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孫權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都知道吳國的創業之主孫權,本文專門介紹這位叱咤風云的杰出人物。
英雄少年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漢末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 兄孫策,曹操表為討逆將軍、吳侯。
孫權為孫堅次子,出生之時,方面大口,雙目炯炯有神,孫堅十分驚奇,以為他有貴相,對他特別鐘愛。后來,相面專家劉琬見了,對人說:“我看孫氏兄弟幾人雖然個個才華出眾,但都壽祿不長。只有孫權相貌奇偉,有大貴之相,而且壽命最長?!?/p>
孫權少年時期就隨父兄轉戰南北,見多識廣。他又十分喜歡讀書,不僅閱讀了 《詩經》、《尚書》、《禮記》、《左傳》等儒家經典,而且瀏覽了許多歷史和軍事方面的書籍。十歲那年,孫堅因幫袁術爭奪荊州而中箭身亡。從此之后,孫權就隨長兄孫策寄寓軍旅,開始了他的軍營生活。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系統的文化修養,使孫權很快地成長起來。
孫權雖然年輕,卻性格開朗,胸懷寬廣,度量恢宏,好俠養士,仁義而有決斷,因此名聲很快地趕上了他的父兄。孫策出兵江東時,孫權經常幫他出謀劃策,孫策十分驚奇,以為自己的智謀也趕不上這位弟弟。因此,每次宴請賓客,孫策總是對孫權說: “在座的各位謀臣猛將,將來都會成為你的部下僚佐?!?/p>
孫策見孫權確有才能,便委任他為陽羨 (今江蘇宜興一帶)縣長。這時,孫權才15歲。
當時,選官制度實行的是察舉制,郡中推舉孫權為孝廉,這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主要科目之一。州中又推舉孫權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也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在州郡官員的推薦下,孫權不久就代行奉義校尉的職權。擔任了僅次于將軍的軍職。
繼承父兄之志
東漢建安五年 (200),孫策遇害,臨死之前,將重臣張昭等以及孫權召到床前,先對張昭等人說: “現在天下大亂,如果據有吳、越之眾,保有三江之固,足以坐觀成敗,進而兼取天下。請諸君好生照顧吾弟!如果仲謀不長進,公等可自取權位。”孫策的意思,是想用這些話來安張昭等人的心,穩定他們輔佐之意。策又將官印授予孫權,對孫權說:“若論率江東之眾,沖鋒陷陣,與天下英雄爭高下,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使眾人齊心協力保有江東,我不如你。你可善自為之!” 當夜,孫策身亡,年僅26歲。
就這樣,孫權繼承孫策的職位,成了江東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孫權才18歲。孫權以弱冠之年,驟臨大喪,哀痛不已。他撫摸著兄長的尸體,痛哭不止。長史張昭對他說:“現在難道是哭的時候嗎?當今豺狼滿道,奸邪竟逐,如果僅僅哀痛親人,豈不是開門揖盜,將江山事業拱手送人?”孫權這才勉強收淚。張昭等人勸慰了一番,幫著孫權換了衣服,扶他上馬,立刻到各軍營巡視將士,撫慰人心。
孫權繼承其父兄的事業之時,雖已擁有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和廬江六郡,但這些地方新占不久,人心并未歸服,統治并不鞏固。將士新喪主帥,見繼位者年輕,放心不下。許多江東英豪和北方寄寓之士,也多徘徊觀望,有人甚至想改換門庭,另投新主。在此關鍵時刻,江東名士周瑜從駐地巴丘率軍前來,穩住了軍心,與張昭等說服眾人齊心輔佐幼主,到處宣傳孫權有帝王之相,可以共成大業。于是,江東人心漸安。
已占據北方大部地區的曹操,早就有統一天下之志,見江東孫策新喪,人心不穩,便欲乘機伐吳。當時在朝中任侍御史的孫策舊臣張纮進言勸阻道:“乘人之喪進兵,不合古義,有不仁不義之嫌。如果征伐不利,會將好友變為仇敵。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厚意待之,孫氏必然感恩戴德?!辈懿俾爮钠溲?,上表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于是,孫權便名正言順地行使職權。他待老臣張昭以師傅之禮,以周瑜、程普、呂范等舊將為將,統率軍士。同時,招納名士、聘請俊杰,一批從北方流寓至江南的人士如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成為孫權的座上客,逐漸得到重用。然后,孫權分兵遣將,開始征伐不服從自己的人,鞏固在江東的統治。
這時,孫策生前委任的廬江太守李術不肯接受孫權的領導和指揮,并多有招降納叛之事。孫權寫信給李術,要他交出叛將。李術回答說: “有德之人,人們自然歸順他; 無德之人,人們肯定背叛他。我不能再把這些人交還與你?!睂O權大怒,決定出兵征伐李術。
孫權估計李術受攻,必然要向曹操討救,就先以李術曾殺掉曹操委派的揚州刺史嚴象一事作為出兵理由,寫信給曹操,說:“嚴刺史從前為您所用,又是州中的長官。但李術為人兇惡,藐視朝廷之法,殘害州官,殘無人道,應該速速將其誅滅,以懲罰丑惡之人?,F在我要討伐他,上為朝廷掃除不法之徒,下為州郡報仇雪恨。這是天下通義,更是我夙夜所思之事。只恐怕李術受攻、害怕誅殺,必然捏造情況,向您求救。您在朝廷中擔任要職,舉足輕重,海內之人都望著您。希望您命令下面執事官員,不要聽信李術的一面之辭?!边@一來,孫權既為自己造了出兵的輿論,又堵住了李術的求救之路。
接著,孫權便出兵把李術包圍在皖城。李術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便不肯出兵救援。皖城城中彈盡糧絕,終被攻破。孫權殺了李術,又將李術的部曲軍士三萬余人徙往別處,除掉了這一心腹之患。
在孫氏家族內部,也有人企圖作亂。孫權的叔伯哥哥孫輔擔心孫權不能保住江東,便借孫權出行之機,派人拿著書信去邀曹操前來,不想所派之人沒去見曹操,反倒將書信徑直交給了孫權。孫權得到此事,火速返回。回來之后當作不知道,招呼張昭一同去見孫輔。孫權半開玩笑地說: “兄長快樂夠了,不想活了? 為什么呼喚他人來江東?”孫輔心中大驚,可嘴里卻矢口否認。孫權便把孫輔寫給曹操的信拿給張昭看。張昭看后十分憤怒,隨即扔給孫輔。孫輔滿面羞愧,不發一言,于是孫權將孫輔的左右心腹之人殺個一干二凈,將他的部曲軍士分給各將,將孫輔遷徙東部,看管起來,又清除了一個隱患。
鎮壓了內外叛亂之后,孫權在江東的統治便逐漸安定下來。
鎮撫山越 剿滅黃祖
有了立足之地后,進一步開疆拓土、擴大基業便提上了日程。魯肅給孫權分析天下形勢道:“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也難以一時掃除。為將軍您打算,只有據有江東,成鼎立之勢,以觀天下之變。再乘北方多變之秋,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流徑之地全部占有,然后就可以稱帝王之號以圖天下。這乃是漢高祖的功業啊!”孫權聽了十分高興,決定采納魯肅的意見,首先剿滅黃祖。
東漢建安八年 (203),孫權出兵江夏,西征黃祖。黃祖敗退到夏口,閉城堅守,孫權一時無法攻克。這時,鄱陽、樂安等地的山越紛紛起兵反抗孫權的統治。孫權見后方不穩,只得退兵東歸。孫權統治區內的山越人,大多分布在丹陽、豫章、廬陵一帶的深山險地。他們是秦漢時代百越的后裔,為了逃避漢族官府的統治和剝削,隱遁山林,以血緣關系群居。漢末群雄割據,他們擁“宗帥” 自立,組成“宗部”、“宗伍”,大者數萬家,小者幾千戶,拒絕向官府納稅服役。山越人強悍好武,勇于陣戰,極難戰勝。孫權繼初之初,即分派各將對他們進行鎮撫,但收效不大,他們仍然時常鬧事。孫權受到山越的牽制,難以對外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征黃祖東歸之后,孫權決心先解決山越問題,便派征虜中郎將呂范率兵平鄱陽(今江西波陽),蕩寇中郎將程普率兵討樂安(今江西德興)。又派驍勇之將到山越群居難以治理之縣鎮守,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領?;?(今江西永修),別部司馬韓當為樂安長,周泰為宜春(今江西廬陵)長,呂蒙為廣德 (今安徽廣德) 長。這些將領不時出兵,將各地山越的宗帥擒拿斬首,強迫山越人出山定居,將強壯者補為軍卒,替政府打仗賣命,老弱婦幼列為編戶農民,從事生產,向國家交納谷帛。經過幾次大的剿撫行動之后,山越的反抗暫時減弱,孫權的內部進一步穩定了。
