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登道夫生平簡介,魯登道夫歷史評價,魯登道夫怎么死的?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Ludendorff,1865—1937)德國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德國最高統帥部軍需總監,同興登堡共掌軍事指揮權。戰后,他從事寫作和政治活動,始終堅持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
魯登道夫生在波森地區的克魯斯夫尼亞(今屬波蘭的波茲南省)。父親以經商為業,母親是瑞典人。早年,父親在軍隊服役,當過預備隊軍官。魯登道夫幼年,常見父親書房中,一邊擺著勝利女神的石膏像,另一邊擺著父親在普奧、普法戰爭中所備的軍刀。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佩劍執戈的熏染,希望長大后當一名威武的軍官。魯登道夫12歲入陸軍幼年學校,后又入陸軍士官學校,17歲畢業,授少尉軍銜。在陸軍任職幾年后,于1890年考入陸軍大學,1893年畢業。戰史、戰術教官梅克爾將軍在評語中寫道:“此人頭腦明晰,足智多能,待人接物,遵儀守本。”
1908至1913年,魯登道夫調任總參謀部第二處處長,主管軍隊的訓練、武裝、動員等事宜。這時,整個歐洲戰云密布,德、英、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都在加緊擴軍備戰,劍拔弩張。一場殘酷的、大規模的軍事角逐已迫在眉睫。魯登道夫長期在這個軍事神經中樞任職,對德國軍隊狀況有深切了解。他主張“最大限度地加強陸軍的實力”。最早提出,“配合軍火工業,把宣傳鼓動做為武器,用于最廣泛的擴軍備戰之中去。”1912年他參加創立“德國防衛協會”。①同年12月,在一份闡述軍事政治形勢的長篇報告中,他提出增加常備軍30萬人,組建3個新的集團軍的主張。德皇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毛奇批準了他的建議,并致信給他,以示表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魯登道夫在施特拉斯堡任旅長。戰爭開始,德總參謀部決定假道比利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比利時,向西挺進,直逼巴黎。魯登道夫參戰,任第二集團軍參謀處長,于8月15日隨軍越過比境,進抵比邊城列日一帶。德軍自恃有新式大炮、堅甲利兵,指望比軍一觸即潰,豕突狼奔。但沒有料到,比軍在各炮臺據堅固守,拚死抵抗,德軍幾攻不克,傷亡很大。這時,魯登道夫提議,用42厘米重型榴彈炮猛轟比軍炮臺。然后,他身先士卒、率領軍兵首先沖入敵陣。經過3天激戰,攻克列日及其周圍各炮臺。
“列日之戰”是大戰開始后一次重要戰斗。突破“列日要塞”對實現德軍參謀部速決戰計劃意義重大。魯登道夫發跡始自“列日之戰”,在這場戰斗中奪得首功,顯露頭角。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晉升為第二軍軍需總監。自此以后,他官運亨通,勢傾朝野,一直追逐到他權力的最高峰。
魯登道夫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坦能堡戰役”。1914年8月末,當德軍在西線激戰正酣,無暇東顧之際,俄國軍隊乘德東線兵力空虛,分兵兩路突入東普魯士。來勢洶洶,不可一世。東普魯士守將弗蘭西斯,接連敗北。東普魯士居民紛紛逃向柏林。德朝野上下對俄軍的突然進逼,不知所措,莫衷一是。在此緊要關頭,德皇任命魯登道夫為東普魯士第八軍參謀長,同司令興登堡一起抵御俄軍,以解東普魯士之危。最高統帥部在一封電報中說:“你或許能挽救東線的局勢。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們這樣完全的信賴。德皇也完全相信你”。
到任后,魯登道夫立即調整軍事部署,對俄軍進行最廣泛的軍事包圍。為了誘敵深入,陷敵于絕境,他指揮德軍在弗蘭克諾佯敗。俄軍不知是計,貿然猛進。待到醒悟過來,已為時過晚,德軍已從兩翼包抄過來。俄軍進退兩難,在坦能堡和馬蘇林湖之間遭到德軍炮火的猛烈轟擊。從8月26日至8月30日,鏖戰5晝夜。俄軍大敗,薩姆松諾夫率領的第二集團軍全軍覆沒。他本人自殺身死。俄軍死亡、被俘達12萬多人,德軍繳獲輜重,武器無數,只傷亡12000人。“坦能堡戰役”被認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圍殲戰”。魯登道夫和興登堡聲威大震,被壟斷集團的宣傳機器奉為“一對將才”,并說“僅憑他們兩人就能勝利結束戰爭”。狂熱的德國人把他們看作是勝利的象征,1914年11月,魯登道夫被擢為東線方面軍參謀長。
戰爭開始幾個月,魯登道夫顯示出他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略。雖然在戰爭的進程中,他多半以興登堡的副手出現,但他始終起著獨立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自己在《總體戰》一書中曾說:“東線作戰的領袖不是最高司令官,而是參謀長。作戰意志取決于參謀長。”他說,自己雖無越俎代庖之意,但“參謀長立于總司令之旁,實有自立門戶之勢。”此話雖未免有自我吹噓之嫌,卻也說明,魯登道夫在戰時德國軍人集團中愈來愈趨于顯要地位。
