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煩惱與性理心法的關鍵點
在起心動念間往心頭靈臺內觀,觀什么?就是觀氣!觀察好惡分別時,心頭內的一丁點氣機起伏變化(俗稱感覺,或情緒)的真相,便是開啟明心見性之門的第一步了!
例如:兩個人兩小無猜,談戀愛感覺對味了,心就戀愛了,感覺不對味,強迫也是合不來的。所以,感覺就是一切,感覺就是心情,心情就是心的好惡。我們內心的好惡取舍,幾乎完全受到感覺來左右,所以我們簡直可以說感覺就是你的心!
感覺其實是一股氣的形態所造成的。情侶說有股暖流流過我的心窩!這股流動的氣營造出一股戀愛的好感覺;或者說“他這話令我的心好寒!”這股氣馬上又讓他的心降到了冰點。
這種氣的微微起伏的運作形態,造成一個人內在的感受截然不同。這氣的微微變化營造出感受,而感受影響著心的好惡,所以我的先師曾說:“心即是氣,氣即是心,無二無別!”真是沒有一番徹底覺悟自身的人,說不出這樣的話來啊!短短的一句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發,您千萬要細細研讀才是啊!
人們的心情常被胸中一點點氣的起伏所影響,所以心頭的氣有所起伏變化時,我們的心就開始分別好壞,就開始喜歡不喜歡,開始取舍……人類的貪愛與煩惱于是便在心頭一方寸間上演!
想想看,每當你有很多煩悶心情在心頭的時候,或是憤怒、憂郁的心情掛心頭的時候,是不是胸中都充滿著一股股的氣血在作祟?然而,氣血本無這些意義存在,氣血只是自在地起伏而已,時而凝聚,時而消散,如此而已;它在身中的真相,也只不過是微量的一丁點感受而已,然而我們卻對它產生很大的誤解與迷惘!
所以,走出煩惱的唯一路徑,便是要對胸中的氣血重新加以認識,讓胸中的氣血恢復本無意義的暢然原貌,不使我們的好惡在氣血上攀附助長,人們便得以從情緒中得到解脫、得到自在!從此之后,那清明的心不再為滿腔氣血而煩惱掛懷,這就是孟子所謂“不動心”的真意。
那么你會問:如何讓這氣血恢復本來自在的原貌呢?其實只要觀察它、感知它,把加在氣上的妄知妄見去除,把加在氣上的聲音影像也去除,最后就只剩下氣血流動時微微的一丁點感覺而已,霎時煩惱的意義好像都不見了,你將體驗到立即從氣血中得到解脫的歡喜與自在!
例如郁卒、煩悶等心情,都是在某種氣血上加上嗔厭的知見后而形成的,因此想要由這種心情中解脫出來,就得學習如何觀察氣血的“無相”。通過觀察,把這嗔厭抵抗的心情從氣血上拿掉,先把郁卒、煩悶的意義從氣血上拿掉,讓它回復到原本無意義的本貌來,才能品嘗到解脫的真味。
如何能拿得掉氣血上所攀附的相?就是“觀察真相”而已!往內觀察胸中當下真實的發生,真相中無郁卒,真相中無煩悶,真相可以解脫煩惱,見到氣機自在起伏的真相,就見到暢然,就見到真性。
古圣先賢把這個觀察心源而獲致心性自在解脫的學問叫“內觀”。此學問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大家因照見本性而解脫無盡的煩惱掛礙。
一個失戀的人,每當胸中又泛起那個熟悉的感覺的時候,氣血越大,思念的情緒也就越強,就會越渴望再見到那美麗的倩影,此刻若想起她早就移情別戀了,這時胸中立即又泛起另一股熱血,而加深了你痛恨、憤怒的敵意!這種情緒常常令你煩惱不已。其實這一切的心情,都是氣血在主演而已,少了那股氣血,什么情緒也不存在。
那么,一個人要如何在氣血升起的當下得到解脫呢?首先,必須要通過返觀,覺察你的煩惱、你的思念原來是攀附在這股氣血上的戲碼而已,仔細地觀察這個事實,再盯著微微起伏的氣血仔細觀察,看清它的微量,看清它的流暢,看清它的溫度,看清它的一切真相。
把攀附在氣血上的影像拿掉、把意義拿掉、把貪愛拿掉、把抵抗也拿掉……就只剩下那個氣血應有的生滅起伏的感覺而已,其他什么也不存在。這是至清至真,這是純凈,這是一塵不染,這是本來無一物……若能觀到這里,煩惱當下得到解脫!
