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 (漢名稱棄宗弄贊,593—650),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唐蕃聯姻 公主入藏
貞觀十五年(641),在吐蕃首都邏些 (今拉薩),蕩漾著一派節日的氣氛。數萬吐蕃人民涌上街頭,載歌載舞。宮庭中正在舉行盛大宴會。這一切正是為了吐蕃的領袖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的婚禮而舉行的壯觀活動。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能和文成公主結成美滿的婚姻,幾千年來,在漢藏兩族人民之間傳為佳話。這樣美好的婚姻實在來之不易。
貞觀十年 (636),松贊干布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開始與東面鄰國發生交往。在貞觀十三年 (639),他先向泥波羅 (今尼泊爾) 國王求婚,娶回了該國美麗的尺尊公主。但他更羨慕東方的大唐帝國。那里有遼闊的平原,富饒的土地,眾多的人口,富足的寶庫和天仙般的美女。年輕的松贊干布想如果也能娶來大唐公主,那么就能將中原和尼泊爾所有美滿的物品榮華富貴全部吸取過來。634年(貞觀八年),松贊干布在邏些接見了出使吐蕃的唐朝使臣馮德遐。對唐朝國勢強盛了解得更深刻了,也更羨慕唐朝的富有。于是他正式派使臣隨馮德遐東入長安,向唐求婚。此時在長安向唐求婚的還有已經表示愿服唐朝的突厥和吐谷渾使節。但這次松贊干布并未能如愿以償。唐太宗優先考慮了和突厥及吐谷渾的聯姻,而婉然謝絕了吐蕃的請求。吐蕃使節沒有完成任務,感到難以向松贊干布交差。回到王宮后,他就編造了謊言,竟說唐朝已經同意松贊干布的求婚,只因吐谷渾使節挑撥離間,才使唐朝取消原意。年輕氣盛的松贊干布得知此事,對吐谷渾人大怒,即刻起兵,于貞觀十一年(637)擊敗吐谷渾,盡掠奪財物、牲畜,將吐谷渾人趕到青海湖以北。他又乘勝攻破樓蘭、黨項等部落。第二年,他又派使臣帶著價值無數的琉璃寶入唐做為自己的聘禮。在使臣到長安同時,松贊干布又帶領二十萬軍隊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施加壓力迫使唐朝答應求婚。
唐太宗沒有屈服吐蕃壓力而與之聯姻,反而針鋒相對,他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率五萬大軍援助松州,將吐蕃軍擊退。此時,松贊干布之子貢松貢贊死去,大臣和將領一再要求返回,但由于打了敗仗,松贊干布覺得就此空手回國,面子上過不去,不聽大臣勸諫。后有八個大臣以死相諫,才迫使松贊干布退兵返回邏些。
對唐作戰失敗以后,松贊干布認識到必須要誠心與唐和好,才能達到迎娶唐公主為妻的目的。于是他親自派大臣祿東贊到唐朝謝罪,再次提出通婚的請求。祿東贊這次出使唐朝,帶著數萬兩黃金和數百件珍寶貢獻給唐朝。唐太宗看到了松贊干布的誠意,認識到了吐蕃的一舉一動對唐朝西部邊境安寧的影響,終于同意了吐蕃的要求,決定將宗室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盡管如此,祿東贊要想將文成公主迎回邏些,還頗費了一番周折。據藏史記載,當時與祿東贊一起在長安向唐求婚的還有天竺國的格薩爾王、大食王、達霍爾王的使節。為了驗證一下這些少數民族使者的智慧,唐太宗提出邀請他們進行一些智力測驗,能通過者才能娶走公主。這些測驗包括用絲線穿過方玉中的曲孔; 將一群母馬和它們的幼馬分離,指出哪對馬是母子關系; 在三百美女中挑選文成公主等等。這些智力考試難壞了其它求婚的使節,但都沒有難倒祿東贊。這位出色的外交家祿東贊終于從唐太宗那里請出了文成公主。
貞觀十五年 (641),唐蕃雙方為文成公主舉行了隆重的送親和迎親儀式。唐太宗親命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由長安經鳳翔、秦州 (天水)、河州 (臨夏)、鄯州 (東都),并翻過日月山,進入西藏,沿途官民都為公主舉行了隆重的送行儀式。
