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浸《康熙字典》
乾隆時期,江西舉人王錫侯因改編《康熙字典》,編寫《字貫》,最終惹來殺身之禍。王錫侯善于考證字音字義,因此對《康熙字典》進行了一番深入研究,發現《康熙字典》收錄的字很多,然而依照筆畫查找,使用字典的人查到字卻無法知到這個字所有的組詞用法,并且字與字之間沒有什么聯系。于是王錫侯便把讀音或意義相同、相近的字匯集到一起,取名為《字貫》,并很快刊行了。
之后王錫侯被仇家告發了,江西巡撫海成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乾隆皇帝,并建議革去王錫侯“舉人”頭銜以作懲罰。乾隆看到奏折之后,初步定罪為妄行著書立說。但等他把《字貫》翻看了一下之后發現,王錫侯居然無所避諱地直書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諱,于是勃然大怒,下諭治王錫侯大逆不道之罪,斬了王錫侯,被一起治罪處決的還有王錫侯的兒子和孫子。江西巡撫海成也因為替罪人說好話,上奏所擬刑罰太輕被一并治罪,判為斬監候,秋后處決。原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史馮廷丞等人也因看過《字貫》,卻沒檢查出書中的悖逆而被革職,案件上下牽連了近百人。
但凡大部頭的書,皆會牽連一些士人因字獲禍,《四庫全書》這樣,《康熙字典》也同樣沒能幸免。
上一篇:蒙古大草原上的科爾沁部-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議政王大臣會議-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