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王完顏亮
一、宮闈之變
海陵名亮,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孫,遼王宗干的第二個兒子,生于天輔六年 (1122),母為大氏。
海陵自幼聰睿好學,曾拜漢儒張用直為師,學習漢族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于自中原漢地傳入的琴棋書畫,他也無所不好,和他交往的大都是漢人儒生,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吟詩作畫,縱情歌舞。其言談舉止儼然是一位漢家少年,而同族之人都與他格格不入。
天眷三年 (1140),海陵年方18歲,熙宗以他是宗室,授之為奉國上將軍,赴梁王宗弼軍前效命。海陵少年得志,意氣風發,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再加上他足智多謀,很快就受到宗弼側目,被授予行軍萬戶,不久又升為驃騎上將軍。
皇統四年 (1144) 海陵又被熙宗封為龍虎衛上將軍,受命留守中京,并升為光祿大夫。
海陵為人城府極深,表面上對人寬厚仁慈,實際上卻心懷猜忌。起初,熙宗以太宗嫡孫身份繼立帝位,海陵就心懷不滿,認為自己的父親宗干是太祖庶長子,自己也是太祖的孫子,也應當有繼位的均等機會。在中京留守期間,海陵便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四處搜羅、培植黨徒,蕭裕是其中最得力的心腹。蕭裕本名遙折,是奚族人,當時以奚人猛安的身份駐中京,海陵到中京后便與他結為知己。在頻繁的交往中,蕭裕見海陵對帝位心懷覬覦,便勸說海陵謀取帝位,并且表示自己將竭力協助,誓死不辭。
皇統七年(1147),海陵被召至京城,受命同判大宗正事并加特進。不久,又被提升為尚書左丞。海陵開始致力于招攬權柄,把自己的心腹勢力安插到各省臺的重要位置上。蕭裕先被提拔為兵部侍郎,不久又作了同知北京留守事。到了第二年 (皇統八年)海陵被拜為右相,并兼都之帥,掌握了金朝的政治和軍事大權,開始從各個方面進行奪權活動。
熙宗在位初期積極進行社會改革,雖然性格暴虐,生活荒淫,但未失民心,要想從他手中奪取帝位是有一定困難的。海陵為達到最后奪取帝位的目的,不得不暫時隱蔽奪位的野心,在熙宗面前盡心侍奉,以取得信任,有一次海陵應召奏對,熙宗向他講述先輩們的豐功偉績。當講到他們的創業艱難時,海陵感觸萬端,不禁痛哭失聲,表示堅決忠誠于皇上,盡心盡職,永保祖上基業。熙宗認為他忠心無二,對他更加信任。
熙宗皇統末年,宗干、宗弼相繼去世,熙宗失去了兩位重要輔佐; 同時又失去了兩位皇子。帝位失嗣,熙宗郁悶不樂,整天酗酒玩樂,不理朝政,政事全部落到擅政的悼平皇后裴滿氏手里。悼平皇后獨斷專行、肆無忌憚,文武百官對她奉迎巴結。身為右相的海陵見此狀況也拜倒在悼后的腳下,與她勾結在一起。對此熙宗略有所聞,只是佯裝不知。皇統九年(1149),海陵生日。熙宗下詔賞賜海陵北宋名臣司馬光畫像及大批的金銀珠寶,并委派近侍大興國前往祝賀。悼平皇后也附帶賜給海陵生日禮物,熙宗得知后很不高興,將大興國杖打一百,并勒令他追回賜給海陵的禮物,海陵害怕自己會大禍臨頭,開始怕恐不安。過了不久,學士張鈞在為熙宗起草詔書時違背了皇上的旨意,被賜死。左丞相宗賢乘機彈劾海陵參與其事,熙宗便借此機會將海陵貶職,讓他出領行臺尚書省事。路過北京時,海陵會見了正任北京留守的蕭裕,兩人密謀迅速奪取帝位,約定:先由海陵在河南興兵稱帝,占領河南、河北后再舉兵北上,蕭裕在北方聯絡各地的猛安謀克起兵響應。到了良鄉,海陵意外地接到熙宗的詔令,要他返回京城。海陵一時弄不清熙宗葫蘆里裝的是什么藥,忐忑不安地回到京城,結果仍被授予平章政事。海陵大難不死,更加快了奪權的步伐。