1915年,德最高統帥部調整軍事部署,決定把軍事進攻的重點從西線移到東線。這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在魯登道夫的謀劃下做出的。當時,德在西線戰場受挫,速勝無望。而來自東線俄國的威脅日漸明顯。為了擺脫腹背受敵的處境,必須集中一線重點作戰。但究竟將進攻重點放在西線還是東線,德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一。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等認為俄國幅員廣大,不可能全面戰勝它,英法是主要敵人,因此堅持西線決戰。但興登堡、魯登道夫堅決主張首先在東線決戰。最后在魯登道夫堅持和策劃下,最高統帥部決定1915年作戰重心東移。雖然因德統治集團存在分歧,重心東移計劃受到很大限制,但德軍在這一年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展開全面進攻,戰線大幅度東移,俄軍傷亡、被俘人數達170萬。使俄國受到慘重打擊。
1916年初,德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不顧魯登道夫和興登堡等軍事將領的強烈反對,把軍事進攻的重點又從東線移到西線,并指揮德軍在西線發起攻擊,結果在凡爾登大敗。在魯登道夫的壓力下,法爾肯海因被迫辭職,興登堡繼任總參謀長。8月29日,魯登道夫被任命為最高統帥部第一軍需總監,和興登堡共同主持戰爭以來德國第三屆最高統帥部,指揮全國軍隊。
從1916年2月21日至7月21日圍繞“凡爾登要塞”展開的西線大戰,歷時5個月,使德軍元氣大傷。盡管德在軍事上也曾取得一些勝利,但1916年整個戰場的軍事形勢是非常嚴重的。面對這種形勢,魯登道夫制訂所謂“興登堡計劃”,全力以赴增加軍火生產,所有其它工業部門必須為軍事工業讓路,強迫德國老百姓投入軍火和食品生產。他在全國煽起民族沙文主義情緒,提出取消全國工人的星期天休息和其它假日,以便投入生產,支持戰爭。魯登道夫還要挾說,如果后方不給予有效支援,不把現存的人力物力用于戰爭,他就拒絕對戰爭負責。
為了扭轉德軍的被動局面,魯登道夫和海軍上將梯爾匹茨極力主張以更大規模、更加殘酷的形式恢復“無限制潛艇戰”。1915年,德國曾經允諾,限制潛水艇的活動,答應軍事行動僅限于交戰國。盡管德政府首相貝特曼反對,最后在魯登道夫的壓力下,德皇于1917年1月9日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的決定。魯登道夫吹噓說,不出一年就會餓死英國人,迫使他們結束戰爭,乞求和平。
1917年4月,“無限制潛艇戰”達到高潮,共擊沉協約國艦只及中立國商船5,000余艘,使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德舉國歡呼,贊揚之聲不絕。這一年,德國在西線不再發動陸上進攻,而專靠潛艇戰取勝。可是后來,隨著美國參戰和英國反潛艇武器的使用,德國潛艇戰逐漸失去作用,最后破產。魯登道夫是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的主要策劃者,一旦失敗,他不引其咎,反而將責任完全委罪于貝特曼一身。在魯登道夫的策動下,貝特曼成了德朝野的眾矢之的。魯登道夫聲名,不能再與貝特曼合作共事,敦促貝特曼辭職。下議院多數反對貝特曼。此時威廉皇帝已無力平衡軍界和政界的矛盾,完全聽命于魯登道夫。貝特曼進退維谷,被迫于1917年7月14日辭職。貝特曼的垮臺標志著魯登道夫的權力達到了高峰。
1917年,德作戰指揮權完全掌握在魯登道夫手中。繼任首相米歇爾斯成了魯登道夫手中的工具,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魯登道夫也成了德國的實際主宰者。幾年的大戰,使各交戰國財竭力衰。德國更覺兵源枯竭,衰敗不堪。在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民掀起反戰和革命的浪潮,結束帝國主義戰爭的呼聲日益強烈。1917年,德國有140萬人參加罷工。僅在柏林的300個工廠中,就有30萬人停止工作。軍事和內政都證明,德國已實在無力繼續進行戰爭了。但魯登道夫仍然一意孤行,妄想最后挽回敗局。12月底他拒絕了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和平建議。魯登道夫決定在西線發動一次總攻擊,用軍事的巨大壓力迫使英、法就范。魯登道夫深知,這是德意志生死存亡之舉,非破釜沉舟不可。他驅使士兵孤注一擲,計劃不惜損失150萬人來換取軍事上的成功。在發動總攻之前,魯登道夫揚言:西線戰事,四至六個月內必然勝利結束。他認為,在西線戰場應把英軍作為首要攻擊目標。擊敗英軍后再用全部兵力圍困法軍。為了實現這一計劃,魯登道夫把大本營移駐比利時的斯巴。從1918年3月至7月,德軍用6,000多門大炮在60公里的戰線上發動5次大的進攻。雖然使對方遭到很大損失,但未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總攻以失敗告終。
