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楊堅
楊堅(541—604),祖籍弘農華陰(今屬陜西)。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
一
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后代。“弘農楊氏”世任高官,是漢、魏、北朝至隋唐時期最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楊震八世孫楊鉉仕燕為北平太守; 鉉子楊元壽在北魏任武川鎮 (今屬內蒙古) 司馬,全家遂定居于此; 元壽子楊惠嘏任太原太守; 嘏子楊烈任平原太守; 烈子楊禎任寧遠將軍;祖宗幾代為北朝高官。禎子楊忠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18歲時,曾東游泰山,值南梁軍北伐,楊忠被俘。在江南生活5年,又回到北方。西魏大統三年 (537),楊忠追隨獨孤信投靠在西魏專權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功勛卓著,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大概在東游時,楊忠娶妻呂氏。呂氏,小名苦桃,濟南人,家境貧寒。楊忠在西魏、北周做官,濟南歷屬東魏、北齊,且呂家只是一般窮苦百姓,故楊忠與呂家逐漸失去聯系。楊堅在長安長大成人,交接的是達官貴族子弟,呂氏又在楊堅掌權前早死,故楊堅對外祖母家族根本沒有印象。楊堅做了皇帝,才感到沒有母親家族的人做官,是一大憾事,便趕快派人查訪。結果找到一個表兄呂永吉和一個遠房舅舅呂道貴,仍都是平民百姓。楊堅追封了外祖父和外祖母,為他們在濟南修了廟,并讓呂永吉繼承爺爺的爵位住在長安。因呂道貴常以皇舅身份出入宮廷,往往對楊堅直呼其名,不懂貴族間的種種規矩和避諱,使楊堅感到有失體面,便把他打發回老家,不讓再進京和交接官場人物。呂氏二人逐漸銷聲匿跡。這是后話。
西魏大統七年(541)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翊(縣治今陜西大荔)般若寺。據說當時寺院內紫氣繚繞,祥云籠罩。天明,從外地來一尼姑,聲稱此兒生來異常,也不可按俗兒撫養,便把他帶到另外的地方照料。有一次,楊堅的母親呂氏正抱著兒子,忽然看見楊堅的頭上生出兩支角,且遍體布滿鱗甲,大驚之下,孩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這時,尼姑從外面進來,說: “這一摔使此兒受了驚嚇,肯定做皇帝要晚好幾年。”這個故事大概與避諱呂氏出身貧賤有關,而尼姑可能是楊堅幼時的保姆。又傳說楊堅的相貌象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通頭頂,眼光外射,手上有象 “文”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面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茍言笑。盡管這一套真龍天子的神話并不可信,卻由此可知楊堅的個頭不高,相貌也不漂亮,性格也不夠開朗。
雖然古史書多載楊堅生來就有天子氣象,卻不見其青少年時期過人之處的聰明。我們只知道楊堅愛好音樂,少年時經常懷抱琵琶自彈自唱,并自編過兩首歌曲,名為 《天高》、《地厚》。楊堅做皇帝后,曾作為宮廷歌曲演奏,但具體內容沒有流傳下來。
依靠家庭背景,楊堅曾在王公貴族子弟的專門學校里念過書。據說當時最親近的人也不敢隨便和他開玩笑。至于學習成績,從后世多譏諷他不學無術,他也自稱 “不曉書語”,大概當時不是用功的學生。
楊堅從14歲就開始了做官生涯。15歲,依靠父親的功勛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楊堅這時很受當時執政者宇文泰的賞識,認為 “此兒相貌異常,不似經常能出現的人物。”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楊忠為開國功臣,楊堅又升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同年,周明帝繼立,又封楊堅為大興郡公。560年,周武帝繼位,19歲的楊堅被任命為隨州刺史。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認識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自己14歲的七女兒嫁給了楊堅。獨孤信既是朝廷重臣,其長女又是周明帝皇后;楊堅與獨孤氏的結合更提高了自己的地位。568年,楊忠死,楊堅繼承了隨國公的爵號。577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功,又進封柱國。第二年,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亳州總管。
在這個時期,楊堅沒有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已逐漸引起一些人的忌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別人的阻攔而沒有得逞。周武帝親政后,宇文憲曾對他說:“普六茹堅相貌異常,我每見到他,總感到渾身不自在,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請盡早把他除掉。”內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都沒引起周武帝的重視。并且周武帝又以楊堅的長女作為皇太子王妃,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同時,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楊堅在做隨州刺史時已與驃騎將軍龐晃結為莫逆之交。有一次,龐晃說:“公相貌異于常人,恐有帝王之命,若做了皇帝,但愿不要忘記我。”楊堅笑著回答說: “這是什么話!”一會,有一野雞飛過,楊堅說: “你射中它有賞。如果我做皇帝,你可帶著它去領賞。”龐晃一箭射中,楊堅更為得意,后來,楊堅做定州總管,龐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楊堅將轉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愿望已溢于言表。南北朝時期,皇帝如走馬燈似的輪流坐莊,具備優越政治地位的楊堅想做皇帝,建立自己的統一天下,也不能說是非分之想,只是機會尚未到來。
二
宣政元年(578)六月,周武帝死,周宣帝宇文赟繼位,以楊堅的女兒為皇后,任命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第二年初,楊堅又轉大后丞、右司武,很快又升大前疑 (相當于丞相)。在宣帝外出時,由楊堅主持日常政務。
周宣帝雖年少,但昏庸荒淫,政治上一蹋糊涂,又修建洛陽宮,致使上下怨憤。楊堅對此也極不滿意,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有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當時形勢說: “天元(周宣帝)沒有什么德政,看相貌也不會長壽,又法令繁多而嚴苛,且整日沉湎于聲色之中,以我看不會長久。宇文氏宗室諸王各就封國,既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朝廷內也失去親信,這樣沒有鞏固根本之計,一旦有事,天下則不可收拾。”他又分析掌握實權的地方勢力,認為:“安陽太守尉遲迥是皇親國戚,又久享聲望,若天下有變,必首先為亂,但此人才智平常,子弟也多輕浮,且貪財而對下屬不事拉攏,肯定不會成就大事;駐守鄖州 (今湖北)司馬消難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若有機會,肯定會借機發難,但他輕薄而缺乏智謀,也不致于形成大害,至多失敗后投奔江南;益州是易守難攻之地,總管王謙卻比較愚蠢,沒有深謀遠慮,即使受人唆使而作亂,也不會成大氣候。”那么誰將會收拾這個爛攤子呢? 楊堅沒有明說。楊堅已預感到北周的統治即將結束,并對如何應付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面進行了充分的估計,即已經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準備。