在朝臣中,秉德、唐括辯、烏帶等人也有廢除熙宗之意。秉德本名乙辛,宗翰的兒子,少年得志,年紀很輕就被熙宗拜為丞祖?;式y八年(1148),秉德因勤于政事被授命為平章政事。朝廷議定將居住在遼陽府周圍的渤海人遷移到燕山以南居住,秉德與左司郎中三合奉命辦理此事。熙宗近侍高壽星是渤海人,家住遼陽,按規定也要舉族南遷。高壽星不愿意南遷,就到悼平皇后面前哭訴,悼平皇后便向熙宗求情,并且誣陷秉德徇私枉法,目無圣上。熙宗大怒,下令將三合斬首示眾,并杖打了秉德,秉德無端受辱,內心憤憤不平,便聯絡駙馬都尉唐括辯、大理寺卿烏帶等圖謀廢掉熙宗。烏帶與海陵素有交往,見海陵對帝位懷有異心,便將與秉德等人的謀劃告訴了海陵,海陵又與他們聯合了起來。
海陵與秉德、唐括辯等經常在一起商量廢立問題。有一次,海陵試探性地問唐括辯:“我們這些人禍在旦夕,如果廢除熙宗,誰來當皇帝呢? 唐括辯回答道: “無非是胙王常勝?!焙A暧謫柶浯?,唐括辯回答:“鄧王的兒子阿懶可以?!焙A曷牶蠛懿灰詾槿?。唐括辯就反問道:“您難道也有當皇帝的想法嗎?”海陵神秘地笑了笑,過了一會兒說:“如果實在沒有人來當皇帝、除了我還能有誰呢!”胙王常勝,是宗峻的兒子,當時正留守北京。常勝為人寬厚大度。在文武百官中享有極高的聲望。而阿懶年青有為,是將領中的佼佼者,因戰功顯赫被熙宗提拔為奉國上將軍。海陵見秉德、唐括辯無心屬意于己,便對常勝,阿懶心懷妒忌,時刻準備將他們除掉。
海陵與秉德、唐括辯等人頻繁的交往引起了護衛將軍特思的懷疑,特思向悼平皇后密告說: “唐括辯與海陵等人一有時間便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不知道議論什么問題?!钡科交屎蠡琶Ω嬷宋踝?。熙宗召來唐括辯責問道:“你和海陵背著我議論什么,你們打算將我怎么樣?”在朝堂上將唐括辯杖打一頓。海陵等人慌作一團,對特思恨之入骨。
皇統九年(1149)春,河南有一士兵孫進,自稱是熙宗的弟弟按察大王,鼓噪駐屯河南的軍士企圖嘩變,朝野震驚,熙宗慌忙調遣諸路兵將前往鎮壓。海陵見有機可乘,便上書熙宗,參奏常勝、查刺同為阿黨圖謀不軌。熙宗命特思前去鞫治審詢,由于查無實據,特思便上書熙宗宣稱二位皇弟無罪。海陵并沒有就此罷休,又誣奏特思徇私枉法,不據實鞫決。熙宗大怒,將特思下獄,同時責令唐括辯、蕭肄拷問特思,特思被逼無奈,屈打成招,將常勝構之以罪。熙宗下令將常勝、查刺處死。海陵又乘機把阿懶及其弟達懶處死,終于除掉了自己的心病。
大興國是熙宗寐殿侍臣,并充任近侍局值長,是熙宗的親信,執掌宮殿符鑰。海陵要發動政變,必須先得到他的內應方可伺機入宮行事。于是,海陵就利用大興國無端被杖的冤屈心理,通過李老僧與他交結。海陵將大興國召至臥室內說:“主上無故殺死常勝,又殺了皇后。把常勝的家產賜給阿懶,不久又殺死阿懶,再把他的家產賜給我,我對此深感憂懼?!庇终f: “滿朝文武都危在旦夕難以自存。上一次我過生日,只因為皇后附賜給我禮品,您就被杖責,我感到很吃驚。我擔心我們二人都將不免一死。與其說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推翻他。我和一部分大臣已經議定舉事,您以為如何?”大光國遂表示贊同,二人便約定十二月九日夜起事。
為了尋找政變的支持者,海陵想方設法聯結與父親宗干有親近關系的人。徒單阿里出虎,任熙宗護衛十人長,與宗干家也為姻親,海陵就許諾以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為妻而取得了他的支持。仆散師恭,出身微賤、因受海陵提拔也作了護衛十人長,很自然就成了海陵政變的得力助手。另外,海陵還聯絡了自己的妹夫特廝。