要進入這個學問,每個人都得經歷一段時間的觀察。即觀察心頭一竅內的真相!基督教中說:“真相可以解脫煩惱!”能否返觀自心的真相,它關系著人們是否能解脫煩惱。
怎么觀察?舉個例子,我們常在馬路上看到一種超大熒光屏幕的廣告,假設上面有一張很性感的圖片,看起來讓人體溫上升,因此很吸引人……然而你所看到的圖像并非真實,它只是一種假象,它是由一顆顆小燈泡里所投射出來的一小束的光線所集合而成的而已。如果把其他的部分遮掉,只留下一小顆燈泡來看它的真相,你就會發現它只是顏色不斷變化、一閃一閃的小燈泡而已,原來是這一小束的光線在欺騙眾人的感情啊!
看到這個真相,身體的溫度已經下降了!然而如果你再把那些遮掉的部分再掀開,你馬上又被妄相所侵襲,你身體的溫度又再次升高了!這就是真相與妄相的差別。
但可別誤會,我要你拿著放大鏡,去看看那些俊男美女,在顯微鏡下原來都只是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的而已!這不管用的,當顯微鏡拿開時,那個貪愛依然在你胸中呈現。問題不在外,而是在你的胸中!
一切的貪嗔迷惘都只在我們的胸中上演,所以與其觀察外物的真相,為何不回過頭來觀察心頭一方寸內的真相呢!
胸膛就像這熒光屏幕一樣,我們常常被在胸中上演的氣血迷得神魂顛倒,也很習慣地為這簡單的氣血起伏配上聲音、畫面,甚至意義,來令自己久久不能自已。所以說胸膛是一個迷魂陣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把胸中的一丁點發生,當成天大的事來處理,把胸膛當成情緒的戰場,當成是我的貪、我的嗔、我的煩惱、我的心情、我的一切!然而這并非事實,這只是一種未經思考與觀察的誤解!
如何走出胸中這個迷魂陣的誤解呢?這可不是靠理論的說明就能達到的。你必須細細地觀察!盯住它看,仔細地去體驗這個迷魂陣的真實面貌,去看出它本來未攀附聲音、影像、意義、貪嗔之前的原始真相,無盡的迷惘與煩惱立即獲得解脫。
如果你現在很郁悶,那個難過在哪兒呢?仔細觀察你胸口的一小撮,哦!原來是這兒有一種緊緊、沉沉、密密麻麻的感覺(也是氣的一種形態)存在的緣故,它若隱若現,原來是它讓你覺得不舒服!
此時你應當放松肩膀,盯住這一小撮的感覺,仔細地覺察和感知它的原味,它只是一丁點細細麻麻,它只是比平常多了一丁點的緊、一丁點的熱而已。它很活躍,也很流暢,它實際上不代表什么難過,它其實很微弱、很自在,而你對它產生了一連串的誤解!
也許你一直不喜歡這一丁點的感覺,因為它讓你感覺到很痛苦,然而你仔細地觀察,其實它只是一丁點的緊、一丁點的熱,它根本毫無威力,原來可以這么輕松地面對它!原來在動蕩的氣血中,可以如此的自在,如此的沒有煩惱!
以上我所說的這段話,沒有真正進入內觀心源的人,是無法體驗的。
為什么三教圣人都提倡內觀?提倡觀自在?提倡覺知?目的就是請你看清楚黃庭一竅內的真相!這么無盡的貪嗔癡愛是由什么組成的?喔!原來是黃庭一竅內一丁點氣血的感覺在騙人呀!它只是單純的一丁點起伏而已,非常單純,哪來什么貪、嗔、癡、愛等意義的糾纏呢!
