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文徵明
《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書畫家。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別號衡山,自稱衡山居士,南京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幼不慧,早年歲考因字拙而不許鄉試。54歲時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三年辭歸。故人稱 “文待詔”。后穎異挺發,立志圖強。學文于吳寬,學畫于沈周,學書于李應禎,并以此名家。尤精書法,以楷、行、草名世。年高望重,門生眾多,書名已動海內外。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為: “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黃庭堅)尤佳,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 傳世書作有《自書雪詩卷》、《金剛經卷》、《赤壁賦卷》、《滕王閣帖》、《自書詩卷》、《石湖煙水詩卷》、《四體千字文卷》等。
落榜之后
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還能寫詩作畫,對后世影響很大。不過“書名雄天下” 的他年輕時的字卻寫得很一般。
明代科舉之風極盛,考試不但要求文章寫得好,書法也要出色,形成了一種規矩森嚴、敦厚方正的書體。在一次生員歲考中,文徵明因字寫得不好而失去了參加鄉試的資格。這對初涉考場的他,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加之放榜后人們議論紛紛,他的處境可想而知。打這以后,文徵明便埋頭讀書練字,并暗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 他給自己規定每天臨一遍智永的 《真草千字文》,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把別人下棋、閑聊的時間都用來練習書法,終于換來了成功的果實,成為吳門書派的領袖人物。真可謂榜上無名,腳下有路,文徵明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并頑強進取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
文徵明像
書學相長
文徵明和祝允明都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同時也是書法知己,他們經常在一起研究和討論書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他們都很謙遜,誰也沒想過高人一等,成為書法史上的美談。祝允明早逝于文徵明,文徵明為此悲痛萬分,因為他失去了書法上的知己。祝允明去世后,人們更加推崇文徵明的書畫。文徵明卻自愧弗如,他覺得和祝允明比起來,自己的書畫還差得很遠。在為祝允明草書《前后赤壁賦》所作的題跋中,文徵明說,過去我曾和祝允明討論書法,頗有共同見解,論起各自的書法,都互相推讓。其實我的書法遠不如他。自祝允明去世后,人們都說我的書法好,這實在是過獎了。其謙遜之風可見一斑。
書法史上,像他們這樣書學相長的故事很多。作為后輩學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傳統和高貴品德,不要剛有點進步就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而應該謙虛踏實,不斷進步。
行書 明 文徵明
《西苑詩卷》 (局部) 明 文微明
上一篇:楹聯趣談·戴衢亨
下一篇:翰墨趣談·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