皇統九年 (1149) 十二月九日,唐括辯妻代國公主為其母悼平皇后作佛事,住在寺中。當晚,海陵、秉德等都聚會到唐括辯家里。入夜,他們一行人身藏刀劍,直奔皇宮。這天晚上恰好是阿里出虎、仆散師恭內直皇城,他們很容易混了進去。二更時分,大興國打開了熙宗寐殿的大門,海陵、秉德、唐括辯、烏帶、徒單貞李老僧等蜂擁而入。熙宗睡覺時常把佩刀放在御榻上,大興國事先取下扔到了榻下。匆忙中熙宗沒有摸到佩刀,死在亂刀之下。海陵被擁立為帝。
第二天,海陵詐稱熙宗要議論冊立皇后的事宜,召來文武大臣,宣布熙宗無道被誅,由自己繼承皇位,改皇統九年為天德無年。海陵下令殺死曹國王宗敏,左丞相宗賢。授予政變同謀者秉德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帥等職,唐括辯為右丞相兼中書令,烏帶為平章政事,仆散師恭為左副點檢,阿里出虎為右副點檢,徒單貞為左衛將軍,大興國為廣寧尹。
二、打擊守舊勢力
海陵政變的成功是在各方面的聯合之下取得的。因此,即位之后如何保住帝位就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個新問題。在統治集團中威脅帝位的仍是女真貴族的守舊勢力,尤其是同他一起合作誅殺熙宗而又與守舊勢力緊密聯系的秉德和唐括辯等人,秉德是宗翰的孫子,唐括辯是熙宗的駙馬,他們都是朝廷勛貴,擁立海陵并非出自他們本意。秉德本意欲立太祖孫葛王,唐括辯欲立太宗子宗懿,后欲立宗本。
對于秉德、唐括辯與自己同床異夢,海陵早就有所察覺。即位后,有一次海陵與唐括辯一起瞻仰太祖畫像,海陵指著畫像對唐括辯說: “太祖的雙眼與你的極為相似?!碧评ㄞq頓時語塞,唯喏著,臉色腓紅。這一切都沒有逃過在一旁察言觀色的海陵的雙目,海陵對他處處提防。烏帶的妻子唐括氏年輕風騷,海陵曾與她私通。秉德在熙宗面前斥責過烏帶,烏帶懷恨在心。天德二年(1150) 烏帶上書海陵密告秉德與宗本謀反,海陵聽后大怒,利用這個機會派人前往秉德供職的行臺尚書省將他殺死。秉德的弟弟特里、乣里以及宗翰的子孫三十多人都株連在內。
海陵弒君篡位引起了眾多女真貴族的反對,其中勢力最大者首推太宗諸子。早年,熙宗為了能夠稱帝曾殺死與自己年爭奪帝位的太宗之子宗磐。因此即位之后,金熙宗為緩和其與太宗一系的矛盾,對太宗子孫采取了安撫收攏政策。封太宗子宗雅為代王,宗固為判大宗正,進為太保、右丞相兼中書令。后來又以宗本為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太保領三省事。太宗一系幾乎把持了中央朝政。海陵上臺后,極力要鏟除他們,就與秘書監蕭裕策劃,對他們羅織罪名。尚書省令史蕭玉是宗本的好朋友,蕭裕便將他收買過來要他揭發宗本。蕭玉上書彈劾唐括辯曾經謀立宗本,這樣便使得烏帶參奏宗本謀反的說法有了佐證,海陵有恃無恐。天德二年 (1150) 四月,海陵以打球為名,召見宗本及文武大臣,殺死了宗本和唐括辯。接著又派人殺死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益都尹畢王宗哲,平陽尹稟,左宣徽使京等。太宗子孫七十多人被殺,太宗一系遂絕。
三、遷都燕京
海陵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追慕漢民族先進文化及朝廷禮儀; 同時還有著強烈的正統思想,他鄙視女真的野蠻無知,又反對夷狄諸夏之分、南北貴賤之別,認為只要實現了南北統一便可以成為正統。因此他執政之后就把武力統一天下、入主中原、成為正統之君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政策的核心。
