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至圣孔子與《論語》

在我國東周時期,周王室東遷后日益衰微,逐漸喪失了宗主地位,各個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開始了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
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痛心疾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guī)則,他決心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出了“克己復禮”的主張,并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yǎng),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

孔子把孝悌看成“仁”的根本,他把“仁”運用到政治領域,就是重視人民,關心百姓的疾苦,就是“德治”。為了實踐“仁”,孔子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
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這一政治主張,孔子經(jīng)過了長達15年的在各諸侯國的游說。然而,由于當時各諸侯國都是忙于爭霸,并沒有誰采納他以“仁”治國的政治主張。
顛沛流離十幾年后,年近70歲的孔子在并未實現(xiàn)自己政治主張的情況下,回到魯國,專事講學和歷史文獻的整理,并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抱負傾注于筆端,成為我國歷史上私學的開山鼻祖,開創(chuàng)了影響我國知識分子2000多年的儒家學派。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
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孔子提出仁德的標準,這就是剛強、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5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他說: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意思是說,志向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憑借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一部《論語》,將孔子及其門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無盡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我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后人譽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
知識點滴
孔子周游列國回魯國后,受到國君魯哀公的召見。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認為,國君為政之要在于選臣,并對此作了詳細的解答。
孔子認為,國君為政在于執(zhí)掌國家大事,而國家各方面的大事要靠各方面的大臣去辦理,大臣選得好,國家就治理得好。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皆注重選用優(yōu)秀的大臣,結(jié)果,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對于國君來說,選臣是至關重要的大事。魯哀公對孔子的解答很滿意。
上一篇:儒家經(jīng)典
下一篇:儒家述圣子思與《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