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漢名“娑悉籠臘贊”,金城公主所生。唐天寶十四年(755)繼其父位,成為吐蕃王朝第五代贊普。他在位四十二年,是繼松贊干布以后吐蕃歷代贊普中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人。
相傳金城公主初懷赤松德贊時,赤德祖丹的另一王后那昂女細頓因自己多年不孕,心生嫉妒,也自稱懷孕。待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贊時,細頓竟派得力心腹將其偷到自己身邊,待金城公主發現追查時,細頓充說王子是自己所生。雙方為此事爭執不休,一直鬧到赤德祖丹那里。贊普心里有數,但也難以判歸屬,只好叫宮人好生撫養,待王子懂事后自認母親。轉眼間兩年過去了,王子不僅會走路、講話,而且聰明可愛。赤德祖丹于是招集百官,設宴慶賀,在宴會上,贊普分別將金城公主及細頓兩方親屬各置一桌,然后將一杯米酒交給幼小的王子,告訴他,誰是你的母親和舅舅,你就把這杯米酒送給誰吧!這時那昂及直家族的成員用各種美麗的玩具、衣服、花朵來引誘他,但赤松德贊還是走到了金城公主桌前,把酒杯遞給了隨侍公主左右的漢官,說道,我是漢人的外甥,這是我的媽媽和舅舅。聽到這話,金城公主熱淚盈眶,高興地跳了起來,把他緊抱在懷里。在赤松德贊的血液里,有一半是漢人的。金城公主自幼就教育他要維護和舅舅家的友誼。遺憾的是王子還很小的時候,金城公主就離開了人間。王子是由其它宮女撫養成人的。
極盛時期的吐蕃王朝首領
赤松德贊繼位之后。正值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唐為平叛,急需穩定西部。肅宗乾元元年(757)派郭子儀與蕃使和盟,訂立互不侵犯之約,并劃定邊界,然后將用于防備吐蕃的軍隊撤回。
唐軍一撤,為吐蕃勢力向東發展敞開了大門,吐蕃統治者并無恪守條約之習慣,認為那只不過是唐蕃雙方勢力均衡時期所訂立的一張紙罷了。此時,赤松德贊抓住這個機會,立即于次年(758)全力東進,很快攻占鳳翔以西數十個州縣以及西域四鎮。即現在的青海、甘肅兩省及新疆南部完全為吐蕃王朝所控制。唐軍當時正與安史叛軍激戰,自顧不暇,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大片國土淪入赤松德贊的手。
赤松德贊及吐蕃統治者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攻下唐大片城池,更加驕橫不可一世,也誘發了他們乘勝前進的信心。公元762年,唐肅宗病死,代宗繼位,唐統治階層尚不穩定。赤松德贊立即委派馬重英為大將,指揮其附庸吐谷渾、黨項、氐、羌聯軍二十多萬向唐首都長安進擊,代宗廣德元年(763)唐朝西部邊防的將領高暉投降吐蕃,并引蕃軍攻入長安,唐代宗倉惶出逃奔往河南陜州(今陜縣),唐朝其它貴族或南投荊襄,或四散于長安附近山地躲匿。馬重英占據長安后,一面向贊普報捷,一面自立李承寵為傀儡皇帝。此時吐蕃自赤松德贊到一般貴族,無不興高彩烈。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吐蕃軍隊紀律混亂,對百姓搶掠成性,遭到長安周圍百姓激烈反抗,退到商州 (今陜西商縣) 的唐大將郭子儀又將散兵收集起來,在長安人民支持下,率兵攻下長安。吐蕃僅占據長安十五天,就倉促退走。唐軍雖收復了長安,但在南線維州方向,又吃了大虧。在唐玄宗時期,雖然河隴一帶全部為吐蕃占領,但維州仍留在唐軍手中,并有效地牽制了吐蕃的一部份軍隊,使他們不能全力向陜西進犯。吐蕃貴族看無力奪下維州,就在唐玄宗二十八年派一女間諜嫁給維州城守門的官員,以便見機行事。但二十年過去了仍無機會; 該女間諜所生兩個兒子已經長大。就在這一年(763)。他們母子三人與吐蕃軍隊取得聯系,乘唐軍不備,利用深夜打開城門,領一支吐蕃兵攻入維州,奪取該城。這樣,吐蕃又可以從南線向長安施加壓力,雙方混戰不已。到60年代以后,唐已平定安史之亂,已有力量對付吐蕃威脅,因此吐蕃幾次挑起沖突都沒有什么進展。唐德宗繼位以后,理解到用很大力氣去對付吐蕃,也不利于對國內藩鎮割據問題的解決,于是對吐蕃也采取了和平性質的懷柔政策。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德宗下令停止與吐蕃軍事沖突,把戰爭中俘虜的500吐蕃將士釋放回國,將被淪為奴隸的吐蕃俘虜發給衣服,也讓他們回國,并派韋倫隨之去吐蕃議和,向赤松德贊伸出友好的橄欖枝。赤松德贊對唐朝友好的姿態將信將疑。直到韋倫到達之后,才信以為真,他見到韋倫后,心中非常高興。他對韋倫說:“我有三恨,一是不知道唐皇帝 (代宗) 死,未能及時吊祭,二是對皇帝的山陵未及供獻薄禮,三是不知新皇舅繼位,我仍派兵準備攻取靈州 (今甘肅東北) 和灌州 (今四川西部) 實為不當。” 他隨即就下令撤兵,也接受唐使的議和。