在初步鎮壓女真守舊勢力鞏固了政權之后,海陵頒布“求言詔”,自朝內外公卿大夫至一般平民,均可以上書進言。于是內侍梁漢臣便上書海陵請求遷都燕京,說:“燕京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北有居庸、古北、松亭、榆林舊關,易守難攻,絕無北顧之憂; 向南則如坐堂隍,俯視廷宇,隨時可叩開中原大門。陛下應當修繕燕京大內,經常前往巡幸,以揚國威。”兵部侍郎何卜年等也上書諫奏說,上京會寧府地處廣寒、民清事簡、燕京及以南地區則事繁,一方面京城所需糧草都需南方漕運,路途遙遠,極為不便; 另一方面上京偏在一隅,許多守舊宗室易于在南方集結勢力、對抗中央,形成分裂割據之勢,遷都燕京可以北控上京南窺趙宋。海陵早有遷都意圖,于是便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命尚書右丞張浩充修大內使,營造燕京。
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通曉漢族儀禮。太宗、熙宗朝曾受命繕修大內,管勾御前文字。海陵即位后,擢為尚書右丞,頗為重用。天德三年(1151)張浩奉命繕修燕京,會同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監護工作。為了營建燕京,海陵強征天下民夫,先后役使諸路工匠一百二十萬人。工匠們的勞動環境極為惡劣,天德三年夏天,天氣炎熱、燕京地區疾疫流行,工匠紛紛病死。海陵便下令召集燕京周圍五百里以內的醫生前去治病。經過三年的時間,燕京營建完畢,燕京都城設計出自孔彥舟之手,完全依照汴京模式建成。都城周長37里,內有女真、漢、蒙、契丹居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五十余戶。城內房屋排列井然,店鋪樓肆鱗次櫛比,城內南邊是氣勢雄偉的皇城,皇城南邊又有宮城,宮城周長九里三十步。其正門為宣陽門。城內有宮殿九重,共計三十六殿,全部由汴京工匠造成,整個殿群錯落有致,金碧輝煌。
貞元元年 (1153) 四月十七日,海陵力排眾議,率文武百官遷都燕京。進入燕京城時,海陵首次采用漢家儀禮,乘玉輅、服兗冕,用黃麾杖,共分11節,帝后在第六節,共一萬八千余人,三千九百余騎。沿途浩浩蕩蕩,氣勢威嚴。四月二十一日以遷都詔告天下,并改燕京為中都,析津府改為大興府,同時改汴京為南京,遼中京大定府為北京,遼陽府為東京,大同府為西京,保留五京之制。還下詔改天德五年為貞元元年。
海陵在遷都之后,又將女真貴族強行大批南遷,將太祖、遼王宗干、秦王宗翰諸猛安合并起來,編練成自己的親軍,稱“合扎猛安”,遷居中都,右諫議烏里補猛安、太師勗、宗正宗敏等家族也遷居中都。斡淪、和尚、胡刺三國公,太保昂、詹事烏里野,輔國勃魯骨、定遠許烈,枚杲國公勃達11猛安遷居山東,阿魯部族遷居北京,按達族住河間。同時,在大房山營建山陵,把太祖、太宗棺木由上京遷來安葬。為了徹底消除上京在人們意念中的影響,正隆二年 (1157) 十月,海陵下令毀掉會寧府舊城宮殿、諸大族府第宅舍以及儲慶寺,將它們夷為平他作為耕地,分給農民耕種。
海陵遷都促進了女真貴族同漢族地主官僚的進一步結合,實現了對中原人民的直接統治,也為他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奠定了基礎。
四、改革政治
海陵即位接受的是熙宗留下的一個爛攤子,朝廷內外困擾交加,為撥亂反正,天德二年 (1150) 正月,海陵頒布詔書以勵官守、務農時、慎刑罰、揚側陋、恤窮民、節財用、審才實七事告示朝野,明確宣布了定國之策,揭開了政治改革的第一頁。