在楊堅積極為代周做準備的時候,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覺。有時,周宣帝無故召楊堅進宮,暗告宮廷衛士: “若他表情上一旦有不正常之處,就可立刻把他殺掉。”但楊堅從來都能做到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隨便殺死自己的岳父。有時,周宣帝對皇后楊氏發脾氣,也透露出對楊堅的疑忌,動不動則說: “一定要殺掉你全家。”
盡管楊堅表面不露聲色,但內心對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害怕喜怒無常而又至高無上的皇帝會突然對自己下手。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動亂時握有實力,楊堅想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實權。楊堅把這種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鄭譯本來就非常崇拜楊堅,答應愿意效勞。大象二年(580)五月,周宣帝突然萌生南伐的念頭,鄭譯乘機推薦楊堅。鄭譯原是無賴,周宣帝做太子時以討好得寵,言無不從,周宣帝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大軍未出,周宣帝病重。周宣帝召小御正劉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進入臥室,欲托以后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不會說話。這時,宣帝的長子宇文衍年方8歲,根本不能真正做皇帝。劉昉為以后飛黃騰達,便與鄭譯商議,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周宣帝遺囑,讓楊堅以皇太后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周靜帝。劉昉去找楊堅,楊堅開始還有顧慮,劉昉說:“你要愿意,就趕快答應,你若不愿意做輔政大臣,我就自己去做!”楊堅當然也不肯放棄這種時機,便答應下來。宣帝死,劉、鄭等人暫不公開,首先宣布由楊堅總管中外軍事大權。親眼看到宣帝不會說話情景的顏之儀知道其中有詐,拒絕在詔書上簽字,聲稱宣帝死后應由宗室大臣輔政,大權不該交給楊堅。顏之儀是宣帝最后召見的人,詔書由他簽字才有說服力,他既然拒簽,劉昉等人只好替他代簽。楊堅又以詔書的名義控制了京師衛戍軍隊,基本控制了朝廷。
三天后,楊堅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歲的周靜帝即位,以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全權。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是在劉昉、鄭譯等人的擁戴下才得以上臺的。劉、鄭二人都想借助楊堅撈到好處,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要做大司馬,劉昉想任小冢宰,實際上就是要三人共掌朝政。楊堅不愿讓他們分割自己的權力,在親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楊堅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自任丞相,設丞相府,以鄭譯為相府長史兼內史上大夫,劉昉為相府司馬,李德林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把他們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楊堅又拉籠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潁等一幫人,作為自己的親信。相府實際上已代替朝廷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楊堅利用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賁,用軍隊的力量暫時壓服了尚未完全清醒過來的朝廷百官。
接著除掉宗室宇文氏的勢力。楊堅初執政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在朝廷中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支使劉昉把他勸回家中,不要過問朝政,答應以后由他做皇帝,只須在家里等待。當時宇文贊還不到20歲,又沒有任何才干,對他們的話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回了家。楊堅排除了最近潛在的干擾。但這時真正的威脅是已經成年并各居藩國的宇文泰的5個兒子: 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他們既有實力,又有影響,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制。在還沒有公開宣帝的死訊時,楊堅便以千金公主要北嫁突厥為由,以皇帝的名義召他們趕快回到長安。他們回京后,楊堅立即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五王雖然明白了眼前的形勢,但已沒有了軍權。五王與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聯系,請他起兵。但宇文賢很快就被楊堅擊敗,誅殺。楊堅雖明知是五王從中搗鬼,卻偽裝不知道,并允許他們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此安定他們,唯恐全部殺死他們會招來更多的麻煩。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尋找直接刺殺楊堅的機會。有一天,趙王宇文招借口請楊堅吃飯,安排親信衛士手持兵器守護左右,并暗伏兵士于后。楊堅到后,所帶隨從均被擋在外面,只有楊弘與元胄跟進去,并且只準坐在門口。宇文招事先安排好讓兒子送瓜上來,準備在切瓜時殺死楊堅。這時元胄看出勢頭不對,便說: “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意思讓楊堅趕快脫身。宇文招對元胄大聲訓斥: “我與丞相說話,你來插什么言!”喝令元胄下去。元胄雙眼圓睜,不但不退,反提刀上前保護楊堅。宇文招也不敢強行動手,問過元胄的姓名,說: “你過去不是在齊王 (宇文憲) 手下做事嗎? 真是一個壯士。”宇文招賞給元胄一杯酒,又說:“我哪有什么惡意,你何必如此警惕!”宇文招假裝嘔吐的樣子,要離開座位,數次都被元胄強制扶回座位上。宇文招說嗓子干渴,元胄就令人送來水讓他在座位上喝,既不讓他離開,自己也站立不動。宇文招此時已在元胄的威脅之下,手下人也不敢輕易動手。這時,滕王宇文逌進來,乘楊堅出門迎接的機會,元胄俯在他耳邊說: “苗頭不對,要趕快離開這里。”楊堅至此還沒有反應過來,說:“他又沒有兵馬,能做什么事?”認為已經收交了他們的兵符,他們也就沒有了號召軍隊進行反撲的能力。元胄說:“兵馬本來就是他們的,只要他們能先下手除掉你,一切事情都完啦。并不是我怕死,因為我死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楊堅又重新回去坐下。這時,元胄又聽到后面有披掛盔甲的聲音,就對楊堅說:“相府的事情那么多,你怎么這樣,老坐著不走?”說著,強行拉楊堅離開座位,趕快出門。宇文招一時無可奈何,急忙追出來,但門口已被元胄堵住。等楊堅走到大門口,元胄才緊走幾步趕上,護送楊堅回到相府。最后,楊堅才認識到事情的危險性,賞賜給元胄大筆財富,并以謀反罪殺死宇文招、宇文逌,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宇文氏的勢力基本被消滅。
然后是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洛陽宮的營建,以此取得廣泛支持。這時,楊堅在京師的統治已基本穩固。