現在你終于了解,為什么我要大力提倡黃庭禪了吧。因為沒有通過觀察黃庭一竅內的真相,煩惱便不知在哪兒發生,解脫也無處可以入手了。常有學生說“我看不到”,或說“看不清楚”,這種情況只要專注地練習兩三個星期,等到覺察感知力提升之后,馬上就會有所改善的。
平日要怎么練習內觀心頭呢?一開始在培養覺察感知力的過程時,你可以任意盯住身體某個一小塊范圍,去覺察感知其內部的一丁點感受的變化。比如一個巴掌大的范圍,或像一枚銅板大的范圍,在手腳四肢來回觀察,以培養覺察感知感受的能力。
專注地觀察這個區域內所有的感受,像是熱熱的、冷冷的、細細麻麻的,像脈搏的,酸酸的、痛痛的等,這些都是你要觀察的目標。
觀察它的一丁點感覺,它的活躍、變化、自在流暢、它的不含任何意義、它的本無煩惱(四肢中的感受本無煩惱,煩惱只在胸口內黃庭一竅的感受中發生)。
專注在一個小范圍內培養覺察感知力,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發現感覺敏銳了,最后再集中火力,專注地觀察情緒的戰場——胸膛。
每個人身體中時時刻刻都充滿著感覺,只是感覺一上了胸膛,便已充滿著情識,而人們只是不懂得怎么把胸膛氣血上的情識去除下來而已!因為你已習慣胸中一有起伏,全都是情緒,全都是不能自已,對吧?其實要從正在胸中升起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很簡單,只要盯住心頭一方寸的小范圍來覺察感知它的實相就行了。
好比方才所說的屏幕上,正在播放一個很誘人的畫面,人物在里面晃來晃去,當然你是很難不被迷惑的。但是如果你只盯著其中一小塊燈泡看,看清這每一小塊閃閃爍爍的真相,所有的迷惑就都解決了!
內觀的妙用在哪里?就在不能自己的當下。馬上集中注意力,觀察胸中所發生的改變的真相。若是你不能確定是否胸膛才是問題的關鍵,那么你可以一直換地方觀察,在肢體上一小塊、一小塊地覺察感知,全身上下無論哪里都可以觀察。
但最后你會發現,唯有你的胸腔才是所有煩惱的關鍵所在。這里是全身氣機的感應中樞,它是全身充滿感覺最多的地方,一切的情感都由這里發出。是這些在胸中不斷來來去去的氣血感覺,使你煩惱不已,使你欲清靜而不得清靜!三千年前的老子,把這個地方稱為黃庭。
在情識煩惱來襲的時候,通常你會感到胸中有像拳頭這么大一團卡在那兒,或在那兒起伏、激蕩,你要馬上收回外在的注意力,專注在胸中像拳頭大小的范圍仔細觀察,去感覺看看。若覺得觀不到那地方的感覺,可以用手指重壓一下胸口,讓感覺擴大,以便讓你觀察。
觀察到胸口的感受后,把自己的胸膛想象成方才的屏幕,不要看整個屏幕,初學時要縮小范圍,仔細去覺察感知那一小塊、一小塊的小感受,特別是胸口正中黃庭一方寸內的感受真相。不要習慣看整個屏幕,那樣會被情緒所騙,要學習在亂陣之中抓住其中的一小點來觀察,看清這一小點的實相,情識馬上得以去除,所剩下的,就是那清明的覺察感知,那不分別、不取舍的不二本心了!
還記得那個義字嗎?義就是要把不當存在的立即砍斷,在貪最重的那個當下,通過返觀,從心頭起伏的氣血上斷然地把情識妄想卸除下來,讓那不二的本心呈現出來,讓那良心出頭,那就是懂得在心上集義了!
不論是在生活上做什么卑微的事,或什么豐功偉業的事,隨時都保持這樣實相的覺察感知,不要被攀附在氣上的那個卑微感所欺騙了,也不要被攀附在氣上的那個高尚感給欺騙了,懷著實相的真知去行你的作為,這才叫做“慊于心”。是慊于那個不分別、不取舍、無貪無嗔的不二本心,而不要慊于那些慣有情識的心。
如果外在行著極有義理的作為,但在胸口的氣血上卻攀附著那個自以為善、自以為好、自以為豐功偉業的好惡情識,就是孟子所說“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外表雖然是道貌岸然,豐功偉業,但浩然之氣還是衰敗了!
所以,孟子才會說“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告子他沒有弄清楚修行的根本是在心內,卻不斷地往外在事貌功業上去努力。
“集義”就是當舍則舍,當留則留,是情識的都得舍去,是本性的都得留下。如果你不懂得分辨這個內外本末,就不知道什么當舍什么當取,到最后也就只有越來越迷糊而已。
世上有些事情是可以各有不同的。這幅畫這樣畫也可以,那樣畫也可以,各有各的美。但是,有些永遠不變的事情是只有一個答案的(例如本性即是)。一旦觀念錯誤,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就由不得你用各方說法不同這種說詞搪塞過去了。
義的重點就是在取舍這兩個字上,生活中與人相處上必須有這個義,起心動念上更要有這個義,才能養起這股浩然之氣來,這個義是很重要的。
但這個義有內外之分,孟子批告子說“以其外之也”,告子只知外面的義,卻失去了內里的根本。既然根本沒了,外面的義還叫義嗎?
上一篇:◎不動心的關鍵
下一篇:不動心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