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六
耶律楚材列傳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九世孫。他自幼博覽群書,天文、地理、歷法無所不通。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應召前往漠北,次年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窩闊臺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幫助其確定君臣禮儀,建立賦稅制度,積極推行“以儒治國”的策略,使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后的游牧生活,為后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出仕蒙古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九世孫。他的父親耶律履是金朝著名學者,以學問品行聞名當世。耶律楚材三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在母親楊氏的教導下長大成人。成年后,耶律楚材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音樂、歷法、術數以及佛道、醫學、占卜等學說。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之子可以經過例行考試擔任中書省的一般職務。耶律楚材不想走此捷徑,想要參加統一的進士考試,但在金章宗的屬意下,還是參加了針對官員子弟的考試。考官向他們詢問了幾件疑難的訟案,當時一同參加考試的有十七人,只有耶律楚材的答案最為出色,于是被任命為中書省掾,后改任同知開州(今河南濮陽)事。
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遷都汴京,丞相完顏承暉授命代行行省尚書事,留守燕京,耶律楚材也被任命為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平定燕京后,聽說了耶律楚材的聲名,就在漠北召見了耶律楚材。當時的耶律楚材正當壯年,身材魁梧,身高八尺,美髯垂胸,成吉思汗認為他的相貌就不同凡響,當即問道:“遼和金是世代的仇敵,我現在為你報仇雪恨。”耶律楚材回答說:“我的祖父、父親曾經出仕金朝,那就是金朝的臣子,怎么敢怨恨金朝的君主呢?”成吉思汗非常賞識楚材的見識,就讓楚材跟隨在自己的身邊,以便隨時咨詢。此后,成吉思汗不稱呼楚材的名字,而是用蒙古語叫他“吾圖撒合里”,意為胡子很長的人。
確立禮儀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楚材跟隨成吉思汗西征。楚材利用自己的天文、占卜知識,準確預測了月食的到來和金宣宗的去世,因此成吉思汗每次出征都要楚材先行占卜。成吉思汗還指著楚材對兒子窩闊臺說:“這個人是上天賜給咱們家的,今后軍國政事你應該交給他辦理。”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蒙古大軍攻下靈武,將領們都爭先恐后地搶奪女子財貨,只有耶律楚材全力收集散亂的書籍和藥材。自從成吉思汗率軍西征以來,國家沒有訂立制度,俘獲的州郡官吏往往肆意殺戮,甚至連百姓的妻女都隨意掠為奴仆,搶奪財物,兼并土地更是常事。燕薊留守石抹咸得卜貪婪殘暴,當街殺人,楚材聽說后痛哭失聲,立即入朝上奏,請求下達禁令,沒有大汗的命令,不得向百姓擅自征發財物,判處死刑必須得到朝廷的批復才能生效。
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宗王和大臣們舉行大會,討論窩闊臺繼承汗位的問題。大會進行了四十多天,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楚材對王子拖雷說:“這是國家大事,應該早日確定。”這才確定了汗位歸屬。當時國家禮儀制度尚未確定,楚材就對親王察合臺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兄長,但您也是臣子,按照禮儀應當行跪拜大禮。只要您肯行禮,眾人就不敢不跟隨。”察合臺采納了楚材的建議,等到窩闊臺汗即位時,察合臺率領宗王和群臣行跪拜大禮。儀式結束后,察合臺拉著楚材的手說:“您真是關系國家安危的重臣啊!”蒙古國向汗王行跪拜禮就是從此開始的。
護佑百姓