建安九年 (204),正當孫權在豫章的椒丘指揮諸將平定山越之際,孫權的弟弟丹陽太守孫翊被丹陽大都督媯賢、郡丞戴員所殺。媯、戴二人都不是孫氏的老部下,早就心懷二意。他們慫恿心腹之人邊洪,利用孫翊宴請本郡各縣縣長后出來送客的機會,從背后將孫翊砍死??ぶ幸粫r大亂,邊洪潛逃山中。翊妻徐氏出面懸賞緝拿邊洪,不一日,將邊洪捉拿歸案。媯賢、戴員將罪過全部推給邊洪,將洪誅殺滅口??ぶ兄T將吏都知道是賢、員二人所為,但力量單薄,不敢有所動作。駐守京口的孫河領兵前去討伐,亦被賢、員所殺。二人又派人去與曹操的揚州刺史劉馥聯絡,準備歸降曹操。媯賢入居孫翊府中,將孫翊的嬪妾、財物全部據為己有,并企圖霸占徐氏。徐氏騙他如能寬限幾天,待給亡夫祭奠完畢,除去喪服,便可答應。媯賢同意。徐氏便秘密派親信之人對孫翊的親近舊將孫高、傅嬰等人說:“媯賢已將孫太守婢妾全部掠來凌辱,又來逼迫夫人。夫人之所以假裝答應,是安其心意以免災禍。夫人打算用計誅殺二賊,請你們幫助?!睂O高、傅嬰流著眼淚對來人說:“我們平日受孫太守恩德,無以相報?,F在之所以不以死來報答,是因為我們考慮到大仇未報,雖死無益。我們還未商量好計策,故未告知夫人。夫人所說殺敵報仇,正是我們朝思暮想之事?!?于是,二人便秘密召集來孫翊親近的心腹二十余人。將徐氏報仇之意申告,一同對天盟誓,定好計謀。到了祭奠那一天,徐氏哭泣盡哀已畢,便換下喪服,重又沐浴熏香,梳妝打扮,吩咐左右更選別室,設置床鋪帷帳之物,一應俱全。徐氏歡顏悅色,毫無悲戚之容。左右人不明究竟,驚詫不已。媯賢偷偷觀察徐氏,見她如此,以為真的回心轉意,便不再疑心。徐氏便命侍妾將孫高、傅嬰二人喚入,將二人藏在屋內。又使人報告媯賢,說已經除兇為吉,請媯賢入室。媯賢興高采烈而入,徐氏迎出門來,倒地便拜。媯賢見狀,不由自主,便屈身回拜。賢剛一彎腰,說時遲,那時快,徐氏便大呼: “二君快出!”高、嬰二人飛身而出,揮刀將媯賢砍翻。其余人趁機將戴員殺死在門外。徐氏便重又換上喪服,以賢、員二人首級祭奠孫翊靈位。
孫權聽說丹陽大亂,孫詡被殺,連忙從椒丘率軍趕回丹陽,將賢、員二人余黨通通誅殺,并擢升孫高、傅嬰二人為牙門將,其余有功人員分別給予賞賜。
建安十三年 (208),孫權又率軍攻打黃祖。這一次,黃祖的舊將甘寧立了大功。甘寧,字興霸,勇冠三軍,射藝尤精。當初,他率家僮佃客八百人投奔劉表。劉表乃一懦弱之人,不習軍事,對甘寧亦不重視。甘寧觀察劉表難成大事,便欲東投孫氏兄弟。黃祖時在夏口,將甘寧攔住,留他在軍中呆了三年。黃祖不善用人,只將甘寧以平常之人看待。孫權初攻黃祖,黃祖敗退。權將凌操將兵緊追不舍。多虧甘寧將凌操射死,黃祖這才逃脫。回來之后,黃祖竟無一言相謝,待甘寧如初。黃祖手下都督蘇飛數次推薦甘寧,黃祖不用。甘寧氣極,遂投奔孫權而去。周瑜、魯肅共同推薦,孫權便對甘寧禮遇有加,有如舊臣。甘寧感恩戴德,便向孫權獻計道: “現在漢朝氣勢已盡,曹操早晚要行篡漢之事。荊州之地,位置重要,山川形勢為東吳之首。我看荊州刺史劉表,既無深謀遠慮,又無良臣猛將,其子又低劣無能,所以基業不能傳世。大王應當極早圖取,不可讓曹操占先。但圖取荊州之計,在于先取黃祖。黃祖已昏老多病,財谷并乏,左右之人貪贓枉法,吏士心懷不滿,舟船武器,荒廢不修。大王如率軍前往,必然攻破。破了黃祖,便可繼續向西,進軍巴蜀了?!碑敃r張昭在旁,不以為然地說: “現在江東還不穩定,如大軍出征,恐怕要發生禍亂?!备蕦幏瘩g說: “國家把重任托付給你,就象當年漢高祖劉邦委蕭何以重任一樣,你鎮守后方卻擔心變亂,怎么又能效法古人呢?”
孫權為了獎勵甘寧的計策和顧全張昭的面子,便親自倒了一杯酒,向甘寧敬酒說:“興霸,今年出征,就像這杯酒一樣,全部托付給你了。你只要勉勵自己,籌建方略,打敗黃祖,便是你的功勞,何必又去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當年春天,孫權親率水陸大軍,第三次西征黃祖。黃祖見孫權來勢兇猛,連忙準備迎敵。他命將士把兩艘大船橫在江面上,又以棕櫚大石系上巨繩沉入江底,船上駐扎軍士千余人,以弓弩等阻擋孫權水軍前進。
江東水軍到了那里,只見黃祖的水軍已開始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人不得前。孫權部下偏將軍董襲和別部司馬凌統各領敢死之士百余人,每人身披兩重鎧甲,乘坐戰艦,一直沖到黃祖戰船跟前。董襲手執大刀,一連砍斷兩根巨索,戰船眼看就要被江水沖走,江東水軍乘勢一齊沖上前去。黃祖見勢不妙,忙派都督陳就率水軍迎戰。孫權大將呂蒙率先鋒部隊,沖上前將陳就殺死。黃祖軍兵潰敗,黃祖逃竄,江東軍隊上前將其追殺,并乘勝占領了夏口。
孫權消滅黃祖后,正想乘勝進取荊州,不料曹操早已搶先一步,進兵荊州,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聯劉抗曹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荊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琦、劉琮不知所從。魯肅聽說之后,對孫權說: “荊州與我相鄰,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如果占據此地,便可為帝王之業,現在劉表新亡,二子不合,軍中諸將,各懷異心。劉備乃天下英雄,素與曹操不協,當初暫時依附劉表,劉表嫉妬其能而不敢加以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二子齊心協力,對他們應該加以安撫,與他們結為盟好; 如果他們不能和好,應該以別的辦法加以圖取。請您派我到荊州吊喪,向劉表二子表示慰問,勸說劉備安撫劉表部眾,同心同德,共抗曹操。劉備必然欣然同意。如果事成,天下事便不難了。如不速往,恐為曹操占先。”孫權同意,馬上派魯肅前往荊州。
魯肅剛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便星夜馳往荊州。等到了南郡,聽說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南下。魯肅在當陽長坂坡截住劉備,與他共論天下大事,并傳達了孫權的慰問之意。魯肅問劉備:“劉將軍現在打算往哪兒去?”備回答:“我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情,準備投奔他。”肅說: “討虜將軍孫權,聰明仁慧,敬賢禮士,江東英雄,從之如云,現在已據有六郡之地,兵精糧廣,足以成大事。為您打算,不如遣心腹之人與孫將軍結交,共謀大事。如果投奔吳巨,吳巨不過凡夫俗子,又在偏遠之地,將來一定為人吞并,怎可值得相托?”劉備聽后甚為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 “我是令兄諸葛瑾的好友。”當時,諸葛瑾為孫權的長史,很受信任。諸葛亮對形勢的看法,本來與魯肅相同,也有聯吳抗曹之意,聽魯肅說完之后,遂與魯肅結為好友。劉備接受魯肅的建議,不再南下,改而進駐鄂縣的樊口,等待時機。
曹操接受了劉琮等人的投降后,自江陵順流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了,請您派我向孫權求救?!眲渫?,亮便與魯肅一同去見孫權。孫權十分焦急,見二人來,連忙迎接。諸葛亮勸說孫權道:“現在海內大亂,將軍您起兵江東,吾主劉備收散兵于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現在曹操靖平內亂,已破荊州,威震四海。中原已無英雄用武之地,故劉將軍逃難至此。請孫將軍量力而行: 如果您覺得以吳越之兵可與曹操的中原之軍抗衡,不如早與曹操絕交; 如果覺得力量還不夠,為何不偃旗息鼓,卑顏屈膝侍奉曹操?現在將軍表面有服從之名而內心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恐怕離禍害不遠了?!睂O權不高興地說: “如果象您說的那樣,劉備為什么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見孫權發火,知道激將法已起了作用,便更進一步撩撥孫權說:“漢初田橫不過是一個壯士,都能舍身取義,不為他人所辱,何況劉將軍是漢朝宗室,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如百川歸海。如果事情不成,此乃天意,又怎能卑身事人呢?”孫權聽后大怒道: “我乃一方之主,更不能以三吳之地、十萬之眾反而受制于人! 我志向已定,必與曹操爭個高下! 當前除了劉將軍之外,沒人能抗御曹操,可是劉將軍新敗,他還能擔當起這個使命嗎?”諸葛亮見孫權心動,遂進一步打消他的顧慮說:“劉將軍雖然在長坂坡遭到失敗,但尚有關羽水軍精銳及陸續歸隊的將士,不下萬人。劉琦聚合江夏戰士亦在萬人之上,受劉將軍指揮。曹操之眾,遠途而來,疲憊不堪,聽說他們追擊劉將軍,輕騎躁進,一日一夜行三百多里,這正是古人所云‘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所以犯了兵家大忌。況且北方將士來到江南,不習水戰,不善舟船。另外荊州民眾投降曹操,不過是迫于兵勢,暫時屈身,并未心服,一旦有事,其中必亂?,F在孫將軍若能命勇猛之將統兵數萬,與劉將軍同心協力,破曹操軍隊必然無疑。曹操兵敗,必然北還,這樣,荊州、三吳之勢必然強盛,鼎足之勢便可形成。成敗之機,在于今日,請將軍速作決斷!”孫權聽后大為高興,便與群僚商議籌劃。