海陵在打擊守舊勢力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剝奪了女真貴族享有的傳統特權。首先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了皇權。天德二年(1150),為消除女真貴族執掌的權柄,海陵下詔廢除中京、東京、臨潢、咸平、泰州等路節鎮及猛安謀克。取消猛安謀克的上中下三等之分,只稱“諸猛安謀克”。第二年(天德三年)海陵又廢除了守土一方的“萬戶之官”,移權于千戶長。貞元二年 (1154) 海陵下令重定蔭敘法,規定皇族自一品至七品蔭各有限,削除八品用蔭制度。正隆二年 (1157) 海陵徹底改訂親王以下封爵等第制度,規定朝廷不再封兩字王,過去封為兩字王者改為一字王,一字王者除掉王號,高品位的大官也要參酌消降。以后無論公私文書,凡是帶有王爵字樣的一定要立即除掉,即使是墳墓碑文也不例外。
熙宗末年,金朝內部統治機構臃腫不堪,官吏人浮于事。海陵即位后,運用強硬的政治手腕,迅速精簡統治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天德二年 (1150) 十二月海陵下令廢除行臺尚書省,政令歸并中央三省制統轄之下,邁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第一步。第二年海陵又廢除都元帥府改置樞密院,由朝廷直接任命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將握有兵權的軍將們置于尚書省的直轄之下,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正隆元年 (1156)海陵下詔頒布正隆官制,改革三省之制,罷除中書、門下二省,只設尚書省,使之成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的最高權力機構。尚書省內設尚書令,為最高行政長官;廢除平章政事之官,仍設左、右丞相和參知政事。在尚書省下面依次設置院、臺、府、司、寺、監、局、署、所,使其各有所屬,大大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海陵還劃定了一整套的地方行政區劃系統,將全國分為五大京路和十四個總管府。
海陵是金朝歷史上頗有遠見卓識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間勤于政事、察納雅言、嚴以律己。執政后不久,他便詔示文武百官直言朝政闕失與居民利害。如果有正確的一定采納,如果不當也不加罪。在這一政策之下,各級官員紛紛上書言事,一時間朝野上下涌現出一批直言上書、面折廷論的好諫官。高楨、阿勒根彥忠、高德基等都因直言得到海陵的重用。為了更好地聽取臣下的諫諍,海陵還特別挑選廷臣十人組成一個智囊團以備咨詢。
海陵當政期間、精于吏治,用法律約束臣下,嚴禁官吏耽于民事、茍圖自安,并以勤惰與否作為對官吏獎罰的標準。當時有許多朝官經常假托有病不理職事,海陵便下令監察御史與太醫同去診視,如有不符者嚴加懲辦。官吏不得無故曠職,只有父母去世才能停假三日。海陵還禁止各級官員妄信神鬼、崇尚佛事。位居樞要的張浩、張暉等人曾去法寶寺內奉佛受教,海陵覺察后立即召見文武朝官,對張浩大加斥責,責備張浩事奉妖佛、有失宰輔體面,在朝堂將佛僧法寶大杖二百,張浩、張暉也各杖二十。海陵自己從來不迷信神鬼,他在決定營建燕京時,曾有人上書要求卜擇善地,海陵反駁說:“國家吉兇,在德不在地。如果是夏桀、商紂之流居住,即使卜得善地又有何用? 如果是堯舜之類的圣主居住,又何必要卜地?”