當時中原剛剛平定,百姓常常誤犯禁令,楚材請求赦免這些百姓,大臣們都認為他迂腐,楚材依舊獨自一人從容上奏,窩闊臺汗最終下令不予追究。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每年都要征伐西域,對中原地區缺乏治理和掌控,官吏們大多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他們個人財產難以計算,而官府卻沒有任何的財政儲備。窩闊臺汗的寵臣別迭等人說:“漢人對國家沒有幫助,不如將他們全部趕走,將他們的土地變成牧場。”楚材表示反對說:“陛下想要南征,就需要有人供給軍需,如果能合理制定中原地區的土地稅、商業稅、鹽稅、酒稅,那每年可以得到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糧食四十多萬石,怎么能說漢人沒有用呢?”窩闊臺汗采納了楚材的建議,批準他在燕京等十路設置征收課稅使,以儒士擔任正副使。第二年秋天,窩闊臺汗來到云中(今山西大同),十路都呈送上倉庫賬簿和金銀布帛,窩闊臺汗非常高興,就笑著對楚材說:“有你在我身邊,國家倉庫豐盈,南宋的大臣們能有你這么能干嗎?”楚材回答說:“南方的大臣大多比我能干,臣沒有什么本事,所以留在燕地。”窩闊臺汗為楚材的謙虛所感動,任命他為中書令,朝廷事務無論大小都要先請示楚材。
窩闊臺汗五年(1233),窩闊臺汗率軍南征,汴梁城即將被破,大將速不臺主張按照蒙古慣例,對這座抵抗過蒙古軍的金國都城實行屠城,又是楚材進諫說:“將士們征戰幾十年,想得到的就是土地和百姓,如果把百姓殺光,只剩下土地又有什么用呢?”窩闊臺汗猶豫不決,楚材又說:“能工巧匠,富豪之家,都集中在汴梁,把他們都殺光了那這次南征就將一無所獲。”窩闊臺汗這才下令只對完顏氏一族治罪,其他人不予追究,汴梁城中的一百四十七萬百姓因此逃過一場劫難。當時河南剛剛平定,很多俘虜都逃回故鄉,窩闊臺汗下旨,誰敢向逃跑的俘虜提供食宿的,就處死其全家。于是,逃亡的人不敢尋求幫助,大多餓死在路上。楚材勸窩闊臺汗說:“河南已經是您的土地,那里的百姓就是您的百姓,怎么能因為一些俘虜就株連殺死上百人呢?”窩闊臺汗這才下令撤銷株連的法令。
窩闊臺汗八年(1236),蒙古諸王大聚會,窩闊臺汗親自拿著酒杯賜酒給楚材說:“我今天能高枕無憂,都是你的功勞啊!”當年七月,窩闊臺汗想將一些州縣賜給親王和功臣,楚材反復陳述裂土分封的弊端,最終說服窩闊臺汗規定賦稅,以此限制諸王的權力。當時,州郡的長官大多向西域商人借貸,這種高利貸的利息累積起來甚至超過了本金好幾倍,被稱為“羊羔利”。不少人將妻子兒女賣為奴隸,仍然無法償還。楚材就奏請利息達到本金一倍時不再生息,百姓們欠下的債務由官府代為償還。楚材的做法引起了西域商人的不滿,以劉忽篤馬等人為首的商人以撲買來破壞楚材的賦稅制度,準備以一百四十萬兩白銀買下全國的賦稅,楚材反復進諫,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此類事情的發生,于是嘆息說:“老百姓的窮困,就要從此開始了。”
與世長辭
當時窩闊臺汗嗜酒如命,每天都和大臣們痛飲,楚材多次進諫,都不被采納。于是楚材拿著酒杯對窩闊臺汗說:“酒連鐵器都能腐蝕,何況五臟六腑呢?”窩闊臺汗這才醒悟過來,對近臣們說:“你們這些人的忠君愛國之心怎么比得上吾圖撒合里啊!”從此,窩闊臺汗每天只喝三杯酒。一次,楚材參加蒙古諸王的宴會,喝醉后就躺在車中睡覺。窩闊臺汗看到了,就登上車子用手搖晃。楚材睜眼發現是主君,急忙謝罪,窩闊臺汗笑著說:“有酒自己喝,卻不和我一起歡樂嗎?”說完,窩闊臺汗回到宮中,楚材飛馬趕到行宮,和窩闊臺汗痛飲一番才罷休。楚材長期主持國政,得到的俸祿全部分給自己的親族,卻從不肯授予他們官職。有同僚勸他不必如此,楚材義正詞嚴地回答說:“和睦親族最好的方法就是資助他們錢財,如果讓他們從政,一旦違法我就不能徇私縱容了。”
窩闊臺汗十三年(1241),窩闊臺汗去世,皇后脫列哥那(乃馬真后)攝政。脫列哥那是蒙古“國俗派”的支持者,她的一系列主張都和楚材堅持的治國之道發生了沖突。當年五月,脫列哥那準備將朝廷西遷,楚材認為朝廷是國家的根本,隨便遷移會國家大亂;脫列哥那又將加蓋玉璽的空白紙張交給寵臣奧都剌合蠻,讓其自行填寫使用,楚材又以國家制度勸止。乃馬真后三年(1244),耶律楚材去世于任上,享年五十五歲。當時有人誣陷楚材,說他擔任宰相期間貪污了全國一半的賦稅,脫列哥那派人去楚材家查看,發現他家中只有十余張琴和生前所做的文章數千卷。至順元年(1333),朝廷追贈耶律楚材為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為廣寧王,謚號文正。
上一篇:秦始皇本紀
下一篇:苻堅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