恰巧,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信中說:“近來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之人,剛剛揮戈南向,劉琮便束手投降。我現在正整頓水陸大軍80萬,想與孫將軍在江南比武嬉戲?!蓖{之意,溢于紙外。孫權將信給群臣傳看,群臣大都驚慌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乃虎狼之人,挾天子以征四方,動輒以朝廷之命為辭,今日如果拒絕他,于事理不順。況且我們之所以敢于抗拒曹操,就是憑借長江?,F在曹操得到荊州,占領其地,劉表所治的水船戰艦數千艘都被他奪去。曹操已全部放入江中,準備順流而下,更兼有巨量步兵,水陸并進,這長江之險豈不是已與我們共同據有了嗎? 至于力量眾寡之懸殊,更不必多說,所以,依我看,不如暫且投降曹操。”群臣議論紛紛,都以為張昭所言甚是,曹操確實勢不可擋。只有魯肅一言不發。孫權心中不樂,沉吟半天,實在委決不下。過了一會兒,孫權起身到廁所去,魯肅追孫權于窗外,權知道他的意思,拉著魯肅的手,問道:“愛卿想說什么?”魯肅說: “剛才我已觀察思慮過,眾人之議,都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成大事?,F在我可以投降曹操,而您不能夠。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如投降,曹操恐怕會打發我回家鄉,回鄉之后,按我的才能、門第,也還可以當個諸曹從事之類的官吏,可以乘華車、率吏卒、交結士人及朝廷命官; 如果不斷升遷,當上州郡長官恐無問題。將軍您如降操,曹操會怎樣安置您呢?請您三思!希望將軍早定大計,不要聽從眾人之議?!睂O權執著魯肅的手,嘆息道:“唉,眾人的議論,真使我大失所望!現在愛卿為我籌劃大計,甚合我議?!?/p>
當時,魯肅勸孫權把周瑜從鄱陽召回來商量。周瑜,字公瑾,風流儒雅,姿貌出眾,東吳之人皆稱他為周郎。瑜氣度恢宏、胸有大計,文武韜略為東吳諸臣之冠,連老將程普后來也傾心折服,逢人便講:“與周公瑾相交,好象飲甘醇美酒一樣,不覺令人自醉?!苯瓥|橋公有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天香。孫策自娶大橋,周瑜娶小橋,因而與孫氏兄弟有姻親。孫策死后,孫權倚周瑜甚重,以兄長之禮事之。召回周瑜后,孫權又召集群臣商議大計,周瑜說:“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其實是亂臣賊子。將軍您英雄神武,有雄才大略,兼仗父兄壯烈遺風,割據江東,占地數千里,兵精將廣,正應當橫行天下,為漢朝清除污穢?,F在曹操自來送死,為什么還要投降他?我替將軍分析過當前的形勢:現在北方尚未平靜,馬超、韓遂等還在關西,是曹操的后方之患; 曹操舍棄車馬,倚仗舟船,來與我們爭雄,豈不是棄長用短? 當前正值盛寒、馬無草料,中原之兵又跋涉于江河湖灣之間,不服水土,疲勞過度,必然生病,這些都是用兵者的大忌,而曹操居然敢冒然行之。將軍捉拿曹操,正在今日! 您如果給我精兵數萬,前往夏口迎敵,保證為您取勝!”孫權說:“曹操這個老賊,早就有篡漢自立之心,只不過忌憚袁紹、袁術兄弟,呂布、劉表與我幾個人?,F在數雄已滅,只有我還在與他抗衡。我與曹操老賊勢不兩立!公瑾認為應當抵抗,正合我意。這是上天把你授給我啊!”說畢,孫權雙目圓睜,拔出佩刀,“嗖”地一聲砍去前面案幾一角,大聲喝道: “諸將吏誰要再說投降曹操,就象這案幾一樣!”
當晚,孫權在室內來回徘徊,或低頭沉思,或仰首長嘆。他雖下決心與曹操決一雌雄,可總擔心兵力太少,難以取勝。正想派人召來周瑜商議,恰巧周瑜推門而入。原來,周瑜料想到孫權必然心存疑慮,特來打消他的不安。周瑜對孫權說:“眾人只見曹操書信上說他有水陸大軍八十萬,便驚慌不已,不再細想是否真實。其實,照實細細算來,曹操所帶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不堪; 收降劉琮,得到劉表的軍隊不過七、八萬,況且他們都心懷狐疑,不會奮力作戰。以疲憊之卒,督率狐疑之眾,數量再多,也不值得害怕。我如有精兵五萬人,便足以制服曹操,請將軍不必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脊背,感嘆地說: “公瑾所言,正合我心。張昭等人,懷有私心,各顧妻子家業,使我深為失望,僅你與魯子敬與我同心,這是蒼天以二卿贊助我呵。五萬兵一時難以調集,我已選足三萬人,船糧戰具軍械已備齊。你與魯子敬、程普等將便為前部,我當不斷續以援兵,多送糧械,作你們的后援。你如能決勝,自可決勝; 如不利,就返回我處,我當與曹操決戰?!庇谑?,孫權便正式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軍與劉備共進,合力防御曹軍。又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瑜、普籌劃方略。
劉備率軍駐在樊口,每日派人在水邊巡邏,等侯孫權軍隊的到來。巡邏兵望見周瑜船隊遠遠而來,火速報告劉備,劉備立即派人前往慰勞。周瑜對來人說: “我軍務在身,難以脫開,如果劉將軍能親自前來,瑜感激不盡?!眲浔愠藛未巴荑ぼ娭小鋵χ荑ふf:“周將軍今日抗拒曹操,我深以為是。不知您有多少軍隊?”周瑜回答:“三萬人?!眲湔f: “太少了?!敝荑げ灰詾槿坏匦Φ溃?“這些足夠用了,劉將軍只看我破敵吧。”劉備想請魯肅來共同交談,周瑜道:“我受命不得隨便離開職位,如想與魯子敬相見,請單獨會他?!眲渖罾⒆约貉孕胁簧?,見周瑜執法嚴明,又轉愧為喜。
周瑜等率軍前進,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當時,曹操兵馬已患疾疫。初一交戰,曹操軍隊小有失利,曹操便屯駐江北,周瑜等駐扎南岸,二軍隔江相望。周瑜苦于無破曹之計。瑜部將黃蓋獻計道:“現在敵眾我寡,難以持久。曹軍因不習舟船,已將戰艦連在一起,這樣行動不便,正利于我們采取火攻?!比〉弥荑さ耐夂?,黃蓋便先派人送書信給曹操,假稱欲降曹操,并定下投降時日。黃蓋等便準備戰船十艘,船中載滿干柴、蘆葦、油脂等易燃之物,上面蓋上帷幕、插上旌旗,并將小船系于船尾。到了約降之日,恰巧刮起東南大風,黃蓋等率軍登上引火之船在前,其余戰船尾隨其后。曹操軍將都出營登船觀看,指手劃腳,說是東吳戰將要來投降。到了距離曹軍船艦約二里之地,黃蓋令軍士點火后撤至小船,火船乘風,箭一般直射北岸。曹軍船只已連在一起,行動不便,又毫無防備,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大火燒盡戰艦,并延及岸上營寨。那時,火仗風勢,風助火威,不一會,煙霧彌漫,火光沖天,大火幾乎燒遍曹營各個營寨。曹軍見此狀況,紛紛逃命,被燒死及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周瑜等人率精銳之軍緊隨其后,擂鼓吶喊,殺聲震天。曹操等魂飛魄散,急忙率殘兵敗將從華容道逃跑。此道崎嶇不平,恰逢雨后泥濘不堪,曹操只得命令病弱步兵負草鋪地,讓軍騎通過。一時間,士兵被人馬踏死及陷入泥中而死者甚多。周瑜、劉備等率大軍水陸并進,追殺于后。曹軍饑餓疾病及戰死者去一多半,曹操乃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襄陽,引敗軍北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江淮爭雄
