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僧繇》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僧繇》人物故事小傳
張僧繇,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畫家。梁武帝時,官至吳興(今浙江湖州)太守。擅長繪畫,善于汲取入華天竺(今印巴次大陸)僧人傳入的“凹凸”畫法,所繪佛寺裝飾花卉,富有立體之感。梁武帝修建佛寺,多由他作畫。佛像面短而艷,形態豐盈,有“得其肉”之譽。曾在江陵(今屬湖北)天皇寺畫盧舍那佛像,又畫孔子等儒家十哲像。梁武帝問他為何要在佛寺里畫儒家圣人,他說可以借儒護佛。后周時滅佛運動中,該寺果然因為有孔子像而免遭拆毀。
張僧繇工寫真,尤善道釋人物、山水、龍,“畫龍點肯”的故事即源于他。畫法上以簡練的線描概括形象,成為有別于顧愷之、陸探微的“疏體”。與顧、陸和曹不興并稱“六朝四大家”。
[正 史]
太清①初,帝思之②,使善畫者張僧繇至蜀圖其狀。
《南史·梁武帝諸子列傳》卷五三
[注 釋]
①太清:梁武帝蕭衍的年號(公元547—550年)。②之:指梁武帝之子武陵王蕭紀。
[相關史料]
(張僧繇)善圖塔廟,超越群工。朝衣野服①,今古不失。奇形異貌,殊方②夷夏,實參其妙。俾晝作夜③,未嘗厭怠。唯公及私,手不釋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間。④然圣賢矖矚⑤,小乏神氣,豈可備求于一人?雖云晚出,殆亞⑥前品。
南朝·陳姚最《續畫品》
張僧繇,上品中。吳中人也。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⑦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時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傳⑧寫貌,對之如面也。……姚最云:“善圖寺壁,超越群公,價等曇度⑨,朝衣野服,古今不失,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唯公及私,手不釋筆;俾晝作夜,未償倦怠,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間。然圣賢矖矚,猶乏神氣,豈可求備于一人?雖云晚出,殆亞前哲。”……李嗣真云:“顧、陸已往,郁為冠冕,盛稱后葉,獨有僧繇,今之學者,望其塵蹤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⑩且顧、陸人物衣冠,信(11)稱絕作,未睹其余。至于張公骨氣奇偉,師模宏遠,豈唯六法精備?(12)實亦萬類皆妙。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意者天降圣人為后生則,何以制作之妙,擬于陰陽者乎?請與顧、陸同居上品。”張懷瓘云:“姚最稱雖云后生,殆亞前品,未為知音之言。且張公思若涌泉,取資天造,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周材取之,今古獨立。(13)象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
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14),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顧、陸之神,不可見其盼際,所謂筆跡周密也。張、吳(15)之妙,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撥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畫有疏密二體,方可議乎畫。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
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16)。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說郛·水衡記》卷七五
〔注 釋〕
①朝衣野服:朝衣:君臣上朝時所穿的禮服。野服:村野平民服裝。②殊方:遠方,異域。③俾晝作夜:把白晝當作夜晚。謂不分晝夜。④“唯公”句:唯:語首助詞。數紀:數世。間:間隔、間斷。⑤矖(xi)矚:遠看,遠遠注視。⑥殆亞:殆:幾乎:亞:相當。⑦“天監”句:天監:王國侍郎:官名。魏晉南北朝沿漢制,各諸侯王國置侍郎,掌贊相威儀,通傳教令。其時蕭衍第八子蕭紀封武陵郡王。直秘閣:官名。掌秘閣(即皇家圖書館)藏書事務。知畫事:指以侍郎身份主持繪畫方面的事務。知,官制用語,初為兼官形式之一,即以他官暫時主持某一官署(方面)事務,亦稱權知、掌知、監知、知某事等。⑧乘傳(zhuan):乘坐驛車。⑨曇度:即南朝齊時畫家姚曇度。史書上說他有逸才,畫鬼神皆妙絕。⑩“顧、陸”句:顧、陸:顧愷之和陸探微。郁:多文采貌。冠冕:比喻首位。后葉:后世。塵蹤:蹤跡。周、孔:周公和孔夫子。(11)信:的確。(12)“骨氣”句:骨氣:猶氣勢,氣韻。師模:猶師表。六法: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謂繪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13)“周材”句:周材:亦作“周才”。濟世之才。獨立:謂超凡拔俗,與眾不同。(14)衛夫人《筆陣圖》:即東晉衛鑠所著闡述書法理論的《筆陣圖》。也有學者認為是他人作而托其名。(15)吳:當指畫圣吳道子。(16)誕:荒誕,不可置信。
上一篇:《張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修》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士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士誠》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