楊堅以外戚專權,引起一些北周地方勢力的不滿。楊堅本想尋找種種借口,逐步用自己的親信去控制地方,把原來的將領召回京師,或殺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國局勢。他派韋孝寬召回尉遲迥,梁睿替代王謙,但都沒有成功。楊堅執政剛一個月,尉遲迥便在相州 (今河南安陽)發難,自稱大總管,號召討伐楊堅,東、北諸州紛紛響應,合眾數10萬,幾乎控制了北周的大半天下。同時,王謙在益州起兵,割據整個四川; 司馬消難在鄖州 (今湖北安陸) 起兵,并以自己的兒子為質,請求陳國出兵北伐。局勢異常嚴峻。楊堅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將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 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軍隊,派韋孝寬攻打尉遲迥,王誼攻擊司馬消難,梁睿攻擊王謙。經過半年的戰爭,尉遲迥、王謙先后戰敗被殺,司馬消難敗逃江南,三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制了北周政局。
從輔政之日起,楊堅要做皇帝已是公開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鋪平做皇帝的道路采取了下列措施: 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廢左、右丞相設置,避免再有別人圖謀這一職位,分割自己的權力,不久改稱相國; 讓自己的長子楊勇出任洛陽總管、東京小冢宰,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由隨國公改稱隨王,以20州為隨國,封獨孤氏為王后,楊勇為世子,隨王位在諸侯王之上; 為進一步宣揚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楊烈為柱國、太保、都督徐、兗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隨國公,祖父楊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陜、蒲等13州諸軍事、同州刺史、隨國公,父親楊忠為上柱國、太師、大冢宰、都督冀、定等13州諸軍事、雍州牧; 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其各復本姓,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至580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楊堅初任丞相,曾暗召善于觀察天象的庾季才,詢問老天爺有什么反映。庾季才很清楚楊堅的真實動機,回答得也非常坦率:“天道精深奧妙,很難觀察推斷準確。若從人事方面看,你做皇帝的征兆已很明確。話又說回來,即使我說天象、人事都沒有反映,你又能長期做周靜帝的輔助者嗎?”楊堅聽了這番入情入理的回答,一時無法解釋,為了掩飾自己,只好說:“我現在如同騎在虎背上,實在是下不來了。”楊堅的妻子獨孤氏也認為已成騎虎難下之勢,鼓勵他盡快完成代周的事業。
581年正月,庾季才正式以天象理論勸楊堅在二月甲子日稱帝,理由是周武王是在二月甲子定天下,創周朝800年; 劉邦是在二月甲午稱帝,開漢代400年之基。他認為二月甲子(十三日)是稱帝的最好日子。楊堅本來就迷信,高興地采納了庾季才的建議。他先派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詔書,內容極稱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按照舜代堯、曹丕代漢獻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詔書由朝廷大臣捧著到隨王府送給楊堅。楊堅謝恩,堅決推辭,表示自己不敢受此重任。經過朝廷百官的再三懇求,楊堅才假意勉為其難地表示同意接受。儀式結束,楊堅穿戴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服裝,在百官簇擁下進入宮殿。楊堅宣布:封周靜帝宇文衍為介國公,享邑5000戶,原來享用的車馬、旌旗、服飾、音樂全部不動,介國公以后也不算楊堅的臣民,只是新王朝的客人。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 “辶”,與走同義,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仍以長安為首都。改元開皇,作為新紀元的年號,581年就是隋朝開皇元年。楊堅此時40歲。
三
楊堅做皇帝,就要建立楊氏天下。他首先追謚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母親呂氏為元明皇后; 以獨孤氏為皇后,長子楊勇為皇太子。為吸取宇文氏沒有強根固本的教訓,楊堅封弟弟楊慧為滕王,另一弟弟楊爽為衛王兼雍州牧,以次子楊廣為晉王兼并州總管,三子楊俊為秦王兼洛州刺史,四子楊秀為越王兼益州總管,五子楊諒為漢王,后接任并州總管。楊堅即封眾子為王,并各掌一州,兼管周圍各州軍事,又都配備親信重臣輔佐,以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同時,封兩個侄子楊靜和楊智積分別為道王和蔡王。隋王朝成為楊氏的家天下。
沒有劉昉、鄭譯等人擁戴,楊堅便得不到控制朝政的機會,更不可能順利地取周自代。但這些人在北周時就多是依靠阿諛逢迎得寵的,并不備具治理國家的才能,況且在楊堅稱帝后,多恃功自傲,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楊堅要真正治理國家,就必須徹底擺脫這些人的干擾,以免他們以后再跟自己搗亂。在建立新的領導核心時,這些人逐步被疏遠、罷免或殺頭。后來楊堅自己說:“沒有這幾個人,我就沒有今天。但我知道他們實際上都是反復無常的小人,在周宣帝時以無賴進幸,至宣帝病重,他們為撈到好處,共推我為顧命大臣。我要治理國家,他們又跟我搗亂。對這些人,若任用他們,他們不會老老實實地做事; 不使用他們,他們又滿腹牢騷。并非我不用功臣,他們實在不可用。”也就是說,楊堅從開始就認識到這些人并非治國之才,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利用他們,一旦達到目的,這些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應該踢開他們。楊堅的這一措施,既避免了他們對自己權威的威脅,也為建立新的統治機構奠定了基礎。楊堅以高潁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李德林為內史令,韋世康為禮部尚書,元暉為都官尚書,元巖為兵部尚書,長孫毗為工部尚書,楊尚希為度支尚書,楊惠為左衛大將軍。后來又提拔了具有軍事才能的楊素和有經濟頭腦的蘇威等人,組成了新的領導核心。
楊堅在楊氏天下基本穩定、政治機構大致完善后,接受高潁等人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設置,既亂且濫。楊堅接受崔仲方的建議,恢復漢、魏舊制。設三師、三公及五省。三師不掌實權,不置官署,只是給予德高望重者的榮譽職銜。三公雖置僚屬,有參預國家大事的責任,但也只是顧問性質,沒有實權,也不常設。五省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其中,內侍省是宦官機構,主要掌皇宮中瑣事; 秘書省掌國家圖書歷法,是比較清閑的地方,二者在政權中不占重要位置。門下省和內史省都是協助皇帝執政的決策機構,掌管機密,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皇帝發布的詔書,簽署大臣的奏章,對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對奏章可以駁回或進行處理。尚書省是主持日常政務的機構。尚書省置尚書令和左、右仆射各1人。下設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查、升降及調動等; 禮部,掌祭祀、禮儀及接待四方賓客; 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度支(后改稱民部,唐代為避李世民諱,稱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都官 (后改刑部),掌管法律、刑獄等;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六部始稱六曹,由左、右仆射分領。六部尚書分掌全國政務,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世遂相沿成例。五省以外,又有御史、都水二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11寺、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左右領、左右監門、左右領軍等12府。又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十一等勛官,特進、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等七等散官,作為榮譽稱號,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員,并不負責具體事務。