進入吐蕃以后,松贊干布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他帶著百官和禁衛軍親自到札陵湖迎接公主。先向李道宗施子婿之禮,然后又穿起唐朝贈送的漢族服裝,親迎公主入藏。在到邏些的沿途,松贊干布預先命人鋪平道路,建筑起漢式房屋和驛站,以使公主一行人休息。他令人筑起一座宏偉壯觀與唐朝建筑相同的雕樓,給美麗的夫人文成公主造成一種雖與家鄉遠隔萬里,但仍有一種家鄉風光的舒適感覺,以使她能夠適應這里的生活。
文成公主的入藏,把大量漢族人民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到吐蕃。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她叫隨行的漢族工匠給吐番人民安置碾磨,提高了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另外還普遍教當地居民種植糧食和蔬菜,逐漸改變了那種當地人民以青稞和肉類為主的生活。
當時吐蕃人民還不能用牛、羊、奶制造成品,文成公主到吐蕃以后,根據漢族人民生產食物的經驗,開始傳授酥油、干酪和酸奶子。當時還有一首流傳的歌,其中有 “乳正變為酪,酪正取酥兮,酸酪變膏兮”。正是反映了制造奶制品的情景。
吐蕃人民大都以肉食為主過著游牧生活,文成公主等漢人入藏后難以適應。為開胃口,就從唐朝帶入大量茶葉,茶葉立刻成為吐蕃自宮庭到民間必不可少的喜愛飲物。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生活的日子里,公主將盛唐先進的技術做了普遍的介紹。松贊干布于是多次向高宗上疏,從唐地請來養蠶、釀酒、水磨、造紙、筆墨制造等工匠,給他們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后人。
文成公主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隨身帶有精致的佛像,她的奶母、隨從也是一批信仰佛教的人。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起規模宏大壯麗的佛殿,將佛家經典安置在那里。從此后,佛教得以在吐蕃流傳開來。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聯姻,鞏固了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吐蕃與唐朝從此形成了甥舅關系,雙方使節往來不絕。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征服高麗返回長安后,松贊干布為表示祝賀,立即派精明的使臣祿東贊贈送一件高七尺、能盛酒三斛的金雞,并附一祝賀表文以示祝賀。第二年,唐朝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被中印度軍隊搶掠,玄策派人求援于吐蕃。松贊干布得知后,立即派一支軍隊擊敗中印度軍隊,將所俘的俘虜獻與唐朝。
因為松贊干布對唐廷的忠順,所以當唐高宗繼位后,就將松贊干布封為 “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將松贊干布所獻的金銀供在昭陵上,并在太宗昭陵墓前,刻上松贊干布的石像,以供后人紀念這位杰出的君王。
雄才大略 一統吐蕃
松贊干布出生之時,整個西藏地區仍處于劇烈變動時期。在整個西藏高原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氏族部落又形成幾個較大的中心: 一個是以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國;一個是位居瀾滄江和怒江中游一帶,以昌都為中心的東女國 (康國);一個是以甘孜一帶為中心的附國; 另外在青海、西藏邊境還有許多黨項和羌人部落及青海湖一帶的吐谷渾政權。
