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校漢語講師,先后寫成《老張的哲學》等幾部小說,從而步入文壇,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等校任教,其間創作《駱駝祥子》。抗戰時期,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1946年赴美講學。建國后,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等職。有《老舍文集》行世。
珍愛雨花石
老舍先生愛花,是出了名的,殊不知他對石子也情有所鐘。如今,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書房里,一只大水洗中供著一只“壽龜”。龜身是一枚橢圓形黑色紋理石,頭、尾和四肢,則由雨花石搭配而成。在壽龜的上方,鏡框里的老舍目光深邃,令人聯想起他那堅石般寧折不彎的品格。
三硯的來龍
老舍有3硯,兩方是他的收藏品,一方是他自己用的。那兩方藏硯均是清代的文人硯,外面都有紅木木盒。兩硯之所得,實乃得益于先生的那雙“文眼”。
其中一方藏硯是明清之際大戲劇家、戲劇理論家李漁(號笠翁)的遺物。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商販攜此硯推銷,被老舍先生一眼看中。這是一方端溪硯,石質純凈,色微青紫,為長方形門字硯式,中有一線凸起約一毫米,全硯長13.8厘米,寬8.9厘米,上有火捺、石皮、黑脈各一,硯側有篆書銘文一行,文曰:“笠翁李漁書畫硯。”國內外有不少李漁研究者,但多數都沒見過李漁留下的實物。著名戲劇研究家吳曉鈴先生看了后,驚呼:“這是惟一的!”并且拓了拓片。美國漢學家韓南教授得知此硯,定要一睹為快。據說老舍先生平時不尚收藏,當時購得此硯純屬出自對李漁的一種景仰,體現了老舍作為一代學人的真知與慧眼。
另一方藏硯是老舍先生1949年以后買的。多年后,他的家人從箱子底下翻了出來。翻過底面一看,不得了!硯上有刻像一幅,還有題刻,共19個字:“乾隆丁酉錢塘黃易三十四歲小像,嘉定錢坫題。”字后刻有小印兩枚,一為陽,圓形,單字“泉”;一為陰,方形,雙字“十蘭”。黃易小像8厘米見方,著刀極淺,線條簡練明快,是個古速寫像。那個時代不會有像片,大凡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畫在紙上。這很可能就是這位清代大畫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黃易惟一的遺像了。那位錢坫(號十蘭)也是位工書畫篆刻的大名人。他的篆書源出唐李陽冰《城隍廟碑》。晚年右手偏枯,用左手作書。這方硯臺上,他的題字和圖章都恰好展現了他的書法、篆刻之所長,實在是件珍貴難得的文玩藝術品。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方硯臺遠遠不如上面的兩方那么名貴,是個“土”的,但卻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據舒乙先生講,老舍由英國回來后用鋼筆寫作,不用毛筆。到了抗戰時,紙成了土紙、草紙,無法使用鋼筆,才用起了毛筆。他在重慶北碚寫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時用了一方當地產的大方硯臺,有點像小學生練毛筆字時用的那種,拙厚樸實,極少裝飾,只是大著許多號,磨一次墨夠寫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國去之后,曾把它贈送給一位北方老鄉馮玉齋。到了上世紀80年代,馮玉齋先生又回贈給了胡青老人。
朱砂澄泥荷魚硯(明)
顧二娘銘綠端籮硯(清)
上一篇:扇面趣談·老舍
下一篇:信札趣談·聶榮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