亞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動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悌”,還做到了“謹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于后世,培育他的學生。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也流傳千古,直至今日。其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家族與朝代。
在先秦諸子中,儒、道、墨各家從不同的認識角度出發進行探求民本主義精神,即強調“以人為本”。而墨子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兼相愛”理論,純粹而又堅決地將民本主義思想發展到了極致。
上一篇:孝子黃香
下一篇:孟宗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