隋建以前,地方官制極為混亂。580年,北周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全國有211州,508郡,1124縣。每州所轄平均不到3郡,每郡只管2縣,且許多縣也都很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狀況很突出,造成極大的財政浪費。開皇三年 (583),楊堅下令廢郡,實行州、縣兩級制,又合并了一些州縣,裁汰了一大批冗官,既節省了開支,又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兩級制也成為后世定式。
東漢末年,地方勢力長期成為中央政府的威脅。楊堅專權,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裝反抗。為有效地控制地方,楊堅規定: 九品以上官員全部由吏部統一任免,并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查; 后來又規定,刺史、縣令三年一換地方,避免發展為割據勢力; 縣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強地主把持地方行政。地方政治的改革,鞏固了中央集權。
北周的刑律殘酷而紊亂。開皇元年,楊堅便令高潁、楊素、鄭譯等制定刑律; 開皇三年(583),又令蘇威、牛弘等修定,制成《開皇律》。新刑律廢除了梟首(即殺頭)轘身 (即車裂) 等殘酷刑律,只保留律令五百條。刑分為死、流、徒、杖、笞5等。死分為絞和斬; 流分1000里、1500里、2000里; 徒分1年、1.5年、2年、2.5年、3年; 杖分60至100五等;笞分10至50五等。并規定只要不是圖謀推翻楊氏政權者,不得誅連九族。若違犯 “十惡”之條,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都要從嚴懲處,并不得赦免。但貴族官僚犯罪,只要不是想顛覆朝廷,都可以減一等懲處,也可以用銅贖罪。《開皇律》對后世影響也很大。
為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農民往往虛報年齡,或稱已超過60,或說不滿18,以求躲過納稅年限;豪強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設法不報戶口。為擴大財政來源,開皇五年(585),楊堅采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也稱“輸籍法”)兩項措施。前者即嚴格核對戶口。首先把百姓進行編制: 畿內 (首都及直轄縣) 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分別置保長、閭正和族正; 畿外保上為里,里上為黨,分別設里正、黨長。實行戶籍制度。在檢查時,若發現百姓體貌與戶籍年齡不符,里正、黨長則被流配遠方。又令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另立戶頭,以防隱冒,并誘引人們相互告發。這一年就檢查出成丁男子44.3萬,并把1641500人編入戶籍。根據各家資產情況,從輕做出繳納賦稅的標準,寫成“定簿”。這樣,百姓不能逃稅,地方官吏也難以隨意增減苛扣,更重要的是把大量依附人口從豪強地主的蔭庇下吸引出來。每年正月初五,縣令派人核查,重新制定“定簿”,收獲后即以此征收。這兩項措施使國家掌握的人口劇增,增加了財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每個成年男子可以分配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只分配露田40畝。奴婢與一般農民分田數量相同,收入當然歸主人所有;親王可占有300個奴婢的土地,一般地主不得超過60個奴婢,再多則不分配土地。每頭耕牛可分配土地60畝,每家分配土地的耕牛不得超過4頭。顯然這個均田方法對大地主,特別是對貴族官僚地主有利,即使如此,這也只是法律規定,在地少人多的地區,只能根據土地數量進行分配,有的成年男子尚平均不到20畝,婦女、老人、孩子則更少。均田法又規定: 自親王至都督各種爵位和榮譽職銜,都可以得到30至100頃的永業田,即可以繼承的私有土地; 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至5頃的職分田,收入作為俸祿,免官則交出土地,這樣可以減輕國家的負擔,即不需再從國庫支付官吏的工資; 各級行政機構都可耕種一定的土地,稱公廨田,其收入作為辦公費用。這種辦法節省了大筆財政支出,也就變相增加了國家的實際收入。整個隋代,國家的倉庫都堆滿著糧食和絹帛,呈現經濟繁榮的景象,與推行職分田、永業田和公廨田的制度是分不開的。當然,均田制畢竟給一般農民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土地,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隋代對農民的賦役征收主要是租、調和力役。它規定: 男女3歲以下為黃,4至10歲為小,11至17歲為中,18至60為丁,60以上為老。負擔國家賦役的主要是丁。一對成年夫婦每年要交納粟3石,即租; 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絁1匹 (相當于4丈) 和綿3兩,種麻織布地區每年則交布1端(相當于5丈)和麻3斤,即調。沒有結婚的單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調規定的一半。成年男子每年為國家服徭役1個月,稱“力役”。開皇三年(583),楊堅又下令把成年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可以少服3年徭役;力役從每年1個月減為20天; 調絹由1匹減為2丈。開皇十年 (590),又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50歲以后,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庸。租庸調制一直影響到唐代。
為便于把潼關以東地區的糧食、布帛運到首都,開皇四年 (584),楊堅命當時的“巧匠” 宇文愷率領民工開鑿廣通渠,西起大興城 (今西安市) 東至潼關,長300余里,引渭河水注入,便于水道運輸。廣通渠的開鑿,為兩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條件,實際上起到了發展農業生產的作用。后來,隋煬帝又開鑿了通濟渠、山陽瀆、永濟渠、江南河,廣通渠遂成為著稱于世的大運河的中間一節。
楊堅的經濟改革措施,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壓縮了支出,雖然楊堅下令在關東各州廣置糧倉,至開皇十二年 (592),仍出現庫藏皆滿無處再放的現象,楊堅不得不下令再次減輕部分地區的租調。開皇五年 (585)。楊堅接受長孫平的建議,令各地農民設立義倉,即每年收獲之后,根據各自的收入,拿出一部分集體儲存,設立帳目,沒有特殊理由不得動用,準備在災荒之年作為救濟。但至開皇十五年 (595),楊堅以各地義倉糧食輕易使用為由,下令全部收歸本州統一使用,第二年,又令在各縣設義倉,并規定了農民每年交納的數目,義倉實際上又變成國家的糧倉,成為剝削農民的又一名目。
楊堅通過增加收入、壓縮開支等措施,使國家儲存的糧食、布帛與日俱增。在隋亡后,許多糧倉至唐初仍在食用,這種經濟上的富足幾乎是空前絕后的。
魏晉以后,國家分裂,戰亂頻仍,每個統治集團都要鑄造新的貨幣以搜刮民財。隋初,關東有常平錢,關中有五行大幣、永通萬國錢等等,幣制非常混亂,大小輕重不一,而且質量低劣,影響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楊堅建國后,下令改鑄五銖錢,錢體外圓內方,大小、形狀一致;錢面印有“五銖”的字樣,重量也正是五銖,即每一千錢重4.2斤。開皇三年 (583),楊堅下令完全廢除其他古幣和私人鑄幣,只準五銖錢流通,并在各交通要道的路口擺出一百錢為樣品,凡發現與五銖錢不同的貨幣一律沒收、銷毀。雖然,楊堅從中搜刮大量財富,卻由此使貨幣統一,便利了人民使用。同時,楊堅又規定: 以古尺1. 2尺為1尺 (合今29.51厘米),以古斗3升為1升(合今594.4毫升),以古秤3斤為1斤(合今668.19克),設置銅斗鐵尺于市場,作為標準。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