1918年8月8日,聯軍發起局部反攻,德7個師全軍覆沒。魯登道夫后來回憶這一天時說:“8月8日是這次大戰史上德軍最黑暗的日子。”9月28日,協約國軍隊突破“興登堡防線”。29日,土耳其、保加利亞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魯登道夫完全絕望,昏倒在斯巴總部。面對敵軍強大的壓力和巴爾干戰線的崩潰,魯登道夫失去自制力,倉皇敦促本國政府從所有占領的西方領土撤退,并下達和平停戰的命令。新任首相馬克斯·封·巴登親王曾要求他從政治上考慮至少再堅持一個月。魯登道夫執意立即停止戰爭,以保全疲憊不堪的軍隊,并荒唐地認為,一旦和平談判失敗,德軍通過休整可以重新進行戰斗。10月26日,德皇威廉二世批準了魯登道夫的辭呈。
德國戰敗,軍方和政界上層集團威信掃地。因為失敗而引起的失望和憤怒情緒籠罩整個德國。老百姓感到受了皇帝和“雙太陽”興登堡同魯登道夫的欺騙和愚弄,4年來,直到停戰,他們都以為德國是勝利者。廣大人民和民主力量把戰敗的責任歸罪霍亨索倫王朝。在強大壓力下,德皇威廉二世于1918年11月9日被迫退位,流亡荷蘭。魯登道夫整日坐臥不安,生怕有人會殺死他。11月16日他飾便服,戴著黑色眼鏡化妝逃到瑞典,寄寓在他外祖父家中。1919年1月19日德國舉行所謂“自由與民主”選舉。結果,社會民主黨人獲勝,組成政府。在魏瑪制訂的憲法于1919年8月11日生效。“魏瑪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威廉二世退位后德國出現的過渡時期。
在大戰中,德國死、傷人數達600萬,耗費1,940億金馬克。魯登道夫作為同盟國軍的統帥,對這場慘絕人寰的戰爭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但他卻相機辭職,狡猾地把權力塞到社會民主黨人手中,把簽訂投降條件和后來簽訂和約的責任轉嫁到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的肩上。
1919年2月,魯登道夫從瑞典回國,住在慕尼黑,從事寫作和政治活動。這個軍事獨裁者對民主政治深惡痛絕,是魏瑪共和國最激烈的反對者。1920年3月,他參加了以推翻共和國,重建君主政體為目標的卡普暴動。1923年11月9日,魯登道夫又與希特勒合作,在慕尼黑發難,企圖以巴伐利亞為基地奪取全國的政權。這位久經宦海、指揮過千軍萬馬的老將軍居然參加當時還是無名小輩希特勒導演的“慕尼黑啤酒館鬧劇”,說來令人費解。其實,這是與魯登道夫保守的、極右的政治立場相吻合的。同時,他也想借助納粹來推翻現政權,實現他的野心。所以他不惜利用自己的“威名”與希特勒沆瀣一氣,做一次鋌而走險的嘗試。政變失敗,魯登道夫被捕,但在軍官團和法庭的庇護下被無罪釋放。
1924年,他贊同納粹黨的主張,進入國會。1925年,他被提名為納粹黨總統候選人,只得了1.1%的選票。以后他脫離納粹黨,但沒有放棄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
魯登道夫毫不掩飾他對猶太人和工人運動的仇視,對天主教會的輕蔑。他攻擊羅馬教義不符合德意志民族精神,宣揚猶太人、羅馬教會、石工同盟社等是超國家的國際勢力,破壞了德意志民族團結,毀潰了民族精神。鼓吹把所謂“民族遺產”和宗教信仰合而為一,造就“精神上和體力上健全的民族”,“為民族生存而戰”。1926年,魯登道夫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米蒂德·封·凱穆茨一起成立“坦能堡聯盟”,反對所謂“超國家勢力”——耶穌教徒、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
1935年,他的代表性軍事著作《總體戰》出版,闡述他的軍事戰略思想。同年,德國政府授予他元帥稱號。他所謂的“總體戰”是和“政府戰”①相對而言,一切以戰爭為目的,鼓吹用極端的手段,即用武力和煽動宣傳進行一場新的,毀滅性的世界大戰。戰爭的過程,就是軍事、經濟和精神力量進行總動員的過程,必要時,取消參戰和非參戰人員的界線,把交戰的另一方作為絕對的敵人予以消滅。他一反過去“戰爭學”著作家的傳統論點,提出“戰爭是政治交涉的繼續”的論斷已經過時。他認為,以后的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內,是“強盜式之掠奪,毫無道德上的意義”。戰爭要求以民族生存為唯一目的,是民族生存的最高努力。他說:“戰爭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為目的,而戰爭則是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最高表現,所以政治是從屬于戰爭的。”在書中,他還為自己開脫,詭稱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之所以失敗,并非是他的過錯和軍力的毀滅,而是由于羅馬教會和猶太人的破壞所導致的民族精神潰裂造成的。他的“總體戰”理論后來在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運用。
1937年魯登道夫在慕尼黑逝世。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51.html
上一篇:魯巴伊生平簡介,魯巴伊歷史評價,魯巴伊怎么死的?
下一篇:魯道夫一世生平簡介,魯道夫一世歷史評價,魯道夫一世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