由于韋倫出使的成功,第二年唐朝又派大臣崔漢衡和常魯到吐蕃主持會盟。早在708年,雙方就曾約好“唐使至吐蕃,贊普等與會盟,蕃使至唐,皇帝親與會盟。”但為了顧全自己的體面,保持雙方平等的地位,赤松德贊要求唐政府將敕書上吐蕃向唐貢獻,改為 “進”,唐賜給吐蕃禮物改為 “寄”,唐政府也完全同意。赤松德贊最終決定再次與唐會盟。雙方在清水縣城訂立盟約。盟約主要是規劃了唐蕃雙方的疆界,約定大致以涇州(今甘肅涇州)、隴州 (今陜西隴縣)、鳳州 (今陜西鳳翔)、谷城 (今甘肅成縣) 至大渡河以東為唐的勢力范圍,以西為吐蕃控制范圍。
盟約定立后,吐蕃國勢達到極盛時期,它此時所占有的領土,在國內包括今青海、西藏全部、新疆、甘肅大部、四川、云南一部; 國外的有尼泊爾和印度、緬甸各一部。赤松德贊成為占有廣大領土的吐蕃國王,更加驕橫不可一世,其聲勢比其先輩創業者松贊干布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水盟約定立以后,唐蕃雙方相對平靜。但到公元787年時,雙方發生了平涼劫盟事件。此時由于吐蕃將領尚贊結等協助唐大將渾瑊擊敗盤踞在陜西武功的藩鎮割據首領朱泚,但吐蕃要求獲得的西域、北庭諸地未能實現。雙方矛盾又爆發。尚贊結數次向長安進攻,都被李晟、渾瑊等擊改。吐蕃對李晟、馬燧、渾瑊等懷恨在心。赤松德贊答應尚贊結的要求,利用結盟之機除去渾瑊,并離間馬燧、李晟等人。他們假意邀請渾瑊到平涼城公盟。但在會盟之時,卻伏兵四起,將唐隨行的士卒四百多人殺死。兵部尚書崔漢衡、鄭叔矩等千余人被殺。僅渾瑊機智過人,單身逃走。平涼劫盟事件打破了德宗懷柔政策,使赤松德贊計劃也破產。不久,雙方戰爭又起,吐蕃趁機出兵占領了北庭和西域。
赤松德贊時,雖與唐幾度戰爭,但與唐的貿易往來始終不斷。玄宗以后,吐蕃控制了黨項和吐谷渾地區。唐朝軍馬來源減少。為保證馬的來源,唐在赤嶺開市,與吐蕃換馬。赤松德贊也非常喜愛唐代的絲織品和茶葉,不斷用馬牛來換取。赤松德贊時,由于吐蕃曾一度占領隴右、關內及劍南地區,吐蕃的一些習俗也得以在漢族人民中交流。當時唐宮庭經常舉行的馬球戲,宮女們所戴的耳墜,貴族出外郊游所用的拂戶(大帳篷)都是從吐蕃傳入的。據說唐政府曾將赤德祖丹進貢的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件放在唐宮室外展覽,對唐朝的手工產品的革新,也起了一定作用。
進行宗教改革,建立喇嘛制度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在國內進行的一場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佛教,打擊本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喇嘛制度。
印度的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地區后,就在吐蕃上層一部分官吏和部分貴族中流傳開來。松贊干布就是首先倡導佛教的統治者。他曾經下令國內臣民一律信仰佛教。但由于吐蕃封建政府尚未確立,一部分維護奴隸制的貴族和官員仍信仰舊的本教,抵制和反對佛教。這樣信仰佛教和反對佛教的斗爭,實際上成為當時吐蕃統治階級內部一場尖銳的斗爭。赤松德贊繼位時只有8歲,輔政的大臣馬翔仲巴吉、達饒魯公等均為舊貴族。他們認為如果佛教傳播,將有損于他們既得利益,因此下令不許信佛教,并大肆毀壞佛教寺廟,把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佛像埋在地下,更令佛教徒們難以忍受的是將佛教名寺——大昭寺變為屠宰牛羊的地方。直到赤松德贊執政以后,認識到了佛教有維護君主統治和欺騙麻痹人民,壓制人民不滿和反抗情緒的重要作用,于是決定重新振興佛教。首先他要排除身邊反對信仰佛教的大臣。他先設計殺死了馬翔仲巴吉,又將達饒魯公流放到羌塘,甚至連率領吐蕃軍隊攻占長安城、建有大功的大將論悉諾 (馬重英) 也因反對興建佛寺而被處死。接著赤松德贊又下令讓佛教僧人阿難陀與本教徒辯論兩教優劣。結果本教徒在佛教知識淵博,能言善辯的阿難陀面前紛紛敗下陣來。這更增強了赤松德贊根除本教的決心。他下令將有關本教的經典書籍一律焚毀或投入水中,所有臣民必須改信佛教,又從印度迎回覺阿佛像,供養在大昭寺正殿內。
