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乾隆統治初期,在駐藏大臣和拉藏汗舊部頗羅鼐的治理下,西藏的形勢穩定。乾隆四年(1739),下諭晉封頗羅鼐為郡王。頗羅鼐擁兵數萬,總理藏務,其子孫世襲王爵,世掌藏事,成為名符其實的“藏王”。
乾隆十二年(1747),頗羅鼐病故,帝諭其子珠爾默特那木扎勒襲郡王爵,總理藏衛事務。珠爾默特那木扎勒與達賴不和,且仇恨駐藏大臣和駐兵。他襲殺了忠于中央政府的哥哥珠爾默特策布登,陰謀驅逐駐藏大臣、孤立達賴喇嘛,實現割據為王的野心。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十三日,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以宣讀圣旨為名召珠爾默特那木扎勒,在其接詔跪拜的時候,從后面誅殺了他。但由于手下只有百余人,寡不敵眾,兩位駐藏大臣被賊黨包圍為國捐軀。乾隆得到消息后,命策楞、岳鐘琪率軍入藏平叛,當清軍攻進拉薩時,達賴喇嘛的衛隊在西藏僧俗的協助支持下,平定了這次叛亂。
這一事件促使清政府對西藏的政策進行了較大調整。乾隆下令廢除“汗王制”,實行駐藏大臣、達賴、班禪“互參制”,并建立了此后二百年相沿不替的噶廈政府。設噶倫(噶布倫、噶卜倫)四人,受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管轄,辦理一切行政事務。提高了駐藏大臣的地位與職權,并維護了達賴喇嘛的政教地位,提高了中央對西藏事務直接控制的權力。
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爾喀侵略軍開始入侵西藏。西藏各負責人畏難怕事,向廓爾喀納銀贖地求和。并假造廓爾喀投降的捷音奏告乾隆皇帝。第一次中廓之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式結束。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派遣嘉勇公福康安為將軍,統率滿、漢、藏、蒙等各族軍隊萬余人入藏,快便徹底擊敗了侵略軍。
乾隆在驅逐廓爾喀侵略勢力出藏后,又推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乾隆五十七年(1792)頒行“金奔巴掣簽制”。原來達賴、班禪和大小呼圖克圖的“靈童”轉世時,經常操縱在一批反動的大農奴主手里。他們擅權行私、欺騙中央,隨意指認本族親貴為“靈童”,成為內爭不休和產生禍亂的根源。
乾隆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定在拉薩大招寺內供存一尊金奔巴瓶,當達賴、班禪和其他大小活佛前絕后繼時,把呈報出的靈童,指出數名,由駐藏大臣將其姓名、出生年月日,用滿、漢、藏三種文字書于簽上,放進金奔巴瓶內,誦經七日,然后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抽簽決定,再呈報皇帝批準,才能有效。這樣,就解決了大農奴主操縱達賴、班禪等轉世的問題,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控制。
乾隆五十八年(1793),又頒布了《欽定西藏善后章程》共分二十九條,詳細規定了中央政府擁有管轄西藏的政治、宗教、經濟、軍事、司法等方面的最高權力。通過《欽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實行,乾隆對西藏的各種制度實行了一次全面改革。從此,達賴、班禪繼承人的確定權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系更加緊密。
上一篇:宮廷特大盜竊案-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封建帝王當中最勤勉的一位-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