赤壁之戰后,周瑜等率軍經過一年多的戰斗,奪取了江陵,控制了江陵以南大片土地。建安十五年 (210),又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率一千軍卒南下,殺了不肯歸順的蒼梧太守吳巨,東吳的勢力便一直擴展到了交州一帶。
此后,爭奪的焦點轉移到了淮南。曹操深知淮南的地位極其重要,早已制造戰艦,訓練水軍,為水上作戰作好準備。他派名將張遼、樂進、李典帶領七千軍隊駐守合肥,扼住孫權北進之路。
孫權把都城從京口 (今江蘇鎮江市) 西遷至秭陵,筑石頭城,改名建業 (今南京市)。同時,他在通往巢湖的濡須口設立夾水塢,控制通長江的水道,以防曹操南下。
東漢建安十八年 (213) 春,曹操率大軍進攻濡須口。曹軍號稱四十萬,聲勢浩大,攻破了孫權在長江西南的大營,俘虜東吳都督公孫陽。
孫權帶領七萬軍隊前去迎戰。曹軍制造了一種油船,用牛皮制造,外涂油漆,輕便異常。夜晚,曹操派部分軍士乘坐油船,渡過一個沙洲上,準備偷襲。孫權發現,立即派水軍將曹軍包圍,俘虜了三千人,淹死者還有數千人。曹操吃了虧,便堅守營壘,拒不出戰,孫權幾次派人挑戰,曹軍不應。
孫權決定親自前去觀察。他帶領軍隊,乘坐輕便快船,行至曹軍營寨附近。曹軍將領以為是挑戰者前來,準備出擊。曹操說: “這一定是孫權前來觀察我軍的動靜?!彼铝钴娭袊兰咏鋫?,弓箭不得亂發。孫權行了五六里路,便調轉船頭返回,還奏起了鼓樂。曹操見孫權膽略過人,所率戰船隊伍旗幡鮮明,兵械嚴整,不覺嘆道:“生兒子就應該象孫仲謀。若象那劉表的兒子,簡直跟豬狗一樣。”
過了幾天,孫權又到曹營水營乘船觀察。曹軍弓箭齊發,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被射滿了箭,失去平穩,船身漸漸傾斜,差點兒翻船。孫權忙命令將船轉過身來,讓另一面受箭。等兩邊都射滿了箭,船身漸漸平穩,孫權方才下令退兵。
雙方相持月余,曹軍未占優勢,曹操雖想退兵,又有猶豫。這時春雨連綿,不便征戰,孫權便寫信給曹操說: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庇至硗鈱懙溃?“你一日不死,我一日不安?!辈懿賹χT將說: “孫權不欺侮我,他說的是真心話。”便趁機退兵北返。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孫權乘曹操出征張魯之際,調動十萬大軍,圍攻合肥。這一次,孫權吃了大虧。曹軍守將張遼、李典、樂進,皆有萬夫不擋之勇,雖只有七千守軍,臨危不懼。張遼、李典乘孫權軍新到,立足未穩,連夜招募敢死之士八百人,殺牛宰羊,犒賞一頓。第二天天剛放亮,張遼披甲持戟,率敢死隊沖入孫權陣內。張遼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連斬孫權二員大將,軍士數十人,并乘勢沖至孫權大帳附近。孫權驚慌失措,連忙逃至高崗,令眾軍將以長戟圍住。張遼自報姓名,呼孫權下來應戰。孫權被張遼氣勢震懾,不敢下來。后來,孫權見張遼兵單力薄,便調兵將張遼等人圍住。張遼毫不懼怕,率幾十人沖出突圍,見尚有余眾在重圍中,便重入陣中,救出兵將,一同突圍而走。孫權軍將失魂落魄,無人敢加以阻擋。從日初殺到日中,吳軍銳氣大減。
孫權圍合肥十余日不能取勝,便撤軍南返。張遼等見吳軍撤退,隨即率軍追擊。吳軍猝不及防,連忙應戰。孫權等正在逍遙津,見張遼軍來,欲待撤走,遼軍已包圍的密密麻麻。孫權大將甘寧、呂蒙等奮力作戰,凌統率親近軍士挾孫權上馬沖出兵圍。等孫權乘馬上了津橋,卻發現津橋橋面上有一丈多長沒有橋板,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幸虧親信谷利忠心衛護,又多急智。谷利讓孫權放松韁繩,谷利在馬后猛抽一鞭,駿馬疼痛,長嘶一聲,躍過斷橋。吳將賀齊率三千人在橋南迎接孫權,權得以脫險。
張遼見有人已過橋,追問吳軍降兵: “剛才有一紫須將軍,控馬極熟,又善于射箭,是何人?” 降兵回答說: “正是孫將軍?!睆堖|等人追悔不迭,全軍亦頓足嘆恨。
孫權進入大船飲酒壓驚,賀齊出席流淚道:“將軍為至尊之人,應當謹慎持重。今日之事,幾乎喪敗,使我們臣下震恐,好象失去天地。愿您以此作為終生之誡!”孫權上前替他抹去眼淚,說道: “慚愧! 慚愧! 我已刻骨銘心,當永世不忘此事?!?/p>
此后,孫權與曹操數有征戰,雙方各有勝負。后來,因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發生尖銳矛盾,孫權為避免兩面受敵,便于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春,向曹操請降講和。曹操也知難以戰勝孫權,便同意雙方結婚修好。此后,孫權便把精力轉向荊州。
荊州之爭
荊州地富人眾,扼南北通道,位置重要。奪取荊州,是孫權的既定國策。但赤壁之戰后,孫權得益甚微,本已得到南郡,但為使劉備抵御曹操,又不得不忍痛借與劉備。權曾遣使告劉備,謀求共取巴蜀。但劉備欲獨占益州,詭稱“攻取宗室,無面目見天下之人”,不準他人染指。孫權派兵推進,劉備隨即派關羽、張飛等大將加以阻攔。后來劉備果然獨得益州,孫權聞之大怒,說: “劉備狡猾至極,竟敢如此奸詐!”
當初,劉備曾至建康見孫權,周瑜建議孫權羈留劉備,挾持關羽、張飛二將。孫權覺得曹操尚在北方,應延攬英雄以樹曹操之敵,又擔心劉備在身邊更為難制,所以未能采納此計。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孫權見劉備羽翼已豐,便命諸葛瑾向劉備索要荊州諸郡。劉備又推托說: “我正在圖取涼州,待得了涼州,一定將荊州還吳?!睂O權更加惱怒,便設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官,去強行接管。不料,被荊州守將關羽統統趕了回來。孫權氣憤,遂派呂蒙、魯肅等率兵攻取。吳軍很快拿下三郡,劉備急忙從成都領兵下公安(今湖北公安)。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適逢曹軍入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也因力量不足,同意重結盟好。雙方遂商定瓜分荊州,以長沙、江夏、桂陽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歸劉備。
起初,魯肅勸孫權對關羽要加以安撫,以求其抗御曹操。孫權便為其子求關羽女兒結婚。關羽性情驕傲,不但不同意,反而將來使痛罵一通。來使回告孫權,孫權心中極為惱恨。后來,呂蒙代魯肅督荊州諸郡,對魯肅之計不以為然。對孫權說:“關羽素來驍勇剛烈,又有兼并之心,并且據我上游,實乃我之大患。我看不如派大將多方出擊,奪取荊州,這樣,還怕什么曹操?”孫權回答說: “我看先取徐州,再取荊州,你看如何?”呂蒙又進一步分析道:“現在曹操正在河北,用兵于幽燕之地,徐州當然容易奪取。但徐州地處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尤利于步騎征戰。如奪取徐州,曹操以后必然來爭,將軍就是派七、八萬人守衛,還不放心。不如攻取荊州,將長江全部據為我有,國力大增,而且易于守備?!睂O權便同意呂蒙的建議,決定放棄孫劉聯盟,向曹操請降,以便等待時機,謀取荊州。孫權派使者向曹操遞交請降書,書中并稱說天命已至,勸說曹操應天命,登基稱帝,曹操乃深明事理之人,接到書信后,對群臣說道:“孫權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哇!”說畢,將書信給群臣觀看。群臣看畢,都說孫權說得有理,一齊勸曹操廢黜漢室,建國登基,即皇帝位。曹操笑著說: “諸君有所不知。孫權勸我稱帝,是想要我招致天下人的討伐,而孫權可以坐觀取利。我豈能做這樣的傻事? 即便是漢朝氣數已盡,天命降在我身上,我也只作周文王,讓我的兒子去當皇帝吧??蓵呵医邮軐O權稱臣投降之意,看事情如何發展?!?/p>