突厥原是活動于中亞一帶的游牧民族,后來東遷,活動在蒙古草原。在北齊、北周時,經常向內地侵擾。楊堅初執周政,便以千金公主與之和親,希望緩和雙邊關系。楊堅代周,突厥貴族沙缽略可汗聲稱為周報仇,大舉南侵,攻掠今甘肅和陜北一帶,楊堅派楊弘、高潁等在開皇二年(582)率兵擊敗沙缽略可汗。為阻止突厥的南下騷擾,楊堅在開皇元年、六年、七年三次征發民夫修筑長城,與原來北齊所修長城連接,并對北邊諸州加強守備,對抵御突厥起了一定作用。不久,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發展,東突厥逐漸南附,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邊防漸趨鞏固。
對長期依附北周的后梁,楊堅為了鞏固內部,進行改革,一直采取籠略政策,即仍把它作為親密的附庸看待。當楊堅的統治已經鞏固,經濟和軍事實力有較大發展之后,并對統一江南做好了準備,楊堅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內再存在獨立王國。開皇七年(587) 八月,楊堅邀請后梁帝蕭琮到長安,乘機派崔弘度率大兵以助其防守為名開進江陵,梁國百官率男女10余萬人奔陳,楊堅滅掉梁國。
楊堅建隋不到一個月,便委派韓擒虎為廬州 (治合肥) 總管,賀若弼為吳州 (即揚州; 治江都,今揚州市) 總管,做統一江南的準備。在鞏固了內部、緩和了與突厥的矛盾和滅梁之后,開皇八年(588)秋,楊堅命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永安(今四川奉節)、劉仁恩出江陵、王世積出蘄春、韓擒虎出廬江、賀若弼出廣陵(今揚州市西北)、燕榮出東海,共發兵51. 8萬,東起海,西至今四川,在整個長江沿線水陸并進,向陳發動大舉進攻。這時,陳總有兵力不過10萬,而君臣們都依仗長江天險和“金陵王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面對隋的全面進攻,陳首尾不能相顧,根本無力抵御。開皇九年 (589) 正月,賀若弼、韓擒虎分別攻入建康 (今南京市),陳后主陳叔寶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虜。200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楊堅再次統一。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來的府兵制,戰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個系統,不受地方州縣轄制,這樣影響了國家的租稅收入。滅陳之后,戰爭已基本結束。為把府兵變成國家的納租對象,開皇十年 (590),楊堅以照顧軍人應有穩定產業為由,對府兵制進行了較大改革: 所有軍人,戶籍全部劃入當地州縣,土地分配和賦役征收與原來的農民完全一樣,只是他們仍有軍人的職責,受軍府管轄。這種兵歸于農、兵農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加強了政府對軍人的控制; 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在滅陳的當年,楊堅就認識到軍人和兵器應該結束其歷史使命,若繼續存在,勢必給自己統治帶來不安定因素。楊堅下令:戰爭既已結束,除邊疆和京師守衛軍隊以外,其余的兵器等軍事裝備應立即停止制造,民間兵器,應全部銷毀; 軍人子弟應盡力改從學文,功臣后代應熟讀一經,作為做官臺階,要把尚武之風改變成習文之氣。開皇十五年(595),楊堅又下令收交天下所有兵器,若發現有私自打造者,要嚴法懲處。開皇十八年(598),又下令收交江南所有長3丈以上的大船,避免聚眾鬧事。總之,當天下太平之后,楊堅便要努力消除一切可能危及他的統治的隱患,希望老百姓都各安本業,老老實實地做他的順民。
四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一系列成功的開革,北撫突厥、南滅陳,完成全國統一,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楊堅又有非常平庸的一方面,猜疑、苛察、喜怒無常、迷信崇尚佛道,不學無術、廢除學校等等,往往受到后世的批評。
楊堅做皇帝,使用了陰謀詭計,由獨攬朝政發展為取周自代。他的經驗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靜帝年齡幼小、宇文氏又沒有有效地控制大權的機會。由此,楊堅也把它作為教訓,在使宗親、親信把持大權的同時,極力加強自己的專制統治,對朝廷百官、特別是功勛卓著的文武大臣,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對他們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們也走自己的道路,顛覆楊家的天下。楊堅在建國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對他做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實際沒有治國能力的劉昉、鄭譯等人,使用了高潁、蘇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幫他治理國家的人材。在他鞏固統治的同時,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將都獲得了高官勛爵,但他們又引起了楊堅的猜疑。至楊堅晚年,開國功臣、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地方將領、南平北撫的文武大將、幫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無幾,或遭殺戮,或被廢棄,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的惡跡,只是充當了楊堅猜疑的犧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舊臣,在征討王謙時有大功,出任益州總管。只因他在益州頗得人心,楊堅便懷疑他有發展地方割據之意。梁睿提出滅陳建議,楊堅雖然認為很有道理,卻回信暗示他不要過分干預國家大事。梁睿也深知楊堅懷疑自己,便主動要求辭去益州總管的職務,到長安去做京官,接受楊堅的直接監督。回京師后,梁睿只掛做官虛名,不再過問政事,并故意大量收受賄賂,表示自己并無大志。終因遭致非議,被免官。
王世積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數有大功,進位上柱國。王世積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從此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爛醉如泥,不參預任何政事,以此逃避懲罰。楊堅信以為真,以為他有酒病,就讓他住在宮里,接受御醫的治療。無病就醫本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又在宮中,言行均受監視,更沒有任何自由。經過一段時間,王世積聲稱病已治愈,要求回家。開皇十九年(599)楊堅征遼東,以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回師后被任命為涼州總管。這時,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被官府緝捕,投奔王世積,王世積不愿蒙包庇罪犯之名,沒有接受。皇甫孝諧被捕,判以發配,屬令狐熙轄制。為報復王世積不肯包庇,皇甫孝諧向令狐熙報告說:“王世積曾請相面的道人看其是否有大貴之相,道人說他應當做皇帝,見到他的妻子又說應做皇后。在王世積去做涼州總管時,親信中又有人勸他到涼州發動武裝叛亂,王世積認為那里地曠人稀,不是用武之地,才沒有公開起兵。”本來這純屬誣陷之辭,并無任何根據,但楊堅聽說此事后,立即處死王世積。