松贊干布所在的吐蕃部落,原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南岸,形成以澤當(今窮結附近)為中心的一個部落集團,到他的祖父達布聶西任這個部落首領的時候,由于引進中原地區一些先進的耕作技術,又進行水利建設,引水灌溉土地,農牧業生產發展很快,已成為西藏南部地區很強大的部落。到他父親論贊弄囊繼位時,吐蕃的國土東到四川西部,南達尼泊爾、不丹交界處,北以雅魯藏布江與另一個強大的部落蘇的交界。松贊干布少年時候,正是其父南征北戰打天下之際,為了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素質。論贊弄囊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和鍛煉,騎射幾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如達不到要求誓不罷休,而這種嚴苛的要求盡管是難以做到的,但松贊干布仍堅持每天完成這類訓練。所以到了10歲時,在宮廷內外,他以武術超群而聞名。據說少年時期,他就敢于騎馬到山野間馳殺野牛野馬以為娛樂,他性情果敢、機智,待人豪爽。不僅如此,父親還注重對這位獨生子的文化教育,把松贊干布變成為通達工藝、歷算及各種學問的少年。
少年松贊干布所處的也是一個動亂年代,他的父王主要是在吐蕃奴隸主韋氏、娘氏、農氏等支持下打敗了勁敵蘇毗、開辟了疆土的。這些奴隸主貴族首領與贊普的關系并不牢固。論贊弄囊極力想統一西藏高原,結束小邦林立,分裂割據的狀態,樹立起贊普的威信。但這種權力的集中勢必侵犯到舊貴族的利益;于是在629年,一場陰謀得逞了,年富力強的論贊弄囊被陰謀者用毒酒毒死。吐蕃內部一些大臣和他們控制的部落舉起叛旗。羊同、蘇毗等地舊貴族也趕走了論贊弄囊委派的官吏,舉兵攻打吐蕃,才剛建立的吐蕃國家岌岌可危。
此時,年僅13歲的松贊干布強忍父亡的悲痛,繼承王位,他面臨的是巨大的考驗。幸好宰相尚囊和他的叔父論科耳堅決擁戴他。繼位后,他首先除去毒死他父親的一小撮人,及時清除了隱患,把宮庭所在地澤當一帶的局面穩定住。第二步,集中對付各地叛亂者,利用各部落集團之間的矛盾及時地爭取了韋氏、娘氏、農氏等貴族的支持,又召集了一支精銳強悍的軍隊,減少對民間財物上的征取,以爭取民心。然后出兵平叛,在二年內迫使叛亂者投降,并將大貴族擁有的武裝、土地和民眾完全置于贊普直接管轄之下。
平定叛亂后,松贊干布提議將首都遷往吉曲河谷下游的邏些,這個地區原是蘇毗政權控制區,論贊弄囊時將其奪回,它正處在西藏高原中心地區,北有念青唐古拉山脈,東連娘波、工布等地,西鄰羊同,南面依托雅隆河谷,地域寬廣遼闊、人口眾多、進退方便,這較之原偏居西南一隅的原先王室所在地雅隆河谷的澤當一帶,對控制西藏高原地區顯然是更為有利的多,為今日的西藏首府拉薩城奠定了基礎。
邏些地區高山峻嶺,地勢險要,更激發了這位年輕君主的雄心大志。他下令在布達拉山修筑王宮,繼而造筑房屋、作坊、兵營、市場,不幾年工夫,這里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松贊干布又進一步強化軍隊,建立了嚴格的軍事制度,培養出一支以戰斗為最高榮譽的英勇無畏的軍隊,這支軍隊軍法森嚴。每逢戰爭,以金箭為令召集戰士,每百里設一驛站,傳遞軍情,戰士身披鎧胄,僅露兩個眼窩。由于掌握了這樣一支英勇的軍隊,松贊干布躊躇滿懷,開始推行其父未竟的事業。在吐蕃北面,以蘇毗面積最大。這個部落以青海玉樹為中心,有居民三、四萬戶。松贊干布父親執政時,雙方戰爭不斷。松贊干布繼位之初,蘇毗又曾進攻吐蕃,是吐蕃北方一個強敵。松贊干布遷都邏些,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征服蘇毗。帶領軍隊出征蘇毗的是吐蕃宰相尚囊。尚囊在征服蘇毗的過程中,采取了剿撫兩手政策,對愿意歸順的蘇毗軍民,均給予寬大政策,讓蘇毗貴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領地和農戶,只要向吐蕃稱臣并繳納貢賦即可,讓蘇毗一般百姓同吐蕃平民一樣安居樂業。這樣幾乎沒經過大的戰役,尚囊就征服了蘇毗諸部落。由于迅速地征服了蘇毗,對周圍一些部落也起到了震懾的作用,蘇毗東鄰的多彌、白蘭、黨項等部落,都相繼臣服吐蕃。自此以后,吐蕃的疆域擴大到青海。軍糧、馬匹、兵員的數量也由此大為增加。