時隔不久,孫權的機會來了。東漢建安二十四年 (219),關羽出兵進攻襄陽、樊城的曹軍。他把曹軍打得大敗,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并將二城緊緊包圍,因而威震華夏。曹操知劉備、孫權面和心不和,司馬懿等人遂獻計于操道: “劉、孫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高興,可利用二人矛盾,派人勸說孫權。可以許諾孫權,事成之后以江南之地封給他。如孫權出兵襲擊關羽背后,襄陽之圍可解?!辈懿偻?,即派使見孫權。孫權對關羽得志果然不喜,早就想出兵襲羽,奪取荊州。于是,便同意出兵,寫了書信交曹使者帶回,并請求操不要泄露。對孫權的請求,曹操君臣又展開了爭論,大臣中多數人主張替孫權保密,僅有董昭力持異議,說: “軍事貴在權變,要靈活運用。應答應孫權替他保密,而實際上將孫權出兵襲羽之意泄露。關羽聽到孫權出兵,如果回兵救援,城圍自解。他們兩虎相斗,我們可以坐收漁利。再說,城中糧食恐已將盡,盼救兵望眼欲穿,如有降意,損失甚重。如果知道此事,必然增加守軍固守的信心?!辈懿僬f:“對,就這樣辦?!庇谑敲藢O權書信射入被圍城中及關羽軍營之內。城內守軍見此書信,果然信心倍增,而關羽雖覺得后方穩固,不必回援,又擔心襄樊二城短時難以攻下,因而猶豫不決。
孫權待要出兵襲擊荊州,擔心守軍尚多,一時也委決不下。呂蒙又獻計道:“關羽攻打襄樊,正是用兵之時,可他反而留重兵于荊州,主要是害怕我會偷襲他的后方。關羽也知道我常有病,我可以表面請求回建業治病,并帶回一部分士兵。關羽一聽,必然相信,而不再防備,會調集大軍盡赴襄陽。然后我再率大軍星夜沿江而上,襲其空虛,這樣,南郡等皆可攻下,關羽可擒殺?!睂O權同意,于是呂蒙便佯稱有病,孫權也廣為張揚,并公開征召呂蒙回建業治病。呂蒙返建業之后,孫權改派毫無名氣的年輕書生陸遜代呂蒙督率。陸遜到任以后,立即寫信給關羽,信中言辭謙卑恭敬,一再恭維關羽神勇,自己深切仰慕,懇求多加指教。關羽看信之后,大為放心,遂抽調兵力去增樊城之圍,不再以后方為慮。
孫權得知荊州兵力空虛,就親率大軍,沿江而上。他派呂蒙為前鋒,直驅南郡。呂蒙率軍至關羽軍隊防地,將精兵藏在船倉之內,使白衣人搖櫓撐篙,聲稱是商旅之人。關羽沿江守備之兵毫不懷疑,未加戒備。待到夜晚,船中精兵悄然上岸,將守江士兵盡數收縛,所以,呂蒙大軍晝夜兼行,而關羽毫不知曉。
等吳軍來到南郡,南郡各城守將糜芳、士仁等大吃一驚。二人早就嫌怨關羽輕視自己,近來又因供襄樊軍資不力而數受關羽斥責,羽并揚言回軍之后,要懲治二人,故二人毫無斗志,欣然接受了呂蒙的勸降,大開城門,將呂蒙大軍迎進城內。
呂蒙得了南郡,把關羽及眾將士的家屬親人都好意加以撫慰,并下令全軍:“不得干擾人家,亂求財物。違犯軍紀者格殺無論。”呂蒙帳下有一心腹軍士,乃呂蒙同鄉,因天下雨,隨手拿了民家一頂斗笠遮蓋鎧甲。鎧甲雖然是公物,呂蒙猶以為是違犯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而枉法,便揮淚將其斬首。于是軍中肅然,秋毫無犯,城中道不拾遺,呂蒙從早到晚率親近之人看望耆老,體恤民情,入居民之家噓寒問暖,見有疾病者便送醫給藥,見饑寒者便賜衣給糧。對府庫財富嚴加看管,分文不動,全部封存以待孫權。于是,呂蒙大得民心,城中士民毫不慌亂。
關羽得知南郡已被呂蒙奪取,大驚失色,連忙撤襄樊之圍,率軍南返。途中,羽幾次派使去呂蒙處詢問。使者來到城中,呂蒙厚加犒賞,任他周游城中,城內關羽軍將家屬見使者來,紛紛打聽親人情況,或托他捎帶家信。使者回報關羽后,隨即被將士包圍,七嘴八舌地打聽城中情況,使者大聲喊到:“各位放心!城內完好無損,各位家中平安無事,還有各位家書帶來?!北妼⑹靠催^家書,知道安然無恙,又見呂蒙看待照顧下屬遠勝過關羽,皆無斗志。
關羽見軍無斗志,知道大勢已去,料想不能奪回南郡,便至麥城 (今湖北當陽東南) 以圖自保。孫權使人勸降,關羽佯稱投降。立旗幡、假人等于城墻之上,連夜逃走。兵眾都四散而去,隨行者僅十余人。孫權先派朱然、潘璋等將扼住關羽逃路,遂將關羽及其子關平活捉。孫權欲不殺關羽,眾人一齊勸諫。于是,孫權便殺了關羽父子,將荊州全部奪回。
就在孫權奪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孫權知道自己已奪回荊州,劉備必然出兵再爭荊州。為避免兩面受敵,必須與魏國暫時搞好關系。因此,他派使節向曹丕祝賀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消息傳到東吳,孫權召集臣僚商議對策。有人以為孫權應稱九州伯上將軍,而不應接受曹魏的封號。孫權考慮再三,對郡臣說:“九州伯這個稱號,從來沒有聽說過。從前漢高祖劉邦也接受項羽的漢王封號,這不過是權宜之計,有何不好?”于是,孫權便接受了吳王封號,并遣使至魏稱謝。曹丕乘機索求象牙、夜明珠、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大貝等珍寶異物。東吳群臣又反對。孫權說: “我所鐘愛的,是土地人民。曹丕所求的東西,對我來說不過是瓦石之物,有什么可惜的呢?況且,以這些東西換取荊州以至東吳的平安,是以輕代重。我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孫權便不斷地遣使納貢,奉獻方物,恭行臣子之禮。曹丕受到迷惑,不再考慮出兵攻吳,孫權避免了魏的攻擊,得以全力對付劉備。孫權下令把都城從建業遷到長江中游的鄂縣(今湖北鄂城),并改名為武昌,以便扼守荊州。這時呂蒙已死,孫權任命陸遜為鎮西將軍,派軍進駐巫縣、秭歸,加強西線的防守力量。
劉備于曹丕稱帝的第二年,也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劉備稱帝后,決心奪回荊州,報仇雪恨,蜀漢章武元年 (221),他帶領四萬大軍,從巫峽出發,沿長江水路并進,直撲東吳。
孫權見劉備來勢洶洶,便向劉備請和,劉備不理。權被迫應戰,以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將領和士兵五萬,前去迎戰。
陸遜字伯言,出身江東大族。陸遜雖為都督,聲名未顯,而帳下戰將或是孫策時舊將,或是王室貴戚,各自居功傲貴,拒不聽從將命。一日,陸遜大會諸將。待眾將來齊后,陸遜雙手扶劍而起,厲聲喝道: “劉備乃天下英雄,連曹操都深為畏憚?,F在劉備已深入我境內,乃是我方強敵。諸君受國厚恩,應當齊心協力,破除此敵,以報國恩。而現在各位都互不服氣,甚為不當! 我雖一介書生,但已受國家任命,為諸軍統帥。國有國法,軍有軍規,以后若有人不服將命,定以軍法從事!”諸將方感陸遜威嚴,但仍心懷觀望,以為陸遜不能戰勝劉備。
劉備親率諸軍將士,沿長江南岸依山傍嶺東進。吳軍諸將都想出去,陸遜制止,說道: “劉備諸軍東下,銳氣正盛,而且居高臨下,扼守險要,難以戰勝。現在應該獎勵將士,以逸待勞,廣施計謀,以觀其變?!敝T將以為陸遜害怕劉備而不敢出兵,個個心懷憤恨。
劉備自巫峽建平 (今四川巫山縣附近) 至夷陵 (今湖北宜昌東南),立軍屯數十個,各寨相望,連營七百里。從正月至六月,始終未與東吳決戰。劉備便遣蜀將吳班出山地,在平原之地立營,意在引誘吳軍出擊。東吳諸將見蜀將來挑戰,都摩拳擦掌,準備進擊。陸遜說: “這其中必然有詐,且觀察一番再說?!辈辉S吳將出擊。劉備見計謀難行,乃率領伏兵八千人從山谷中出來。陸遜說: “諸君且看如何? 如果出擊,恰中劉備之計?!?/p>
閏六月,陸遜準備進攻蜀軍,諸將都不解地說: “進攻劉備應當在他進兵之初,立足未穩之時,現在他已深入我境內五、六百里,互相僵持五、六個月,各要害之處均已被蜀軍固守。現在攻他,恐怕無益?!标戇d說: “諸君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劉備乃奸猾之人,更兼閱歷豐富,不可輕視。當初蜀軍剛剛集結而來,蜀軍將士必然是思慮專一,志在必勝,銳氣難當,萬不可此時攻他。現在他們駐扎已久,未討得我軍便宜,兵將疲憊,半志渙散,劉備再也無計可施了。破除劉備,正在今日!”陸遜遂命各軍出擊,先攻蜀軍一營。蜀軍久未征戰,見吳軍開始進攻,霍然一驚,個個奮力拼戰,因而,東吳出師不利。吳軍諸將埋怨陸遜說: “白白損傷我軍許多人馬!”陸遜大笑道:“諸軍不必憂慮,我已有破敵之策了!”遂命軍士各持一個火把,準備以火攻破蜀軍。再一接戰,吳軍果獲全勝,拔除蜀軍一營。陸遜當即統帥各軍,同時大舉進攻,并放火焚燒蜀軍營寨。蜀軍營寨多依山林而建,最怕火攻,大火一燒,連綿不斷。蜀軍將士又懈怠多日,斗志皆散。而東吳軍將養精蓄銳,斗志昂揚,遂連破蜀軍四十余營,擒殺蜀將張南、馮習、杜路、劉寧等,劉備率蜀軍狼狽逃竄。
劉備逃至馬鞍山(在今夷陵縣境內),命蜀軍圍護。陸遜率吳軍將山圍住,四面進攻,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余。劉備連夜逃遁,命軍士焚燒鎧甲、糧草、軍械等以斷絕追敵,方得逃入白帝城 (在今四川奉節縣境內) 內。其余舟船、軍械、武器及其他軍資,均為吳軍繳獲。戰后蜀軍尸體順流而下,遮滿江面。劉備大為慚愧,嘆道:“今日竟被陸遜所敗,豈非天命!”