虞慶則也是北周舊官,因在安撫突厥和滅齊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位至尚書右仆射,成為除皇帝外的第二號實權人物。滅陳后,楊堅在楊廣的晉王府為諸功臣慶功,楊素與虞慶則為爭功相互攻擊,御史準備指責他們,楊堅說:“今天是慶功宴,不要過分指責吧。”宴會照舊進行。虞慶則又說:“宴會中有御史在傍,我唯恐醉后失言,被彈劾,故不敢盡情痛快的喝酒。”楊堅馬上讓御史喝了一杯酒,退出宴會,然后對諸大臣說:“共飲一杯,愿我與大家子子孫孫有如今日,長享富貴。”可見楊堅對虞慶則還是很信任的。開皇十七年 (597),李賢叛亂,朝廷中沒有人愿意去領兵打仗,楊堅指名要虞慶則為行軍總管。虞慶則的內弟這時與虞慶則的小老婆正有通奸行為,唯恐被發現,便向楊堅告密說虞慶則不愿意出去。楊堅很不高興。一般出兵,楊堅都要為將帥送行,卻沒有為虞慶則設宴,虞慶則也不知其中原因,心里也不痛快。在回師途中,虞慶則曾指著一個地方說: “若在這里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只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作為一個軍官,經常注意山川地形,研究攻防形勢,本是份內之事,但當楊堅從派去監視的趙什柱口中得知此事后,便以謀反罪殺死虞慶則。
高潁是楊堅作為治國之材拉為心腹較早的一個。高潁父本是獨孤信的部下,被賜姓獨孤氏。楊堅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故楊堅和高潁的關系一直很融洽。楊堅代周,高潁是高參;尉遲迥武裝反抗,高潁是征討元帥;楊堅做皇帝,高潁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是掌實權協助楊堅治國的第一號人物; 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于高潁; 為平江南,高潁貢獻了重要策略; 滅陳時,雖以楊廣為總元帥,但高潁是元帥府長史,仍在實際是主持全盤工作; 北擊突厥,又是高潁為元帥。高潁長期是楊堅所依賴的親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楊堅對高潁也非常信任,常把高潁比作鏡子,說他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常對高潁直稱“獨孤公”,表示親愛;有人說高潁的壞話,一律不聽,甚至治告狀者的罪; 又把自己的孫女嫁給高潁的兒子; 封官職、爵位都到極限,賞賜的財物更無數。至開皇末,楊堅對長子楊勇越來越不滿意,準備把帝位傳給次子楊廣,以此試探高潁的口氣:“晉王(楊廣)妃曾得到神的暗示,說楊廣應得天下。對此應如何處置?”高潁并未領會楊堅的意圖,作為封建專制的衛道士,他堅持嚴守皇位繼承中的嫡長子繼承制,反對廢楊勇而立楊廣。楊堅心里不高興,當時沒有說話。不久,高潁的正室夫人死,楊堅勸他再娶,高潁以年紀已大回絕此事。后來,高潁的小老婆又生個兒子,楊堅接受獨孤皇后的觀點,認為高潁所謂稱年老實是為戀愛妾而欺騙皇帝,更心存不快。楊堅為削弱楊勇的力量要從東宮挑選衛士,高潁提出:“若盡取強壯者,則太子的守衛力量顯得太弱”,楊堅臉色馬上沉了下來,說: “我經常出出進進,應該有強壯的護衛,太子左右何必有那么多壯士! 那是極端錯誤的辦法。合我意者,可以在我這里下班后再到東宮值班。我很熟悉前代故事,你不必想仍走老路。”因為楊勇的女兒是高潁的兒媳婦,若楊勇繼位,高潁則是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楊堅是以外戚身份謀取帝位的,故對此非常敏感,認為高潁堅持讓楊勇做皇帝并為其著想實是想步自己的后塵; 最后一句話就是暗示這層意思。后以王世積之事株連高潁,便罷免了他的左仆射職務和上柱國勛銜。在不久的一次宴會上,楊堅對高潁說:“并不是我有意虧待你,是你自己有不可饒恕的錯誤。”轉過身又對其他大臣說:“高潁就象我的兒子,平常有時不見,還經常想起; 自從免官之后,我就忘了他,好象根本沒有這個人。可見作為大臣的第一要義,就是不可生控制皇帝之念。”沒過幾天,有人告高潁有謀反跡象,楊堅沒做任何核實,就信以為真,只是不愿落個連續殺戮功臣的名聲,才沒有殺死高潁,而剝奪了他的全部官職,貶為平民。因高潁主張立楊勇更得罪了楊廣,楊廣做皇帝后,不久就借故殺死高潁。高潁至死并沒有能夠成立的罪名,主要就是他的德高望重引起楊堅的猜疑。
史萬歲,出身北周官僚。曾參加征討尉遲迥。后為他事株連發配至敦煌為戍卒。值突厥南侵,史萬歲以戰績再拜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后來南征北戰,成為隋文帝時期的著名戰將。開皇末年,史萬歲征突厥又立戰功,但楊堅聽信楊素之讒言埋沒其功績。值楊堅廢楊勇,正追究其同黨,史萬歲又受誣告。楊堅召史萬歲進朝,史萬歲蒙在鼓里,在宮殿大談自己及所率將士的功績,言辭直爽而激烈,批評有些人故意壓制他們。楊堅本來就容不得大臣在他面前過分張狂,加上懷疑史萬歲有陰謀,立即下令將他亂棍打死。史萬歲被帶下去后,楊堅自己也覺得沒有道理,又讓人把他押回來,但已經晚了。事情明明是楊堅猜疑導致的失誤,為維護自己的永遠正確,楊堅下了一道詔書,硬性判定史萬歲“心懷險惡的陰謀,對皇帝進行要挾”,用史萬歲的生命和名譽掩蓋自己的錯誤。楊堅用陰謀奪取帝位,總懷疑別人走自己的路。特別到了晚年,猜疑心更重,無故或借故被免官、降職甚至殺死的不勝枚舉,由此而被株連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猜疑是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的表現,唯恐別人對自己不俯首聽命,或顛覆自己的統治。為提高自己的絕對權威,有效地控制臣屬,楊堅對臣僚的制裁也是殘酷的。
楊堅經常使人四處查訪,凡稍有過失者,都要加以重懲。刑部侍郎辛亶只因迷信穿紅褲子有利于升官,在一次上朝時穿上了它,楊堅把它的含義理解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顯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馬上下令推出去殺頭。當時任大理寺丞的趙綽提出異議,認為根據法律辛亶不該殺頭。楊堅說:“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嗎?”就是說,法律是為我制定的,我說該殺就該殺,我不僅可以殺他,也完全可以不按法律殺你。又有一次,時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時有個別武官的衣服與佩劍穿戴的不整齊,楊堅認為這是對朝廷的不尊。他沒有直接向武官問罪,而是責備專管彈劾大臣的御史為什么沒有當場對他們提出彈劾,便命令殺掉御史。諫議大夫毛思祖出來勸阻,也被當場殺頭。鴻臚少卿陳延主管接待四方賓客的賓館,只因庭院中發現有馬糞,楊堅便令人把專門負責賓館的主客打死,陳延也被打成重傷。將作寺丞因麥秸收上來的稍晚一點,武庫令因武庫庭院中生出些雜草,有的官吏在巡視中接受了地方長官贈送的馬鞭、鸚鵡,被楊堅知道后,也都親眼看著把他們斬首。為禁止官吏受賄,楊堅還派人私下四處行賄,一旦有人接受,便馬上處死。
為樹立自己的權威,楊堅在宮廷中長期放著仗棒,稍不如意,則當場施以杖刑,有時一天就要打好幾個人。楊堅還常嫌持杖者下手過輕,便懷疑他們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殺頭。故宮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高潁等人都曾提出 “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廷非決罰之地”,建議宮廷不設杖棒設施。楊堅一度廢去杖棒,但在楊堅想打人時,殿內無杖,便命人用馬鞭抽打,仍感到不過癮,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宮廷。百官犯法,本應交大理寺審理處置,楊堅卻喜歡親自看人挨打,把宮廷變成公堂,顯然是為提高淫威。有一次,楊堅又在宮廷打人,兵部侍郎馮基百般勸解,楊堅堅決不聽,終于將那人打死。過一會,楊堅又感到后悔,但不是承認自己的失誤,卻回頭訓斥那些沒有勸諫他的人當時為什么不阻止他。趙綽曾找理由想讓楊堅廢除在宮廷打死人的陋習:“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對人更不應隨便打死。”他希望能由此撤去杖棒,但楊堅根本不從,且回答得也非常巧妙:“夏天雖是生長的季節,卻也常有雷電,那便是老天爺在對某些生物進行懲罰;我正是學習老天爺的樣子,有何不可!”
