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陸九淵》人物故事小傳
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靜,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進士。歷仕敕令所刪定官、知荊門軍等。在政治上反對求和,主張收復。在任頗有政績。在學術思想上,與朱熹齊名,而學術見解則多有不合。主張“心即理”,反對到心之外去尋求大道。為“心學”一派的創始人。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曾應呂祖謙之邀到信州鵝湖寺與朱熹會講,遂醞釀成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其學說為明代王守仁所繼承發揚。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正 史〕
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①,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曰:“聞人誦伊川②語,自覺若傷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為③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又嘗曰:“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
后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為人。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之。”初調隆興靖安縣主簿。丁母憂④。服闋⑤,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除敕令所刪定官。
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于復仇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仇恥未復,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愿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⑥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臺州崇道觀。還鄉,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⑦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嘗謂學者曰:“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⑧,本無欠闕,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又曰:“此道與溺于利欲之人⑨言猶易,與溺于意見之人⑩言卻難。”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曰:“學茍知道(11),《六經》皆我注腳。”
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于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其境內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尚善惡,皆素知之。有訴人殺其子者,九淵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無恙。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九淵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訊之伏辜,盡得所竊物還訴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語吏以某所某人為暴,翌日有訴遇奪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12),吏大驚,郡人以為神。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
荊門為次邊(13)而無城。九淵以為:“郡居江、漢之間,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陽,東護隨、郢之脅,西當光化、夷陵之沖,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脅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陽以趨山,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門之脅;由鄧之鄧城以涉漢,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門之腹。自此之外,間道之可馳,漢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馬,灘瀨不能以濡軌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勝,徼敵兵之腹脅者,亦正在此。雖四山環合,易于備御,而城池闕然,將誰與守?”乃請于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14)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15)之。故事,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每旱,禱即雨,郡人異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
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沒。”又謂家人曰:“吾將死矣。”又告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謚文安。
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至于“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貽書往來論難不置焉(16)。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能傳其學云。
《宋史·陸九淵傳》卷四三四
〔注 釋〕
①總角:收發結之。舊時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②伊川:伊川先生,指程頤。③奚為:何為,為什么。④丁母憂:遭母喪。⑤服闋:服終,服喪期滿。⑥馴致:逐步辦到。⑦屨:葛麻制成的單底鞋。⑧弟:通“悌”。尊敬兄長。⑨溺于利欲之人:沉溺在名利欲望的人。⑩意見之人:偏見之人。(11)學茍知道:學術上如果懂得了大道。(12)追治:追究治罪。(13)次邊:接近邊境。(14)譏察:查問。(15)蠲:免除賦稅。(16)貽:贈,致;論難不置:互相辯論個不停。
上一篇:《阿合馬》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阿合馬》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陸龜蒙》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陸龜蒙》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