吳將徐盛、潘璋等上書孫權,要求乘勝追擊,陸遜認為魏國雖然聲稱出兵助吳,但很可能利用吳軍疲憊而攻吳,應當撤軍以防魏軍。于是孫權下令班師。這次歷史上有名的 “夷陵之戰”,就以孫吳大獲全勝而告終。
聯蜀稱帝
荊州之爭和夷陵之戰后,吳蜀聯盟徹底破裂。孫權因奪荊州、防劉備的需要,表面上向魏國稱臣,但并非出于真心。曹丕為加強對東吳的控制,再三要求孫權把兒子孫登送到魏國作人質。孫權當然不肯,推說孫登年幼,不宜入朝,拒絕送入魏國。
東吳黃武元年 (222)秋,曹丕以孫權不送子入質,首尾兩端,心懷二意為由,派三路大軍直攻洞口 (在今安徽和縣東南)、濡須(在今安徽巢縣)和南郡。孫權連忙調兵遣將、抵擋曹軍。
這時,孫權意識到如果繼續與劉備為敵,將有兩面受擊的危險,便主動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向劉備求和。劉備大敗之后,也知道荊州已難奪回,如吳軍繼續進攻,自己也會有危險。同時,劉備又擔心魏國滅掉東吳之后,可以全力以赴地對自己,于蜀漢不利。所以,同意議和。于是,吳蜀和解。
魏軍和吳軍打了幾仗,起初是吳軍失利,船只遇到大風,許多戰船翻在江中,損傷軍士幾千人。魏軍襲擊吳營,吳軍又損失幾千。后來,吳軍奮力作戰,吳將徐盛、全琮、朱桓等殺死魏將于盧、常雕等人,消滅魏軍二千人。此后,雙方未有大戰。第二年春天,因疾疫流行,魏軍只好撤退。
當時,孫權雖然和魏國作戰,但仍向魏國稱臣。同蜀漢雖已和解,但對蜀漢并不友好。 劉備病死以后, 蜀漢益州郡的豪強地主雍闓發動叛亂, 孫權還公然表示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蜀相諸葛亮派使臣鄧芝到吳,力圖恢復蜀漢與東吳的聯盟。
孫權因尚未與曹魏斷絕君臣關系,鄧芝來后,頗感猶豫,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上表說: “我這次前來,也是為了東吳,并非僅僅是為了蜀漢?!睂O權這才接見。見了鄧芝,孫權坦率地說: “我愿意和蜀漢和好,但擔心蜀國君主年幼,國小力弱,如果被魏國攻破,我就自身難保了?!?鄧芝勸孫權說: “吳蜀兩國據有荊、揚、梁、益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當世英雄,我國丞相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蜀有山川之險,易守難攻,吳有三江之險,可以阻斷敵人。如果把兩國的長處合在一起,唇齒相依,進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與魏國鼎足而立,這是明白自然之理。大王如繼續向魏國稱臣,魏國一定要大王去入朝,并要太子去作人質。如不從命,魏國就可以加上叛逆的罪名,對您進行討伐。蜀國的軍隊也可以乘機沿江東下,共取吳國。這樣,江南的土地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
這番話說得極其中肯、透徹,特別是最后幾句話,擊中了孫權的要害。孫權沉默很久,對鄧芝說: “你說得很對?!庇谑?,孫權決定和魏國斷絕關系,與蜀漢再度結盟。
第二年,孫權也派張溫回訪蜀漢。從此,吳蜀聯盟重新鞏固,雙方信使往來不絕。孫權與魏國絕交之后,曹丕十分惱火,他親自帶領大軍,到達廣陵 (今江蘇揚州市一帶),準備進攻東吳。
孫權見曹丕來勢兇猛,遂召集謀臣武將商議對策,徐盛向孫權建議,在長江南岸多樹木樁。圍上蘆葦,涂上泥灰,建造假樓疑城,迷惑魏軍,使之不敢輕易渡江進攻。孫權認為此計大善,便加以采納,命令東吳軍民準備材料,連夜動工。一夜之間,長江南岸出現了無數城樓關隘,連綿不斷,首尾相接,足有數百里,遠遠望去,真假難辨。同時,吳軍又在江邊停泊了大量艦船,多樹旗幡,制造聲勢。
曹丕在長江北岸,隔著遼闊的江面,向對岸望去。只見江邊戰船密布,旗幟招展,岸上城樓連綿,固若金湯,不覺大吃一驚。他嘆著氣說: “江東人才濟濟,不可輕易奪取。”便無可奈何地撤軍北還。
第二年冬天,曹丕又帶領十萬大軍進攻東吳。曹軍浩浩蕩蕩,旌旗、舟船、車仗等連綿不絕,延伸數百里。孫權調動軍隊嚴加防備。曹丕到了廣陵,臨江觀望,見江中波濤洶涌,不覺又嘆氣道: “這是老天所以隔斷南北呵!”便又率軍北歸。東吳將領孫韶遣高壽等人率敢死之士五百人,埋伏在險要之處,夜晚出來偷襲截擊,曹丕大驚,慌忙逃竄。高壽繳獲了曹丕的副車及羽蓋儀仗等物,凱旋而歸。
東吳黃武五年(226),曹丕病死。孫權見曹魏幼主新立,覺得是個北進的好機會,便出兵進攻江夏郡,未能攻克,就撤退回去。過了兩年,孫權又用計引誘曹軍。他命鄱陽太守周魴假裝反叛,要求魏國派兵接應。曹魏大將曹休帶領十萬大軍趕至皖城,接應周魴。孫權派陸遜率軍出擊,結果吳軍大勝,消滅魏軍萬余人,繳獲大量車馬器械。
這時,諸葛亮也帶領蜀軍,對魏國不斷發動進攻。曹魏被迫處于守勢,已不可能集中兵力對付東吳。這樣,孫權建國稱帝的時機終于成熟了。
當初,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孫權也有稱帝之意。但他進一步審時度勢,考慮到自己位次尚微,難以威命眾人,感到時機不成熟。所以,他沒有急于稱帝。東吳黃武二年(223),群臣又上孫權尊號,勸孫權即皇帝之位。孫權再次辭讓說:“漢朝雖氣數已盡,衰敗滅亡已成定局,但我既然不能相救,也無心去相爭?!闭f得冠冕堂皇。群臣又稱符瑞多次出現,天命已顯,反復請求孫權稱帝。孫權無奈,只好對群臣說出心里話。他說:“我何嘗不愿早日當上皇帝?只是擔心過早稱帝,會招致魏國征討。魏蜀如同時進兵,我們將腹背受敵,豈不危險?請諸君理解體諒我暫時低屈的本意?!?/p>
東吳黃龍元年 (229),孫權見曹魏幼主臨國,不會有大的作為,吳蜀聯盟關系融洽,國內統治十分穩固,便正式建立吳國,登上皇帝寶座,改元黃龍。他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吳大帝。
孫權稱帝時,派人告知蜀漢。吳、蜀二帝并列,受到一樣的尊重。這件事在蜀漢朝廷中引起了一番爭論。有人認為孫權稱帝,是無視蜀漢的正統地位,應該和他斷絕盟友關系。諸葛亮從大局出發,認為和東吳聯盟,對蜀漢北伐曹魏有利,于是,便派陳震為使至東吳,正式承認孫權稱帝并表示祝賀。
陳震到了武昌,和孫權訂立盟約,約定滅掉魏國后中分天下,將豫、青、徐、幽四州劃歸東吳,把兗、冀、并、涼四州劃歸蜀漢。剩下的司州,以函谷關為界,加以瓜分。這個盟約,當然不可能實現,但在當時,卻大大加強了吳蜀之間的聯盟。
吳蜀訂立盟約后,東吳不必再防備蜀漢來爭奪荊州,孫權便把都城從武昌又遷回了建業。
開發東南
孫權作為江東之主,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也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早在東漢建安八年 (203),孫權接替其兄主事后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以發展農業,增加收入。東吳的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兩種,采用軍事編制,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需種田,免除民役。東吳的屯田面積很廣,并不斷擴大。屯田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比較先進。
東吳黃武五年(226),陸遜提出軍糧太少,不敷應用,請孫權命令將領增廣田畝,拓開屯田。孫權回答說: “你的建議很好,現在我與太子親自耕田,以作天下表率,并將給我駕車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示與天下共負其勞?!庇捎趯O權極其重視農業,江東農業發展迅速,使許多過去的不毛之地或沙洲淺灘水陂陸崗等皆變成了良田。江南的被開發利用,孫權功不可沒。
孫權也極重視水利,東吳黃龍二年 (230),孫權命人筑東興堤,以遏止巢湖水,變害為利。后來,又命人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運河,以便灌溉和交通之利。孫權曾命人在建業開鑿東渠,闊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之水瀉至秦淮河里。在句容還開鑿破瀆運河,從句容通往云陽 (今江蘇丹徒)。
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專官,監督工匠和罪犯建造戰船。東吳的造船技術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大的戰船可載士兵三千人,海船最大者可長達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可載六、七萬人,并可裝載貨物一萬斛。
為了恢復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休養民力。奪取荊州后,他下令盡除荊州人民租稅,并要諸將居安思危,崇尚節儉。孫權多次下詔,要求地方官員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并不要再征租賦。東吳赤烏三年 (240) 正月,孫權又下令禁止在農桑之時,以徭役擾民,以保證春耕生產正常進行。