為禁止社會上的偷竊行為,楊堅自己想到一個“妙著”:令天下人相互揭發,凡屬實者,沒收被告者的全部財產,賞給告發者。這個辦法果然生效,盜竊罪很快減少。但不久便見到它的后遺癥: 有人故意把東西扔在別人面前,若東西被撿起來,則撿者便被扭送官府,成為人、贓俱在的竊賊,他的財產便要移交。許多人因此破產,而一些無賴則乘機發家。后來,楊堅干脆發布更嚴格的詔書: 凡偷竊1錢以上的人均應殺頭,還要把尸體扔在街上示眾;凡地方官吏受賄賂1錢以上,知情者不去告發,也要處死;4人共偷1桶,3人合竊一瓜,只要被抓住,也要殺頭。開皇初的刑網疏闊至楊堅晚年又變成嚴刑峻法。
楊堅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陰陽五行及各種鬼怪,都在楊堅的崇信之列。北周武帝滅佛之后,佛學在北方衰微。楊堅初任丞相,便下令對原來的和尚、道士進行挑選,讓他們各操舊業。楊堅稱帝之年,更下令: 聽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全國范圍內按人口征錢,在各地營建佛寺,修塑佛像,繕寫佛經; 大都市則由國家撥專款修復寺廟。佛道之學再度復興,并很快風靡全國,當時民間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還要多幾十倍。開皇二十年 (600),又下令: 凡有和尚、道士毀壞釋迦牟尼或元始天尊像者,一般百姓破壞道、佛及其他各種神像者,一律處死。仁壽元年 (601),楊堅派30個和尚,各帶散官1人,及各種物質,分別到30個州送舍利 (即所謂佛骨),并營建佛塔。每州分別由360個和尚(中等州出240個,小州出120)為皇帝、皇后、太子及天下百姓設七天道場,誦讀佛經; 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的全部官吏,除緊急軍務外,全部停止其他工作,專門管理這一事務。第二年,又在其他51個州如法炮制。隋唐佛教的繁榮與楊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楊堅做皇帝,沒有使用強硬的軍事手段,是通過和平政變的方式取代了北周宇文氏。新朝官僚大多是北周舊臣,在功績、實力和其他方面楊堅都并不比他們有資格,楊堅要有效地控制他們,除鎮壓、猜疑和苛察外,還需要從心理上征服他們,即把他所以能做皇帝說成是上帝的旨意。皇帝的意愿總會有人幫助他實現。王劭本是一個學者,靠贊美楊堅有帝王之相做了著作郎。他認準了楊堅的愛好,便做了一篇大文章,從北周末年出現的種種所謂符瑞,到 《稽覽圖》、《易乾鑿度》、《河圖帝通紀》等各種圖讖緯書,廣泛搜集能為楊堅做皇帝充當理論根據的材料,任意曲解附會,把北周的滅亡、楊堅由專政到稱帝以及隋的國號都說成是上帝的安排。這是楊堅最希望得到的,王劭理所當然地得到優厚的賞賜。王劭更感到這是一條發財捷徑,便四處采集民間歌謠,引證圖書讖緯,參以種種“符瑞”,甚至利用佛家經典,撰成三十卷的 《皇隋靈感志》,成為專門解說楊氏天下符合天意的理論著作。楊堅對此更是贊賞,下令把此書布告全國。使天下人對隋楊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有任何懷疑。再如來和,為得到楊堅的賞賜,專門上表陳述在楊堅做皇帝以前,他就從相貌上斷定楊堅必做皇帝,并為楊堅排除過多次北周君臣的懷疑。這明明是阿諛獻媚的投機之徒,只因這種說法符合楊堅的胃口,來和進升開府,賞賜絹500段、米300石、土地10頃。起初,楊堅需要這些理論,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但到晚年,他自己也相信了這一套鬼話,故有一大批人靠編造鬼話升了官,發了財。其實,天命所歸的理論正好抹殺了楊堅的個人作用。
楊堅不僅提倡佛道,對當時民間流行的各種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龍王等等,甚至對各種妖怪也不懷疑。后宮嬪妃常發現有人挑逗她們,楊堅便斷定: 宮門防衛嚴密,絕對不會有外人進來,肯定是有妖精做祟。命令如再出現這等事,宮女應持劍便砍。據說有個宮女果然遵旨實施,只是手中的劍好象砍在一堆腐骨上,沒有見血,宮女追趕,來者跳入水池中不復出現。楊堅果斷地認為這是水中的妖精,便令人把池水掏干,果然在水池中捉到一只大烏電。至于這只烏龜是否就是妖怪,當然無需證實。后來楊堅的妻子獨狐氏和楊素的妻子鄭氏都得了病,醫生認為這是有人故意利用貓妖作怪,據說果然找到了飼養貓妖的主人,至于二人的病是否就此痊愈,也沒有下文。不過,楊堅對此專門下了詔書:凡有意飼養、培訓并利用貓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邊境。楊堅雖反對有人利用妖怪惑眾,但他對它們的存在是不會懷疑的。
楊堅被后世譏為不學無術,其實他自己對此也供認不諱,并且看不起那些咬文嚼字的讀書人,當然如王劭之流應排除在外。如楊堅要對北周宗室宇文氏斬盡殺絕,避免他們再鬧復辟。李德林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就顯得皇帝過于殘忍。楊堅回答說:“象你這樣的一介書生,沒有資格參與這種政治大事。”不聽勸告實施了自己的計劃。再如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只因在上表時辭藻華麗,不符合胸無點墨的楊堅的口味,便被送交法庭治罪。楊堅認為文化無用,便認為不需要建立學校。仁壽元年 (601),楊堅下令全國只保留供王公貴族子弟讀書的國子監,廢除天下郡縣的所有學校。有的大臣再三勸阻,也無法改變楊堅對文化的藐視。
楊堅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舊長安城規模太小,且宮中又常鬧鬼,便下令在舊城西北修筑新都城。同年底完工。因楊堅最早的封爵是大興郡公,新城便被命名為大興城(今西安市),皇宮稱大興宮,主要宮殿稱大興殿。
開皇十三年 (593),楊堅對大興城又失去了興趣,便以楊素為總管,宇文愷為主要設計者,在歧州 (今陜西鳳翔南) 營造仁壽宮。通過開山填谷,建成了樓臺亭閣宛轉相連的豪華宮殿。為討好楊堅,楊素對民夫督促得非常緊,死者數萬人,楊素便隨地把他們埋進了宮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2年的時間,仁壽宮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面完成。楊堅第一次去驗工,便聽說楊素把死掉的大量民工埋在這里,表現出很不滿意,認為有傷自己的仁慈面目。等到獨孤氏勸說: 我們年紀已老,又沒有其他可以娛樂的地方,在太平盛世享受這樣的宮殿也并不算罪過; 楊素能為我們設想,倒是真正的忠臣。楊堅的態度馬上轉變,賞賜楊素銅錢百萬,錦絹3000段。至于那些死了的民工,理所當然地應為他們的帝王“盡忠”。這時的楊堅卻不怕仁壽宮中會有冤魂鬧鬼,只知道那里是可以得到享受的所在,故以后經常住在那里。開皇十八年 (598),楊堅又在仁壽宮和大興城之間修筑行宮12座,在往返途中也有了可以娛樂的地方。
“節儉”是后世共同承認的楊堅的美德,但只局限于楊堅并不過分講究穿衣吃飯,對大興城、仁壽宮及十二行宮的建造似乎與是否節儉無關。此外,楊堅的 “節儉”也令人啼笑皆非。開皇十四年(594),關中地區大旱,糧食歉收,百姓吃糠咽菜仍難以維持。楊堅看到這種狀況很“難過”,認為這是由于自己統治不好的結果。為彌補過失,楊堅帶著自己的車馬服飾,在宮廷衛士的前呼后擁中,率當地百姓到洛陽自謀生路,當然他們要扶老攜幼,并擔著自己的家當。這時,正是楊堅剛修完仁壽宮之后,并且國庫及各地糧倉都堆滿了糧食和財物;楊堅為了自己“節儉”,沒有肯拿出一點東西救濟已瀕臨死亡的勞動者。至于到洛陽如何找飯吃和是否能找到飯吃,那已是他們自己的事,與楊堅沒有關系。
楊堅的猜疑和嚴刑使他失去了大批可以利用的臣僚,崇尚迷信又招來許多專事拍馬屁的小人,大興土木開奢侈之風,“節儉”則苦了老百姓。楊堅的晚年仍是隋朝盛世,但潛在的危機已露出端倪。
五
獨孤信是北周重臣,其長女是周明帝的皇后,楊忠又是追隨獨孤信起家。從地位和權勢上,楊家顯然不如獨孤氏,并且兩家實際上存在著從屬關系。楊堅和獨孤氏的結合,肯定受這種關系的影響。楊堅在婚后發誓不與其他女人生孩子,可能與此有關。楊堅由專權而稱帝,獨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響起了作用,如后來為楊堅出力最大的高潁原來就是獨孤信的家客。由此,楊堅對獨孤氏一直存在著畏懼的心理。楊堅稱帝后,獨孤氏直接參預政事。楊堅上朝,獨孤氏則同車相隨,只是停在宮門外。獨孤氏還要派宦官跟著楊堅上朝,若發現楊堅對問題的處理有失當之處,出來報告獨孤氏,獨孤氏就把自己的意見再轉達進去,楊堅就要馬上改正。楊堅退朝,二人再同車回到寢殿,一同吃飯。由于楊堅處處聽從獨孤氏的安排,二人關系不錯。獨孤氏實際成為皇帝的皇帝,故宮中把二人合稱“二圣”。