征服了蘇毗以后,松贊干布又轉過身來對付西面的勁敵羊同,羊同國東起碼法木湖,西到今拉達克一帶,以和同以南為中心,有人口數十萬。軍隊就有七八萬,也是當時青藏高原地區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在吐蕃論贊索在位時,羊同一度與吐蕃聯姻,雙方關系較為密切。論贊索死后,羊同軍曾一度攻入吐蕃邊境,但被松贊干布擊退。后來羊同表示臣服,羊同王并娶松贊干布之妹騫瑪噶為王妃。638年以后,吐蕃與羊同國邊界沖突不斷。羊同王對吐蕃公主騫瑪噶也日漸冷落。松贊干布曾勸說羊同王夫婦和好,但終于沒有效果,雙方通過聯姻維持政治友好關系破裂。騫瑪噶也時常懷念家鄉,痛恨羊同王背信棄義,通過密使將羊同國內虛實告訴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得到其妹等人的內應,于644年發兵突襲羊同,羊同王兵敗被殺。所有羊同部眾都歸于吐蕃統治之下,成為吐蕃王國的編民。為防止羊同復國,松贊干布又將一些羊同部落遷往東方,將其地劃分治理。
松贊干布在短時間內,滅了西、北兩側的兩個敵國。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統一事業,形成了統一的吐蕃王國,對后來的中華民族西部邊疆的開發起了重大作用。
建制訂法 創立文化
吐蕃王國的形成,首創者應歸功于松贊干布。因為論贊索時期,吐蕃仍在部落聯盟階段,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贊普雖然是聯盟的最高首領,但兵權仍局限于本部落。聯盟的大事仍要由各部落領袖集體討論決定。聯盟中各部落貴族權力非常大。贊普是各部落貴族的名譽首領,也是擁有土地和人口最多的部落首領。整個吐蕃社會由奴隸主貴族(部落首領)、平民 (一般成員) 和奴隸組成,處在奴隸制開始發展的時期。
松贊干布上臺后,接受先進的唐文化的影響,認識到了建立一個完整的國家政權的重要性。因此,他繼位后立即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在中央政權中,贊普為最高統治者。贊普以下,設大相 (大論) 一員; 副相 (小論) 一員。宰相之下,又有領導內務的內大相 (論莽熱)、副相、小相,主管宮廷內部事物。還有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負責各地軍政與外事。另外還有都護一職,管理和征服國家與部落。以大相為首的九位大臣稱為“九政務大臣”,是贊普之下最高統治者。九大臣以下,還有數以百計的官吏均按等級排列。吐蕃官員的等級界限非常明確,從佩帶在胸前的章飾就充分表現出來; 一等官員佩瑟瑟,二等是金,三等是金包銀,四等銀,五等銅,六等鐵。政府機構的成員大都是各部落貴族成員,也有一些被征服部落的首領擔任。
在地方政權上,松贊干布基本上以部落為基礎,把整個國土劃分為 “四茹” (伍茹、約茹、葉茹、拉茹,后又設孫波茹)。每茹大約相當于縣,其長官為元帥,由政府任命。每茹以下,又有兩支茹,置大將、副將、判官等官員。支茹以下是千戶所,置千戶長,千戶以下還有五百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等。松贊干布所封的千戶,基本上是原先的貴族,但仍要由贊普加以任命,不能再獨立行事。
在軍事方面,他將吐蕃所有軍隊加以統計,附以軍籍,不得隨意脫離。戰時軍隊調動要有贊普金箭為令,由元帥、大將統率。為防將權過大,贊普有時還派有監軍使進行監督。對于一些被征服的部落和地區,將其軍隊分散到其它地區,另外選派外地的軍隊去駐防; 讓外來的將領任節度使,統率軍隊和管轄當地人民,以防這些部落重新形成割據局面。為對付內部叛亂的威脅,保護自己,松贊干布也耗盡腦汁,終于想出一計,他建立了一支精銳的禁軍約五千人,配給最好的兵器裝備,由他親自任統帥,駐扎在贊普王宮附近。這樣,對于不服從自己統治的小貴族就堅決消滅。
