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松芒布結
都松芒布結,漢名 “器弩悉弄”,芒松芒贊之孫,其父死時,年僅8歲,被擁立登上贊普之位。權臣欽陵代攝國政。時值唐高宗鳳儀元年 (676)。
都松芒布結即位的第二年,文成公主在吐蕃病逝。文成公主自641年起嫁到吐番,十年后松贊干布死去,她獨自寡居三十年,為維護唐蕃之間的友好耗費了大量心血。文成公主逝世后,唐朝與吐蕃都為她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唐朝還專門派出吊祭使入蕃吊唁。
文成公主之死,對維護唐朝和吐蕃的和好是一個重大損失。文成公主在世時,她的威信還足以影響吐蕃統治階層的對唐政策,雙方雖時有沖突,關系尚末最后破裂。文成公主之死更無人能稍加約束以欽陵兄弟為首的軍事貴族對內專權跋扈,對外掠奪侵略的野心。公元680年至681年,欽陵之弟論贊婆又在今甘肅湟源一帶發動大規模進攻,但這次進攻未能深入,很快為唐左武衛將軍黑齒常之所擊敗,黑齒常之是唐朝很有經驗的將領,他在這個地區擊敗吐蕃后,為防吐蕃卷土重來。筑置烽堡七十余所,開墾屯田五千余頃,歲收糧食五百萬石,保證了軍糧供應。
到了6世紀九十年代,欽陵等軍事貴族又在川邊一帶大動干戈,為擴充軍源,他們大肆征發川邊、青海附屬少數民族部落,結果導致這些部落紛紛降唐,先是以黨項部落大首領曷蘇率黨項三十萬人投附唐朝,接著又有大首領昝垂率羌蠻部落八千余人附唐。吐蕃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開始動搖。通曉吐蕃風情的唐武威道理軍總管王孝杰趁機出兵,收回了西域四鎮,并在龜茲置安西都護府,派重兵駐守。
吐蕃朝廷在得知安西四鎮丟失后,震驚不小。都松芒布結急忙招集御前會議,商討對策。掌握軍事大權的欽陵等人并無與唐和好并休戰的愿望,一面派使向唐求和做為緩兵之計,但另一方面,又發兵四萬,向涼州進發,企圖將安西四鎮的損失補回來。唐接到吐蕃求和書信后,立即派郭元振去吐蕃談判。欽陵也代表吐蕃與唐使會商。會商中,欽陵除要求唐軍撤出安西四鎮外,又公然索要十姓突厥地 (在碎葉以東伊犁河一帶和碎葉以西錫伯河一帶各有突厥五個部落)。郭元振則義正辭嚴地指出:十姓突厥地與安西四鎮原先即歸附于唐,并不是吐蕃領土; 欽陵反辯道,如果這些地方不能歸吐蕃,則吐蕃認為安全沒有保障。但唐使也針鋒相對地指出: 如果吐蕃堅決索取十姓地方,當先歸還已占去的吐谷渾故地,用來表示無向東侵犯的意圖。由于雙方在土地問題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結果不歡而散,雙方都在加緊布置軍隊,以待來日一搏。
當欽陵兄弟準備全力東犯唐境時,吐蕃宮庭內部的斗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到唐圣歷二年 (699),都松芒布結已繼位二十年,深感大權旁落,受制于人的日子難過,他開始在朝廷中發展勢力,準備收回失落的大權。這年春天,他與年邁的大臣論若等密謀除去欽陵家族。此時欽陵在外督軍,對宮內密謀一無所聞。都松芒布結則當機立斷,命令在邏些的禁衛軍深夜出動,將欽陵家族的重要成員及親信二千余人全部抓獲處死,又派人密召欽陵回國。欽陵在返回途中,得知政變消息,倉促率兵反叛,都松芒布結則不給欽陵以喘息機會,親率數萬軍隊討伐。兩軍對峙之時,都松芒布結宣布欽陵罪狀,呼吁吐蕃軍隊背離欽陵,跟朝廷軍隊會合。在贊普軍隊壓境和政治鼓動下,欽陵軍隊一戰即敗,大多數投奔贊普一方。欽陵與親信百余人被迫自殺,贊婆看到其兄失敗,已無法奪回對吐蕃的控制權,不得已投奔唐朝,這一場戰爭結局,徹底清除了掌權數十年的論布噶家族,贊普王權得以確立。
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削弱了對其屬國的統治。唐長安四年 (704),吐蕃南境尼婆羅及婆羅門屬國反叛,都松芒布結認為只要自己率兵平叛,即能穩定局勢,但未料在這場平叛戰役中身中箭矢,死于非命,終年34歲。
上一篇:范陽王高紹義
下一篇:韓王朱本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