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欽若》人物故事小傳
王欽若(公元962—1025年)字定國,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太宗淳化年間進士。真宗朝仕至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面對契丹的軍事威脅,主張妥協(xié)退讓,甚至密請真宗遷都南逃。又曾迎合真宗旨意,偽造天書,爭獻符瑞,為封泰山、祀汾陰制造輿論。仁宗即位后再次為相。其為人奸邪險偽,時人目之為“五鬼”之一。
真宗景德年間,詔令王欽若等修《冊府元龜》。是書主要取材于正史,兼及經(jīng)、子,輯集了歷代君臣事跡,然后按人事人物,分類編纂。全書一千卷。因其材料豐富,歷來為史家所看重。
〔正 史〕
王欽若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人。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欽若早孤,郁愛之。太宗伐太原時,欽若才十八,作《平晉賦論》獻行在①。郁為濠州判官,將死,告家人曰:“吾歷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后必有興者,其在吾孫乎!”
欽若擢進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監(jiān)廬州稅。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時毋賓古為度支判官,嘗言曰:“天下逋負②,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幾不能勝矣。仆將啟蠲③之。”欽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數(shù),翌日上之。真宗大驚曰:“先帝顧④不知邪?”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爾。”即日放逋負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帝益器重欽若,召試學(xué)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召為翰林學(xué)士。蜀寇王均始平,為西川安撫使。所至問系囚,自死罪以下第降⑤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還,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給事中。
河陰民常德方訟臨津縣尉任懿賂欽若得中第,事下御史臺劾治。初,欽若咸平中嘗知貢舉,懿舉諸科,寓僧仁雅舍。仁雅識僧惠秦者與欽若厚,懿與惠秦約,以銀三百五十兩賂欽若,書其數(shù)于紙,令惠秦持去。會欽若已入院,屬欽若客納⑥所書于欽若妻李氏,惠秦減所書銀百兩,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于臂,并以所約銀告欽若。懿再入試第五場,睿復(fù)持湯飲至貢院,欽若密令奴索取銀,懿未即與而登科去。仁雅馳書河陰,始歸之。德方得其書,以告御史中丞趙昌言,昌言以聞。既捕祁睿等,亦請逮欽若屬吏⑦。
祁睿本亳小吏,雖從欽若久,而名猶隸⑧亳州。欽若乃言:“向⑨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門。”帝方顧欽若厚⑩,命刑昺、閻承翰等于太常寺別鞫(11)之。懿更云妻兄張駕識知舉官洪湛,嘗俱造湛門;始但以銀屬二僧,不知達主司為誰。昺等遂誣湛受懿銀,湛適使陜西還,而獄已具。時駕且死,睿又悉遁去,欽若因得固執(zhí)祁睿休役后始傭于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識惠秦,故皆無證驗。湛坐削籍(12),流儋州,而欽若遂免。方湛代王旦入知貢舉,懿已試第三場,及官收湛贓,家無有也,乃以湛假梁顥白金器輸官,湛遂死貶所。人知其冤,而欽若恃勢,人莫敢言者。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將幸澶淵。欽若自請北行,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使,真宗親宴以遣之。素與寇準不協(xié),及還,累表愿解政事,罷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xué)士。尋判尚書都省,修《冊府元龜》,或褒贊所及,欽若自名表首以謝,即繆誤有所譴問,戒書吏但云楊億以下,其所為多此類也。歲中,改兵部,升大學(xué)士、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初,欽若罷,為置資政殿學(xué)士以寵之,準(13)定其班在翰林學(xué)士下。欽若訴于帝,復(fù)加“大”字,班承旨上。