在本教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同時,佛教開始成為吐蕃國教。為了鞏固佛教地位,赤松德贊親自派人到印度迎接佛教知名人物堪布錫瓦措大師和白瑪教長,來吐蕃譯經傳教,宣傳佛法。
二人到吐蕃后,與熱烈信仰佛教的赤松德贊相處如知己,在赤松德贊支持下,實行了宗教改革。
白瑪教長主要精力放在訂立一套藏傳佛教經典上。原先流傳在吐蕃的佛教內容比較雜亂,推行起來困難。白瑪到吐蕃后,即以佛教經典為基本內容,又將適合民族口味的某些形式甚至本教的一些內容進行改造后滲入新的佛教中去,以引導人民信仰佛教,這種改造后的佛教既滿足了人民虛幻的空想要求,又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此藏傳佛教在吐蕃迅速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赤松德贊又委托堪布錫瓦措建立僧侶制度。他選擇了七個貴族子弟出家,由堪布錫瓦措加以培訓,稱為 “七預試士” 即首批僧侶。另外,赤松德贊還選三百人去印度學習梵文梵語,培養造就翻譯佛教經典的人才。另外還請來一些譯師,由堪布錫瓦措主持用藏族文字翻譯各種經典。所譯經典名目、卷數等編成目錄,為各寺院喇嘛學習之用。
赤松德贊為了讓佛教喇嘛學經傳法有一定處所,還在邏些附近的山南修建了吐蕃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喇嘛寺桑耶寺。為表示對修建喇嘛寺的重視,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他親自為寺院舉行奠基典禮。寺院修建歷時12年,到775年才建成。寺內建大殿三座。分別以藏、漢、印三種形式和風格落成。殿中供著各種佛像,壁上繪有佛教故事,殿里紅銅做頂,黃銅鋪地,玉石為梁。寺院四角,又建有紅、白、黑、藍四種顏色的梵塔,雄偉華麗遠近聞名。這個寺院成為教育僧侶喇嘛的機構,也是吐蕃歷史上第一所宗教學校。藏、漢、印三地僧侶在這里學習和辯論。三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對宗教熱愛的赤松德贊也經常來這里。
在寺院及佛像完成之時,赤松德贊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他穿著華麗的贊普官服,渾身佩帶珠寶玉器,在寺院前面大擺宴席歡宴當地臣民和僧侶。宴會上他請堪布錫瓦措和白瑪坐在首位,并獻給他們黃金供禮,以表彰他們對佛教發展的貢獻。
據傳在吐蕃歷代贊普中,赤松德贊學習造詣最深。他曾對佛教的 《般若經》親自加注解詮釋。在唐代禪宗分裂為南北派之后。赤松德贊又邀請頓門派與漸門派兩派僧侶入吐蕃講學。并親自主持了以漢僧摩訶衍那 (印度語,印大乘和尚) 為首的禪宗頓門派與印僧噶瑪拉錫拉為首的禪宗漸門派之間的辯論。辯論地點設在桑耶寺。辯論之前,赤松德贊先招集二位高僧對他們說,我國深信佛教,四處求高僧,翻譯法典,主持正法。因佛教意旨,并無二致,為使一教在吐蕃不坐二主,現請你們展開辯論,誰能取勝,即可在此傳教,而負一方則要離開吐蕃。辯論開始,赤松德贊端坐在臺正中,漢僧師徒居右,印僧師徒居左。大多數吐蕃僧人都在漢僧一邊,擁護印僧的寥寥無幾,但漢僧頓門派宣揚的不必修法,但憑靜坐睡臥,方寸不亂,便可體驗佛性。主張沒有什么善惡,對佛教本意有著言論解放的思想,對統治階級加強道德觀念和法律制度不利,因此為赤松德贊所不喜。最后赤松德贊竟評定噶瑪拉錫拉獲勝,并宣布吐蕃人民以后不再修頓門法,把摩訶衍那的書也埋藏起來,摩訶衍那本人也被迫返回唐朝。這樣,在赤松德贊支持下,印度佛教僧派終于統治了吐蕃。
上一篇:赤德祖丹
下一篇:赤熱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