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姚鼐》人物故事小傳
姚鼐(公元1732—1815年)字姬傳,室名惜抱軒,故人稱惜抱先生,清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乞歸后主講于紫陽、鐘山書院。曾受業于劉大櫆,為“桐城派”散文的主要作家。主張考據詞章,以宣揚儒家義理。其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有《惜抱軒全集》。又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對后世均有影響。
〔正 史〕
姚鼐,字姬傳,桐城人,刑部尚書文然玄孫。乾隆二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
鼐工為古文。康熙間,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櫆繼之。鼐世父范①與大櫆善,鼐本所聞于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于道德,而探原于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蘊。論者以為辭邁于方,理深于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鼐清約寡欲,接人極和藹,無貴賤皆樂與盡歡;而義所不可,則確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嘗仿王士禎《五七言古體詩選》為《今體詩選》,論者以為精當云。自告歸后,主講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四十余年,以誨迪后進為務。嘉慶十五年,重赴鹿鳴,加四品銜。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經說》十七卷,《老子、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卷,《三傳補注》三卷,《法帖題跋》二卷,《筆記》四卷。
《清史稿·姚鼐傳》卷四八五
〔注 釋〕
①世父范:伯父姚范。
〔相關史料〕
桐城姚繼傳樞部由翰林改部曹①,詩沉郁有體裁,才思縱橫,無不入律,比興往復,得風人之遺。余在長安時,久慕之,未識面。壬辰以事牽率至滇,及秋而事白。從兄禮堂以待闕住京師,作二首憶余,繼傳聞而和之。時鄭前村以永順守入覲,改比部,繼傳贈以詩,有“江山來助莫年詩”之句,余見之擊節。而前村頗不喜,謂余曰:“吾年未六十而謂莫年耶?”余笑曰:“人生二十年為少,中三十年為中,后三十年為莫。足下期頤②正未有艾。”一笑而意解。
秦朝釪《消寒詩話》
當是時,學者皆尚博洽新奇,詆宋儒為腐陋,鼐獨毅然以道自任,有問學者,答曰:“時賢皆欲讀人間未見書,某則愿讀人所常見書耳。”
朱克敬 瞑庵所著《儒林瑣記》
〔注 釋〕
①部曹:古代職官治事的機構中,有部,又有曹。隋煬帝以后以尚書為各部的長官,而部郎皆分司辦事,各部之司官稱為部曹。②期頤:稱百歲之人。
上一篇:《姚思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姚思廉》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孟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孟軻》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