松贊干布時期,在政治上與宗教相結合的一些習俗仍保持下來,如盟會制仍盛行,贊普與親信大臣稱為 “共命”,贊普死,他們也都自殺殉葬。另外贊普與大臣三年一大盟、一年一小盟。盟會時,甚至將擄掠來的奴隸與牲畜共做為祭神品,然后共同立誓,如誰背叛,則要象盟牲品一樣處死,用這種辦法來做為防止吐蕃內部首領背叛的一種手段。
治理國家,法律是不可少的。松贊干布即位后,廢除了過去吐蕃習慣的殘酷刑罰,任命大臣吞米桑布札等依據佛教十善精神,制訂了一整套寫在文字上的法律。這一套成文的法律有二十條,前幾條主要要點是“懲惡”。即對殺人、盜竊、淫亂、謊言者處以嚴刑;后半部分是 “揚善”,主要是要勞動人民對奴隸主貴族統治 “不生怨恨”、“忍耐痛苦,“不與斗爭”,貴族對勞動人民也要給予“恩惠”,企圖用佛教的精神來穩定統治秩序,求得緩和矛盾,但這個法律的頒布,是吐蕃歷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據說法律頒布之日,松贊干布召集了盛大的慶祝集會,會場四周插滿彩旗,松贊干布高座在五彩帳幕下,幾百名各級官吏環繞四周、設置了數百桌宴席歡宴臣民,廣場四周是普通的百姓,臺下還有龐大的樂隊。慶祝大典開始,樂隊齊奏,然后是打扮的嬌麗可愛的美女邊歌邊舞,向贊普獻花。隨后舉行了盛大的賽馬比賽,百官舉杯共慶吐蕃王國第一部法律的誕生。
國家要完備,必須要有可行的經濟制度,以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在吐蕃王國,松贊干布依照唐的均田制為藍本,也把一些土地分配給平民,然后登記戶冊、確定每戶的戶口和大牲畜所應付擔的賦稅額數。
除了正常的賦稅制度外,松贊干布還實行一套完整的 “大料集”制度。由宰相兼任“總料集”官,它的主要內容是派官吏赴各地征集兵士、馬匹、糧草,檢閱軍隊及時進行訓練,以備出征時兵源糧草充足和兵強馬壯。
松贊干布在文化方面一個突出的貢獻是創立了文字。吐蕃在松贊干布以前,并無文字。當時的吐藩人以結繩或刻木記事,仍停留在原始社會,并且對處理事情非常不方便。松贊干布執政后,立即派了谷米、桑布札等十三個年輕人去印度學習文字,幾年以后,桑布札等學成回來,在原印度文字的基礎上,創立出一套適應藏族人民的文字。松贊干布親自聽桑布札等人講授文字,并發布詔令,讓各地寺院傳播這套文字,將佛經譯成藏文在民間頒布。
松贊干布時期,佛教自印度流傳到西藏地區、特別是松贊干布自尼泊爾迎娶墀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入蕃,對佛教傳播起了推動作用。兩位公主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們的隨從也不乏信仰佛教之人,入吐蕃后,她們隨身帶了佛象、佛經、法物等到吐蕃。特別是當吞米、桑布札從印度回來創立文字以后,佛經則大量被翻譯成藏文,在吐蕃流傳下來,在二位王妃的感染下,松贊干布對佛教也變的有興趣起來。他為文成、墀尊公主分別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寺及另外十三座寺院。但在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在西藏僅是剛剛開始流傳,占有統治地位的仍是本教。松贊干布對兩教都很提倡,均把它們看成清除災難、占卜禍福、鎮妖降魔的法術和力量。
650年,松贊干布去世,死后遺有數子,其子貢松貢贊任監國時已死,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任,松贊干布做為吐蕃王朝的開拓者和發展唐蕃友誼的藏族領袖而受到后人的敬仰。
上一篇:思宗朱由檢
下一篇:殤帝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