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為封禪經(jīng)度制置使兼判兗州,為天書儀衛(wèi)副使。先是,真宗嘗夢神人言“賜天書于泰山”,即密諭欽若。欽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見黃素曳草上(14),有字不能識,皇城吏王居正見其上有御名,以告。欽若既得之,具威儀奉導(dǎo)至社首(15),跪授中使,馳奉以進。真宗至含芳園奉迎,出所上《天書再降祥瑞圖》示百僚。欽若又言至岳下兩夢神人,愿增建廟庭;及至威雄將軍廟,其神像如夢中所見,因請構(gòu)亭(16)廟中。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命作《社公頌》,遷戶部尚書。從祀汾陰,復(fù)為天書儀衛(wèi)副使,遷吏部尚書。明年,為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學(xué)士晁迥草制,誤削去官,有詔仍帶吏部尚書。圣祖降,加檢校太尉。欽若居第在太廟后堧(17),自言出入訶導(dǎo)不自安,因易賜官第于定安坊。七年,為同天書刻玉使。
馬知節(jié)同在樞密,素惡欽若,議論不相下。會滬州都巡檢王懷信等上平蠻功,欽若久不決,知節(jié)因面詆其短,爭于帝前。及趣(18)論賞,欽若遂擅除懷信等官,坐是(19),罷樞密使,奉朝請。改刻玉副使、知通進銀臺司。復(fù)拜樞密使、同平章事。上玉皇尊號,遷尚書右仆射、判禮儀院,為會靈觀使。有龜蛇見(20)拱圣營,因其地建祥源觀,命欽若總領(lǐng)之。尋拜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明年,為景靈使,閱《道藏》,得趙氏神仙事跡四十人,繪于廊廡。又明年,商州捕得道士譙文易,畜禁書,能以術(shù)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嘗出入欽若家,得欽若所遺詩。帝以問欽若,謝不省(21),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仁宗為皇太子,自以東宮師保請歸朝,復(fù)為資政大學(xué)士。詔日赴資善堂侍講皇太子。會輔臣兼領(lǐng)三少(22),欽若以品高求換秩,拜司空,尋除山南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與宰相丁謂不相悅,以疾請就醫(yī)京師,不報(23)。令其子從益移文河南府,輿疾而歸。謂言欽若擅去官守,命御史中丞薛映就第按問(24)。欽若惶恐伏罪,降司農(nóng)卿,分司南京,奪從益一官。
仁宗即位,改秘書監(jiān),起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仁宗嘗為飛白書,適欽若有奏至,因大書“王欽若”字。是時,馮拯病,太后有再相欽若意,即取字緘置湯藥合,遣中人赍(25)以賜,且口宣召之,至國門而人未有知者。既朝,復(fù)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yīng)宮使、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
帝初臨政,欽若謂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為《遷敘圖》以獻。《真宗實錄》成,進司徒,以郊祀恩、封冀國公。知邵武軍吳植病,求外徙,因殿中丞余諤以黃金遺(26)欽若,未至,而植復(fù)遣牙吏至欽若第問之。欽若執(zhí)以送官,植、諤皆坐貶。初,欽若安撫西川,植為新繁縣尉,嘗薦舉之。至是,亦當以失舉坐罪,詔勿問。兼譯經(jīng)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帝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錄親屬及所親信二十余人。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
欽若嘗言:“少時過圃田,夜起視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后使蜀,至褒城道中,遇異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視其刺字,則唐相裴度也。”及貴,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儀建壇場以禮神,朱書“紫微”二字陳于壇上。表修裴度祠于圃田,官其裔孫,自撰文以紀其事。