為擴大勢力,孫權極為重視發展海上交通,擴大同外地異國的交往。黃龍二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領士兵一萬余人,乘海船到達夷洲。夷洲就是現在的臺灣省。當時,島上的高山族居民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武器及生產工具均是石器。高山族本來同東南沿海地區就有聯系,他們有時乘船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一帶)來買布。衛溫、諸葛直回到東吳時,曾把那里的幾千居民遷到大陸居住。這是大陸與臺灣人民正式交往的歷史開端,從此,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愈加密切。
孫權還多次派出使者出海遠航,曾到達高句麗 (今朝鮮)、林邑 (今越南中部)、扶南 (今柬埔寨) 等國。扶南國王還派使臣來吳,并帶來樂人及當地特產。孫權還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系。這些活動,都擴大了東吳的聲譽和在海外的影響,并對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用人納諫
曹魏黃初二年(221),東吳使臣趙咨出使魏國。魏帝曹丕問趙咨:“孫權是什么樣的人主?”趙咨回答說:“是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丕追問道:“為什么這樣說?”咨答道:“吾主孫權納取魯肅于凡人之間,是其聰;選拔呂蒙于征戰之間,是其明;獲于禁而不加害,是其仁; 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 據荊、揚、交三州,虎視于天下,是其雄; 屈身事陛下,是其略。”丕又問: “孫權也知道學習嗎?”咨又答道: “吳王帶甲百萬,戰艦萬艘,任賢使能,胸有大略,偶有余暇,博覽眾籍,瀏覽史書,探索奧秘,不象腐儒那樣咬文嚼字,尋章摘句?!闭f得曹丕不住點頭稱是。趙咨所言,當然是出于外交斗爭的需要,不乏吹捧溢美之辭。但觀察孫權的所為,他確實可以稱得上三國時期的一個杰出人物。
自漢末以來,因漢室衰微,行將崩潰,因而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孫策、孫權兄弟,比起曹操、袁紹等人來,名微而位卑,力小而眾寡。但他們能審時度勢,正確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力拓江東,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以致后來孫權建國稱帝。孫權以少年之時即受命于危難之時,他維系人心,繼承父兄遺業,使孫氏集團能繼續保持一致,與曹操爭雄。后來,孫權更能量力而行,采取靈活的戰略策略,或聯劉抗曹,或稱臣于曹魏而爭土于蜀漢,縱橫捭闔,好謀善斷,措置裕如,使孫氏基業不斷鞏固擴大,遂割據山川,跨有荊越,終于建國立幫,成鼎足之勢。說孫權是明君英雄,毫不為過。
孫權作為一代雄主,禮賢下士,善于知人、用人。孫權初克荊州,荊州將吏都潛心歸附,唯獨治中從事潘濬稱病不見。孫權遣人去濬家中床前表示慰問,潘濬伏在床上,不愿見來人,而涕泗橫流,悲不自勝。來人回報孫權,孫權遂親自前往。孫權呼著潘濬的字說: “承明先生,過去荊州先賢都事明主,成為一代名臣。君卻不肯事我,難道以為我沒有古人的雅量嗎?”說完,權命親近之人以手巾替濬拭去眼淚。濬遂下地拜謝。后來潘濬甚見親重,成為東吳名臣。
孫權思賢若渴,一旦發現賢才,必千方百計加以延攬羅致。成都人張裔,流落東吳數年,孫權未知其才。后來,蜀將鄧芝使吳,要求攜裔歸蜀,權一口答應。臨行前,權接見張裔,對他說: “君還成都,必然被蜀國所用,不能老死于鄉里之間。到那時,不知用什么來報答我?”張裔不卑不亢地說: “我歸西蜀,禍福未卜。如果真能保全性命,那么,五十八歲以前是父母賜我之年,我將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五十八歲以后,才是大王賜我之年,我再報答大王?!睂O權見張裔態度坦然,說話得體,方知裔乃一人才,大有器重挽留之意。張裔出得門來,后悔自己沒能裝愚賣傻,便連夜上船,星夜馳往成都。孫權果然派人追來,但已追之不迭,孫權悔之莫及。
自漢末以來,北方人士流寓江東者不少,江東英才本自良多,值此亂世,不少人躍躍欲試。江東遂成人才薈萃,藏龍臥虎之地。孫權慧眼識英才,不斷從各階層人士中選拔賢才,為己所用。并且,在使用中揚其長,避其短。孫權與陸遜評論周瑜、魯肅及呂蒙等先臣時說: “周公瑾膽略過人,實為雄烈之臣。破曹操,得荊州,后人難繼,而今君繼之。魯子敬在赤壁之戰前力排眾議,勸我抗拒曹操,成帝王之業,何其快也! 其見識遠在張昭等人之上。后來勸我借荊州給劉備,是子敬一短。周公瑾勸我舍其短而用其長,我常以他比作漢朝名臣鄧禹。呂子明少年之時,我以為他只不過是勇猛大膽,不避艱險而已。等他長大,學問益增,漸有韜略,僅次于周公瑾,但言談話語尚不及。圖取關羽,呂子明又遠勝魯子敬。魯子敬曾給我寫信道: ‘關羽不足害怕?!?我知道這是子敬實際制服不了關羽,而表面說大話,但我仍加以寬恕,不求全責備他。但子敬統率軍隊,不管行軍駐扎,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軍紀肅然,其法亦是一美。”孫權評論諸臣,非常得當。
孫權與群臣推誠相處,君臣和睦,上下同心。有人曾告發諸葛瑾里通蜀漢,孫權說:“我與諸葛子瑜,可謂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間構。”陸遜坐鎮荊州,孫權復刻自己的一枚大印交給他,委他全權處理與蜀漢交往之事。孫權剛剛稱帝時,蜀漢有人主張討伐。丞相諸葛亮說: “東吳賢才良多,將相和睦,不可一朝而定?!睘?《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贊嘆地說: “孫權君臣之間,推誠相待,讒言難行其間,所以能保有江東?!?/p>
孫權不僅知人善任,而且善撫將士,能得臣下死力,將士都愿以身事主。孫權恩威并著,尤以恩信得眾將之心。凌統早死,其子尚幼,孫權將其幼子領入宮中撫養,愛如己子。呂蒙患病,孫權將其安置在內殿就近治療,不惜重金懸賞以購求名醫名藥,悉心治療。孫權常來探視,又恐呂蒙傷神勞累,乃在墻壁上穿一小洞,隨時看望??吹絽蚊膳加衅鹕?,小進飯食,孫權便喜形于色,與左右談笑。否則就黯然神傷,夜不能寐。蒙病小愈,孫權特地下令群臣祝賀。后來呂蒙病情轉重,權親臨榻前探視,又命道士祈禱去災。蒙終于不起,權哀痛已甚,身心為之大傷。平虜將軍周泰,護衛孫權,不顧安危,沖鋒陷陣,出生入死,曾于重圍之中拼死搶救孫權,而泰全身受傷十二處。后來,權以周泰統率朱然、徐盛等將,然、盛不服。孫權特意置酒席送到周泰軍營之中,大會諸將,孫權親自為周泰行酒,命周泰解開衣服。孫權親手指點泰身上的斑斑傷痕,詢問其來由。周泰一一述說完畢,孫權扶著他的胳臂,流著眼淚說:“周將軍,你為我孫氏兄弟出征入戰,勇如熊虎,不惜生命,而受傷幾十處??茨鷤劾劾?,膚如刻畫,我于心何忍! 我怎能不把您作為骨肉之親,授您以兵馬之權呢?!將軍乃東吳之功臣,我要與您休戚與共,同享富貴。”說畢,便將自己所用的御蓋賜給周泰。周泰感恩戴德,諸將亦無不心悅誠服。正因為孫權能推賢下士,愛才如命,天下之士才視孫權為圣君明主,望風而歸,如百川歸海。東吳賢臣如林,猛將如云,故能保江東幾十年基業。
孫權還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對臣下的正確諫諍,勇于采納。孫權對自己說過: “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而有純白的狐裘,這是集眾狐而成的。能用眾人之力,則無敵于天下; 能用眾人之智,則無畏于圣人。”孫權曾在武昌臨釣臺飲酒,權及群臣皆酩酊大醉。權還醉眼朦朧地說: “今日大家都要暢飲,一醉方休! 只有醉倒臺中,才能停下!”老臣張昭正色不語,徑直走出臺外,端坐車中。孫權派人將張昭喚回,對張昭說: “不過是一起作樂,你何必生氣?” 昭答道: “過去商紂王作酒池肉林,竟長夜之飲,當時也認為是作樂,而不覺得是作惡。”孫權聽后,默然不語,思慮再三,深感慚愧,遂命罷酒。
后來,又有一次,孫權與群臣飲酒。權自己行酒,勸酒至騎都尉虞翻處,虞翻倒地,假裝醉酒不能再喝。孫權一去,翻又起身而坐。孫權大怒,拔出佩劍就要殺掉虞翻。群臣惶然不知所措。只有大司農劉基一躍而起,抱住孫權,勸他說: “大王飲酒數杯之后,手殺賢士,即便是虞翻有罪,天下誰能知道? 天下人會以為是大王酒后殺士。況且大王一貫容賢納士,故海內之士聞風而歸,今天怎么可以一旦棄之?”孫權借著酒意辨解道:“曹操能殺大名士孔融,我為什么不能殺虞翻?”劉基又說:“曹操輕害士人,故遭天下非議。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相比,又何必自比曹操呢?”孫權這才醒悟,將佩劍收起,虞翻因此而得免。因為此事,孫權特意敕命左右:“自今以后,如果我醉酒之后下令殺人,不得隨便遵行?!?/p>
一次,孫權命人在武昌新造了一艘大船,權便與群臣在釣臺圻試乘新船。當時,風力正猛,孫權的親近侍衛谷利命令舵工駛向樊口避風。孫權卻說:“應該掉頭去羅州?!倍婀び钟D舵,谷利拔出佩刀,厲聲喝道: “誰敢不去樊口,馬上斬首!”舵工遂遵命駛向樊口。這時,風力更大,大船不能行駛,便返回武昌。孫權帶著怒氣責問谷利道:“你為什么這樣怕風浪呢?”谷利跪在地上說: “大王乃萬乘之主,輕易駛臨不測之淵,游玩于巨浪之中,船樓高危,一旦傾覆,社稷國家怎么辦? 所以我才以死抗爭,違大王之命。”孫權聽完,大受感動,不僅不以谷利違命為忤,反而更加敬重信愛他。從此以后,不再稱谷利名字,而愛昵地稱之為 “谷”。