獨孤氏嫉妒心很強,一般情況下不許楊堅和其他女人接近。雖然當時后宮也有嬪妃數十,那不過是表示皇家威風的擺設,楊堅根本不能與她們親近。有一天,楊堅在后宮忽然發現尉遲迥的孫女很有姿色,一時心血來潮,便與其親熱一番。但后宮早是皇后的領地,很快就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獨孤氏。獨孤氏當時并沒有因此發作,但當楊堅上朝后,獨孤氏便暗中派人殺掉了那個姑娘。楊堅對此也非常生氣,但又不敢對獨孤氏發火,心里窩著一肚子氣,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騎著馬從荒草中走進山谷,一直走了20多里路。宮中大臣聞訊后,高潁、楊素等人趕緊騎馬追上。二人拉住楊堅的馬頭苦苦勸解。楊堅雖被晚風吹掉了一些火氣,仍是滿腹怨憤,深深嘆了一口氣說:“我貴為皇帝,卻沒有行為自由!”高潁仍勸他以事業為重:“你豈能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自己治理天下的責任。”經過長時間的勸說,楊堅才跟著他們回到宮中,時已半夜。獨孤氏仍在宮中等候,既已除掉情敵,便對楊堅表示了歉意。大家又喝了一會兒酒,高潁等又為夫妻調解,問題才算解決。后來,獨孤氏聽說高潁把自己說成一個普通的女人,很不高興,便多次說高潁的壞話,楊堅仍言聽計從,終于罷免高潁。由于獨孤氏喜歡次子楊廣,楊堅最后也廢除了長子楊勇繼承皇位的資格。獨孤氏死于仁壽二年 (602),其后楊堅才敢和滅陳時就已被選入后宮的宣華夫人陳氏和容華夫人蔡氏親近,但此時他已62歲。楊堅做皇帝20余年沒有走上荒淫之路,在某種意義上應歸功于獨孤氏。
楊堅沒有違背誓言,五個兒子都是獨孤氏所生。楊堅做皇帝后頗以此自豪,他說:“前代君王往往寵幸嬪妃,她們的兒子又常得到皇帝喜歡,因此演出多少廢嫡立庶的鬧劇。我從不與嬪妃親近,五個兒子同出自皇后,也就避免了庶子爭立的煩惱。”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兒子都不爭氣,同母兄弟也會爭奪皇位。
楊勇是楊堅的長子,幼時頗得父母喜愛,故楊堅在做隋王時便被立為世子,后來確立為太子,即楊堅的正式接班人。開皇初年,楊堅為提高兒子的地位,凡有軍國大事,都要楊勇參預處理。其時,楊勇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有一次,楊堅發現楊勇把一副鎧甲裝飾得很華麗,便嚴肅地與他談了一次話,告誡他做皇帝追求奢侈是亡國之道,并賞給他一把自己稱帝前用過的普通刀子,使他知道帝位來之不易。如此語重心長,楊堅對未來的皇帝是寄予厚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勇越來越迷戀女色,東宮嬪紀多被寵幸。楊勇死時不過30來歲,生的女兒不算,兒子就有10個,且出自五六個母親。獨孤氏最討厭除妻子外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甚至勸楊堅對那些在外邊生孩子的大臣治罪,當然對楊勇的行為也不滿意。楊勇的第一個兒子是與尚未選入東宮的云氏在外邊生的,即私生子。楊堅對此也大為不滿,甚至懷疑這個孩子是否真正是楊家的后代,唯恐以后被他亂了皇室血統,指責楊勇不應亂搞。但楊勇不服,依然我行我素。開皇十一年(591),楊勇的正妃元氏突然得病,兩天后便死去。這時,楊勇正和云氏打得火熱,楊堅夫婦便懷疑元氏是被楊勇有意害死的,進行嚴厲責備。楊勇不承認,并聲稱以后要殺死元氏的父親元孝矩。楊堅對這種公然對抗的態度更惱火,認為這是有意針對他來的,便對元氏的安葬大肆鋪張,意在壓一壓太子的威風,并開始有意調查楊勇的劣跡。楊勇既被正式確定為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當然會有一批人為了將來的利益為他出謀劃策,在楊勇周圍逐漸形成一派勢力。既然楊勇在父母面前已經失寵,善于察言觀色的楊廣便開始策劃取而代之,在他周圍以當朝重臣楊素為首形成另一派勢力。開皇十八年(598)冬至日,朝廷百官都到東宮朝見楊勇,楊勇也大張旗鼓地接受朝賀,實際上這無疑是對楊堅的示威。楊堅對此當然不能容忍,他認識到若是純粹為了賀節,應該是隨去隨走,不必長時間停留,為什么朝廷百官都在那里聚齊,等候楊勇設樂接待?為此,楊堅專門下詔,嚴禁以后再有此類事情發生。實際上,楊堅這是有意公開地打擊楊勇的氣焰,迫使依附者離開,削弱太子的勢力。廢除楊勇的意圖此時已正式形成。后來,楊堅以挑選皇宮衛士為名,進一步剪除太子的羽翼,高潁阻攔,就被認為是太子黨,并因此被罷免。其后,楊堅父子互相猜疑。楊堅故意讓人監視楊勇的行動,甚至不惜誘惑大臣誣告,就是要掌握足夠的把柄廢掉楊勇。同時,楊堅的一舉一動也很快都有人報告楊勇。楊堅整天提心吊膽,唯恐楊勇派人暗殺他,從仁壽宮回到大興城,都要派出龐大的警衛部隊嚴加防范,如同進入敵國,甚至夜里不敢脫衣睡覺,上廁所都要小心出事。為防備楊勇,楊堅把東宮警衛的強壯者全部挑走,并與皇宮警衛經常輪換,侍衛以上的官吏全由皇宮衛隊統一指揮,不受東宮調遣。楊勇本來就沒有雄才大略,依附者在皇帝的再三警告下也不敢妄動,楊勇便也束手無策。開皇二十年 (600),準備已充分,輿論已造足,楊堅正式廢楊勇為平民,并殺掉和罷免一大批臣僚,徹底消滅太子黨。
楊廣是楊堅的次子,有心術,善于討好楊堅夫婦。如他知道獨孤氏討厭男人同時與幾個女人親近,楊廣便在表面上只寵正妃,而把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全部弄死。又值楊勇和楊堅夫婦的矛盾逐日加深,便乘機謀得太子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
楊俊是楊堅的三子,11歲立為秦王,12歲拜上柱國、河南道行臺尚書令兼洛州刺史,后轉并州總管。楊俊崇信佛教,自愿出家做和尚; 楊堅雖也提倡佛教,卻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楊俊追求生活奢侈,身為皇帝的兒子,還要發放高利貸榨取百姓。楊堅得知此事,不肯懲罰兒子,卻懲處了與此有關的100多人。楊俊自恃不受制裁,更變本加厲,營造豪華宮殿,用香粉涂飾墻壁,用玉石砌壘臺階,房間的梁柱之間用鏡子、珠寶裝飾,整日在其中歌舞宴飲。楊俊貪好女色,常與其他女人廝混,妻子崔氏卻受冷落。崔氏寂寞難挨,圖謀報復,便在楊俊吃的瓜中放進藥物。楊俊由此得病。楊堅知道后,便把他召回長安,免去官職。開皇二十年 (600),楊俊病死。有人建議為他立一座碑,楊堅也感到這個兒子實在不成器,碑文也沒內容可寫,便說:“若為留名后世,為他寫一卷史書就夠啦;若后代不能保住家業,石碑還不是成為別人的。”楊堅對這個兒子不滿意,死了也沒掉幾滴眼淚。
楊秀是楊堅的四子,初封越王,后做蜀王,坐鎮蜀地。楊秀在追求生活奢侈的同時,又處處效仿父親的衣食住行,夢想有一天自己做皇帝,拉攏親信,發展勢力,并制造謠言、圖讖,為繼承皇位編造理論依據。楊勇被廢后,楊廣恐怕楊秀與自己做對,便鼓動父親把他召回京師,羅織謀叛罪名,在楊堅臨死前貶為平民。
楊諒是楊堅的第五子,初封漢王,后任并州 (治太原,今市西南) 總管。楊勇被廢后,楊諒也想自己做皇帝,便在并州招兵買馬,修治兵器,為爭奪皇位做準備。楊堅死,楊諒都沒有到長安奔喪,而是立即起兵,以討伐楊素為由,進兵長安。楊諒根本不懂打仗,很快便被楊廣的軍隊擊敗,自己也做了俘虜。
楊堅的五個兒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爭奪皇位而相互火并的悲劇。楊堅為吸取北周的教訓,使兒子們在地方上各掌一方,但他們卻辜負了楊堅的厚望,不僅沒有成為穩固楊家天下的頂梁柱,連他們自己也都沒有落得好下場。楊堅在晚年,也認識到了兒子們的不可靠,他譬喻說:“就象猛獸,別的動物難以傷害它;但它自己會被自己身上生出的虱子之類所吃掉。”楊堅從對兒子開始猜疑到一一廢為平民,就是這種認識的結果。但是,楊堅始終沒有悟出兒子們為什么都不成器的原因。后世或責備楊堅對兒子猜疑殘忍,或痛恨楊氏兄弟不爭氣,卻也沒人討論楊堅教子無方的教訓。
仁壽四年(604)正月,楊堅又要到仁壽宮游玩,便把朝廷日常工作全部交給了楊廣。四月,楊堅得病; 七月,病重,召楊廣等入宮侍候。這時,宮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楊廣為處理楊堅的善后工作,寫信征求楊素的意見,但楊素的回信卻被人誤送到了楊堅手中; 楊堅看信后,勃然大怒,顯然信中的內容對楊堅是很大的刺激。二是在獨孤氏死后,楊堅最寵愛的宣華夫人陳氏報告說楊廣在夜里調戲了她,楊堅一怒之下,埋怨已故的獨孤氏慫恿他廢楊勇而讓楊廣做了自己的繼承人,便讓人趕快召楊勇。楊廣聽說此事,便派親信張衡進宮把侍候楊堅的人全部趕出去。同一天,楊堅死,享年64歲。對楊堅的死因,最原始的材料都沒有明確交待,但后世多認為被楊廣殺害,或許都與這兩件事的記載暗示有關。
上一篇:文帝曹丕
下一篇:文帝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