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原名延郎。父楊業,一代名將。延昭幼沉默寡言。兒時,常以軍陣為戲,業曰:“此兒類我。”業每出征,延昭必相從。初為北漢供奉官。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隨父歸附于宋。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業攻應(今山西應縣)、朔(今朔縣),延昭為先鋒,戰于朔州城下,流矢貫臂,斗志益堅。七月,業死,為崇儀副使,出知景州(今河北景縣)。繼因江、淮欠收,命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后知定遠軍、保州緣邊都巡檢使。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十月,遼兵攻遂城(在今徐水縣西)急。遂城城小無備,眾皆恐懼。延昭集丁壯護守;時大寒,又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攻,遼兵無奈,解圍而去。以功拜莫州刺史。次年正月,真宗召延昭,問以邊要,對延昭所答,甚為滿意,謂諸王曰:“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是年冬,遼兵南侵。延昭伏精銳于羊山(在遂城西)西,自北擊之,且戰且退。及遼兵至伏擊圈,伏兵盡起,遼兵大敗。以功進莫州團練使。真宗謂宰相曰:“嗣(知保州楊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及至此。”五年(公元1002年),遼兵侵保州(今清苑縣),延昭領兵援之,尚未成列,為遼所襲,軍士多喪失,朝廷將治其罪。真宗宥之。次年四月,遼兵侵望都,宋軍敗,行營副都部署王繼忠被俘,復用延昭為都巡檢使以御之。時議防秋之策,延昭條陳利害,遷寧邊軍部署。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詔增延昭兵萬人,如遼騎入寇,則屯靜安軍(在今深縣東南)之東。延昭上言:“契丹屯澶淵(今河南濮陽縣),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愿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此一遠見卓識之建議,被朝廷所拒絕,而與遼訂立屈辱之“澶淵之盟”。延昭不顧朝廷反對,獨自率騎兵一萬,追遼至邊界,斬俘甚眾。“澶淵之盟”后,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延昭在州九年,因不通吏事,軍中紛爭,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頗為正所誣。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死。時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所得賞賜悉犒軍。專心軍事,不問家事。出入如小校,遇敵必身先士卒,及勝,常推功于下,故人樂為之用。在邊防二十余年,遼懼之,呼為“楊六郎”。河北人民懷念他,當其靈柩南下時,多望而哭泣。
上一篇:《楊幺》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楊秀清》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