孫權對天下大勢,軍國之機,甚至他國的文臣武將,都了如指掌。一次,孫權醉酒之后,對蜀漢使者費袆說:“貴國的楊儀、魏延,都是些卑劣小人,雖然有些微功于當時,但既然已擔任一定職官,必然有一定權勢。若諸葛亮一旦故去,二人必為禍亂,而諸君茫然不知,未曾考慮防備此等小人,豈是長久之謀?”費袆聽后,愕然而不能答。后來,諸葛亮病死軍中,楊儀、魏延二人果然作亂,應了孫權的預言。
孫權為人恢宏大度,性格滑稽。吳臣諸葛瑾字子瑜,長得臉面頗長,相貌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命人牽來一頭驢,在驢面上寫上“諸葛子瑜” 四字,舉座大笑。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少年聰慧,跪下請求孫權道: “請給我筆,允許我再添二字?!睓嗨烀藢⒐P遞與恪。恪拿來筆,又添二字,成為“諸葛子瑜之驢”。眾人又大笑,孫權亦大笑不止,遂將驢賜與諸葛恪,以獎勵他聰明機智。
吳國郎中鄭泉,博學有奇志,而嗜酒如命。他在家時經常叨念:“我愿以美酒五百斛灌滿船艙,再將四時鮮美果蔬放在船兩頭。我可跳入艙中飲酒,累了便上來吃一陣。酒有減少,隨時添加,豈不是快事!”他曾對人講: “我死了以后,必將我葬在制陶人家旁邊,以后化作土,如幸而取我作酒壺,這便是我的心愿!”孫權知道鄭泉好直言勇諫,便故意逗他說:“愛卿喜好于眾人之中面折朝廷過失,萬一不合禮度,不怕龍鱗起,龍顏怒嗎?”鄭泉回答說: “我聽說君明則臣直?,F在朝廷上下相睦,毫無忌諱,所以我不怕逆龍鱗。”后來,有一次宴會,孫權故意嚇唬鄭泉,吩咐武士將鄭泉押送至有司治罪。泉臨走之前,頻頻回首,還不時顧盼孫權。孫權笑著說:“你說你不怕逆龍鱗,為何還要顧盼不已?”鄭泉回答說: “我依仗大王恩德,知道不會被處死。可真要我出門,我才感到大王的威嚴,不能不回首顧盼?!睂O權大笑,遂命釋放鄭泉,邀他回來一同飲酒。
孫權喜好飲酒,經常與臣下歡宴,雖未因酒廢事,但常常醉酒。后來,經張昭等人反復規勸,孫權才稍稍減損。
孫權又喜愛打獵,尤其喜愛捕射野雞。潘濬數次諫止,孫權辨解道:“最近,我只不過是偶爾出去,捕射一兩只玩玩,不象以前經常射獵。”潘濬說:“天下未定,事機繁多,射雉不是當務之急。再說,萬一弓弦繃斷或出什么問題,都會給大王造成危害。所以,我請求大王不要再進行這類游戲?!迸藶F出得門來,看見捕射野雞用的野翳,便上前去用手扯壞。孫權感悟潘濬一片苦心,自此之后,再也不去射雉取東。
晚年昏憒
孫權晚年,剛愎自用,猜忌群臣,信用奸佞,排斥忠良,與前期英雄作為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東吳嘉禾二年(233),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突然遣使向東吳上表稱臣。孫權大喜過望,為之大赦天下,并欲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為使,將兵萬人,攜帶金銀珠寶,漂洋過海,授公孫淵為燕王,并賜九錫。滿朝文武以張昭、顧雍為首,都痛切諫止,認為公孫淵乃反復小人,不必對他寵遇過厚,只需派兵吏護其使者歸返即可。張昭說:“公孫淵背叛曹魏,擔心招致討伐,故遠來求援,歸順并非本意。如果他重又投靠曹魏,我國派出的使節不能返回,豈不取笑于天下?”孫權不聽,張昭再三諫諍,孫權扶著佩劍發怒道:“吳國士人進入宮內則拜我,出宮外則拜你。我尊敬你也算無以復加,而你卻幾次三番地在眾人面前折辱我,恐怕我要做不免之事了!”言外之意,要誅殺張昭。張昭注視孫權良久,緩緩說道:“我雖然知道所言不能被大王采用,而又經常聒噪,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年太后臨崩之前,呼喚老臣于床前,授我遺詔,以老臣為顧命大臣,命我輔佐太子的緣故。我不能見錯不糾,辜負太后一片苦心?!闭f畢,老淚縱橫。孫權一聽張昭說起這些,也擲劍于地,與之相對而哭。但哭完之后,孫權仍不接受眾臣痛諫,依然堅持己見,派張彌、許晏等前往遼東。張昭見此,十分氣憤,遂稱病不朝。孫權恨張昭不從己命,命人用土將張昭家門堵住。張昭一見,來了個針鋒相對,又從門內用土封住,再也不出門。
后來,公孫淵果然斬殺吳國使臣,重新倒向曹魏。孫權聽說后,勃然大怒,不僅不檢討自己處置不當,反而遷怒于公孫淵,說道: “我已年屆六十,世界之事,無所不知。近來卻為鼠輩所騙,真令人氣涌如山!若不斬截鼠子之頭擲于海,還有什么面目當皇帝!就算長途跋涉,我也要親征鼠輩,以雪心頭之恨!”說著,就要帶兵親征,幸虧眾臣諫止。
隨著猜忌心的日益加重,孫權專門設置了校事、察戰兩職,用以監視文武百官。呂壹為中書校事,詆毀大臣,羅織罪名,構陷無辜,使無罪有功之臣,互相糾舉,橫受大刑,而孫權對他卻十分寵信。丞相顧雍無故被誣陷,遭到軟禁。江夏太守刁嘉被陷害,幾乎受誅。太子孫登數次勸諫,孫權不聽。大將軍陸遜見呂壹竊柄弄權,擅作威福,而無人可禁,與太常潘濬同心憂思,以至流涕。驃騎將軍步騭多次上書,揭露呂壹罪行,請求孫權改變雖有大臣而不能用的狀況,重新任用顧雍、陸遜、潘濬等忠貞股肱之臣,孫權卻置若罔聞。潘濬見孫權如此不進忠言,百般無奈,竟想鋌而走險,借宴會之機襲殺呂壹。后來,呂壹雖因陷害左將軍朱據,事情泄露被殺,但校事等官仍然不廢。
呂壹被處死之后,孫權也引咎自責,承認過失,還派中書郎袁禮去向大臣們征求對時政的意見,但大臣們不再暢所欲言了。諸葛瑾、步騭、朱然等推說不掌民事,緘口不言,陸遜、潘濬等人也心懷恐怖,不敢再說什么。孫權見此,還特地下詔責備眾臣,并為自己辯解。孫權后期的剛愎自用和日益發展的猜忌心,使東吳前期那種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曹魏黃初二年 (221),孫權為吳王時,即立其長子孫登為太子。稱帝后,又以登為皇太子。孫登不幸于東吳赤烏五年(242)夭亡。因次子孫慮早亡,權便立其三子孫和為太子,而以四子孫霸為魯王。孫權偏寵魯王,使他與太子同居一宮,享受同等待遇。后因大臣進言,說太子、國王上下有序,魯王應與太子禮秩有別,孫權方使二子分宮居住,各置僚屬。
孫霸倚父皇寵愛,覬覦太子之位,拉幫結黨,培植親信,發展勢力。驃騎將軍步騭、終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陰附魯王,譖毀太子。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以及滕胤、施績、丁密等臣奉禮而行,宗事太子。朝廷內外及宮中文武官僚舉國中分,形成擁嫡、擁庶兩派。孫霸謀奪太子之位的野心日益暴露,陸遜、顧譚及太子太傅吾粲等臣數次向孫權陳述嫡庶之義,理不可奪,而孫權卻聽信擁庶派官僚全寄等人的讒言,流放顧譚,誅殺吾粲。
后來,爭奪太子的爭斗越演越烈,孫權看到諸子不睦,勢若寇仇,臣下分部,形同水火,擔心將來會有袁氏之敗,便于東吳赤烏九年 (246),不分是非曲直,幽禁太子孫和。擁嫡派朱據、屈晃、陳正,陳象等人上書固諫不止,孫權大怒,竟將朱據、陳正和陳象族誅,將屈晃牽入殿堂,打了一百大板。在此之前,孫權曾召見擁庶派楊竺,屏去左右,談論孫霸的才能。楊竺說孫霸有文武全才,應該立為太子。于是孫權便許諾將改立孫霸為太子。不想有人藏匿在孫權床底下,將此話聽得清清楚楚,馬上報告了太子孫和。當時陸胤將去武昌陸遜處有公事,臨行前到太子處辭行。太子表面不予接見,暗地里卻換上百姓的衣服,到陸胤車上與胤相見。二人商議,想讓陸遜出面上表勸說孫權不要改立太子。陸胤尚未到達武昌,而陸遜已有諫表上遞孫權。孫權疑心太子與陸遜有勾結,更加惱火,遂堅定了幽禁太子的決心,并數次派遣太監指責陸遜,致使陸遜憂憤成疾而死。
東吳赤烏十三年(250),孫權正式廢除太子孫和,大臣紛紛勸諫。孫權狂暴已甚,又誅殺或流放進諫的朝臣武將數十人,眾人大喊冤屈。同時,孫權又下令孫霸自殺,并以結黨誣陷太子的罪名,誅殺了擁庶派的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這一事件,使得吳國一大批文臣武將先后遭到貶斥、流放、誅殺甚至滅族。孫權改立少子孫亮為太子。經過這一番折騰之后,吳國雖然河山依舊,元氣卻已大傷。有一次,東吳集結兵眾于建業,揚言要進攻揚州 (今安徽合肥、壽縣一帶)。曹魏揚州刺史諸葛誕使王基預測,王基說:“不足憂慮,現在東吳陸遜等人已死,孫權年老,內無賢嗣,中無謀主。孫權如果自己出征則懼怕內部出事,就象害怕瘡疽迸破一樣;派將出征則舊將已盡,而新將卻未見信用。這次不過是補充兵力,想固城自保罷了?!焙髞?,孫權果然沒敢出兵。
東吳太元元年(251)冬十一月,孫權出南郊祭天地,回宮之后,即得風疾。十二月,孫權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拜為太子太傅,開始安排后事。第二年春二月,孫權病重,朝廷內外正惶惶不可終日,誰知,皇宮內又出了一件大事。
原來,太子孫亮之母潘夫人,因子得貴,剛剛被立為皇后僅半年。潘后容貌嫵媚姣好,而性格妬嫉,心地險惡,平時就譖害其他妃嬪,諸妃嬪及宮人都十分恨她。潘后見孫權病重而太子年幼,竟不自量力,派人詢問中書令孫弘當年呂后專制故事,想仿效呂后,行專制之事。此事為諸宮人所知,個個心不自安,便趁潘后侍奉孫權勞累成疾,在內宮昏睡之時,幾個宮人用繩索將潘后勒死,而假說中惡而死。后來事情泄露,孫權誅殺了六、七人。不過,一個正宮皇后竟被人暗殺,實為東吳開國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大事。眼明人一看便知,這已顯露出亡國之象。
東吳太元二年 (252) 夏四月,孫權病死,時年71歲。太子孫亮即位,謚孫權曰大皇帝。這個雄據江東五十余年的一代雄主,死后留給東吳臣民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和一個年僅10歲,不懂事的幼主。
上一篇:哀王沮渠牧犍
下一篇:安定王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