真宗封泰山,祀汾陰,而天下爭言符瑞,皆欽若與丁謂倡之。嘗建議躬謁元德皇太后別廟,為莊穆皇后行期服,議者以謂“天子當絕傍期,欽若所言不合禮”。又請置先蠶并壽星祠,升天皇北極帝坐于郊壇第一龕,增執(zhí)法、孫星位,別制王公以下車輅、鼓吹,以備拜官、婚葬。所著書有《鹵簿記》、《彤管懿范》、《天書儀制》、《圣祖事跡》、《翊圣真君傳》、《五岳廣聞記》、《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欽若自以深達道教,多所建明,領(lǐng)校道書,凡增六百余卷。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然智數(shù)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曲遷就,以中帝意(27)。又性傾巧,敢為矯誕(28)。馬知節(jié)嘗斥其奸狀,帝亦不之罪。其后仁宗嘗謂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王曾對曰:“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29)如圣諭。”
《宋史·王欽若傳》卷 二八三
〔注 釋〕
①行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②逋負:拖欠的租稅。③啟:開始;蠲:免除。④顧:乃。⑤第降:依次減刑。⑥屬(zhu):囑咐;納:進納。⑦屬吏:交付吏部審理。⑧隸:隸屬。⑨向:一向,向來。⑩方顧欽若厚:正寵信王欽若。顧,視。厚,厚遇。(11)別鞫:另外審問。(12)坐削籍:因此獲罪,被削除名籍。(13)準:指寇準。(14)黃素曳草上:一幅黃色絲帛橫拖在草地上。(15)社首:社首山,在山東泰安縣西南,上有壇,為古代帝王封禪之所。(16)構(gòu)亭:建造亭子。(17)堧(ruan):空地。(18)趣:催促。(19)是:因此。(20)見:顯現(xiàn)。(21)謝不省(xing):推辭說不知道。省,省察。(22)三少:指少師、少傅、少保,皆為太子輔佐官職。(23)不報:未獲批準。(24)就第按問:前往他的府第查問。按問,審查訊問。(25)中人:太監(jiān);赍(ji):帶著。(26)遺(wei):贈送。(27)以中帝意:以投合皇帝的意旨。(28)矯誕:矯情荒誕之舉。(29)誠:果然。
〔相關(guān)史料〕
王冀公微時①,往觀社②,求祭肉,眾問爾為誰,曰:“我秀才也。”眾曰:“何所能?”曰:“能詩”。時無紙筆,即取炭畫豬皮上,句曰:“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秋色過衡陽”。后人謂此句有宰相氣象。
《宋人軼事匯編·獨醒雜志》卷五
真宗次③澶淵,一日語萊④公曰:“天雄軍截在賊后,何人可為朕守?”萊公曰:“古人有言,知將不如福將⑤。臣觀參知政事王欽若,福祿未艾⑥,宜可為守。”即時進熱勅⑦,退召王公于行府,諭以上意。王公茫然,萊公曰:“主上親征,非臣子避難之日,參政當體⑧此意。”遽酌大白⑨飲之,命曰“上馬杯”。王公不敢辭,飲訖即拜別。公曰:“參政勉之,回日即同列也。”王入天雄,戎虜滿野,無以為計,但屯塞四門,終日危坐。七日虜退,召為平章事。
《宋人軼事匯編·東軒筆錄》卷五
王欽若出守杭州,一錢唐尉蒼髯白發(fā),步履踉蹌,將督責(zé)之,問之,乃同年進士也,公悽然憐之,表薦于朝。其人以詩謝曰:“當年同試大明宮,文字雖同命不同。我作尉曹君作相,東君原沒兩般風(fēng)。”
《宋人軼事匯編·西湖志余》卷五
王冀公性陰險而權(quán)譎⑩,巧于害人。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有才名,王文正欲引為參政,先以告公,公許之。既而陰以白上曰⑩:“李宗諤欠王某錢三千緡,今引用之,在索錢也。”蓋參政朝謝日賞給可得三千緡,而宗諤舊嘗有借于文正,故言之,陰以傾(12)文正也。及文正以宗諤薦,上果作色(13)而不從矣。秉政日久,四方饋遺(14),不可勝紀。金帛錢鏹,圖書奇玩,一日間盡為火焚,無一遺者。又無子,平生所有,悉歸他人。
《宋人軼事匯編·樂善錄》卷五
[注 釋]
①微時:貧寒未遇之時。②觀社:觀看社日的祭祀活動。古時在春秋要舉行兩次祭祀土地神的活動。祭后,分吃胙肉。③次:停留;澶淵: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蕭太后與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真宗畏敵,欲從王欽若等人的建議遷都南逃,因為宰相寇準堅持,勉強到澶淵督戰(zhàn)。宋軍堅守遼軍背后城鎮(zhèn),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和約規(guī)定,宋朝每年輸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④萊公:即指寇準。⑤知:同“智”;福將:指運氣好,所至如意的將領(lǐng)。⑥未艾:未盡。⑦熱勅:剛剛寫就的勅令。⑧體:體察。⑨大白:酒杯名。⑩譎:詭詐,欺誑。(11)既而:不久;陰:暗中;白:告。(12)傾:傾覆,陷害。(13)作色:變色。(14)饋遺:贈送。
上一篇:《王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符》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鎮(zhèn)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鎮(zhèn)惡》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