海陵提倡為官清廉、生活節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平日常穿補過的衣服,吃飲只進魚肉,不進鵝鴨,還除掉宮廷御苑中所養禽獸。正隆五年 (1160) 十二月,海陵頒布禁酒令,規定朝官不得隨便飲酒,只有宋、高麗、夏三國有使來朝方可飲酒。判大宗正徒單貞、益都尹京、安武軍節度使爽、金吾衛上將軍阿速無視朝廷禁令,聚眾酗酒,各被杖百。
海陵在位期間逐漸完善各項司法制度。正隆年間他頒布行成文公法一《續降制書》。在中央設立登聞檢院,獄事有處理不當的可到登聞檢院投狀。由檢院交付御史臺勘察重申。海陵還為外省專設了提刑司,直接過問地方政府的法制和大案要案處理事宜。對于有過大臣的懲罰,海陵只施以臀杖,反對流放發配。他常說:“我信任自己的臣下,有錯誤而進行懲罰是出于無奈。古代大臣犯罪要發配到遠在數千里之外的窮壤僻土,使他們疲于奔走,許多人倒斃途中。我反對這種做法,對犯錯的大臣實行杖刑,杖完后繼續任用。”
海陵當政堅決貫徹 “文治” 思想,為此他致力于人才的培養和選用。天德三年(1151),海陵開始設置女真族國子監,招收宗室、外戚、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受教,年滿15歲以上的入詞賦經義學,不滿15歲的入小學,另外還設置算學、醫學等十科,招收各族貴族子弟前來學習。為更好地選擇人才,海陵大興科舉之制,最初以經史取士,考試分鄉、府、朝三級,儒生在全國各地進行鄉試、府試。海陵在遷都燕京之后,特開了殿試,親自過問選官大事,或者“臨軒觀試”,或者“御便殿親覽試卷”。海陵還多次為考生出題,如“不貴異物民乃足”、“忠臣猶孝子”、“憂國如饑渴”等。
海陵初年,勤于政事,改革吏治,大大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牢固地建立起了金朝一代強有力的封建中央集權,為后代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五、改革幣制
海陵即位之后,注意把握國家的財源,重視發展經濟。當時北方殘破的農業經濟在經過熙宗一朝的苦心經營之后,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恢復和發展。海陵繼承了熙宗的各項措施。首先,加派諸路勸農使,獎勵發展各地農業生產,又派出紇石烈婁室等大臣出訪各路,把荒閑牧地、外逃絕戶地、官兵多占地、寺廟地、大官隱瞞私留地收攏起來,放歸無地的佃戶耕種,國家向他們收取少量的地租。海陵還注意教育后代重視農業生產。太子生日,海陵和皇后向他贈送“田家稼穡圖”,告誡太子不能久居深宮,不知民間稼穡之艱難。
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海陵還采取各種政策逐漸完善了國家的財政機構和經濟制度。天德二年 (1150) 在各地設置“轉運司”專門設立干辦官十員主管其事,收繳各地財物上繳國庫。海陵以前,金王朝國家財政由五京分散管理,在燕山設三司,云中設轉運司,中京設度支,上京設鹽鐵,東京設戶部,作為獨立的經濟機構管理全國的財政經濟。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在中央設立勾當官主管全國提控交納,管勾勘覆,經歷交鈔及香、茶、鹽引、照磨文帳等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經濟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為了更好地繁榮經濟、促進同南宋之間的貿易往來,海陵在遷都燕京之后刻不容緩地進行了幣制改革。金朝自立國以來并沒有自制貨幣,而是通用遼與宋的舊銅錢。貞元二年(1154),海陵接受戶部尚書蔡松年的建議,下令禁止使用遼宋舊銅錢,開始發行紙幣做為流通媒介,紙幣名為“交鈔”,發行的交鈔分大小鈔之別,大鈔面額有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小鈔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等,并依照宋例規定交鈔的流通期限為七年。正隆二年 (1157)海陵又鑄造了金朝歷史上第一批銅幣——“正隆通寶”。海陵正隆年間,銅幣的鑄造集中于中都和京兆兩地,海陵分別在兩地設置了監造與鑄錢的機關,在中都設錢監、寶源、寶豐,在京兆設利用。為了確保銅的來源,海陵嚴令禁止金朝銅的外流,違反者處以重罰。海陵還常常派官前往各路檢視金銀銅鐵的冶煉狀況。在正常的宋金貿易中,海陵堅持金朝貨幣獨立自主的政策,嚴禁金朝銅幣外流,而宋之銅幣卻入而不禁。
六、多欲的皇帝
海陵是一位多欲的皇帝。還在篡位以前,一次海陵在與寵臣高懷貞閑談中說:“我平生有三個志向,第一,國家軍政大事都由我一人決斷;第二,興師南伐問鼎趙宋;第三,招納天下之天姿絕色,為我所用?!狈Q帝初期,海陵勤于政事、生活儉樸,頗似一位圣明的君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陵逐漸開始放縱自己的各種私欲??v情聲色成為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即位之后,充斥后宮的嬪妃與隋煬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先后冊封了妃子十二位,昭儀至充媛九位,婕妤美人才人三位。其他宮女更是數以千計。然而海陵并沒有以此為滿足,多次在全國范圍內征良選美,掠奪他人妻室。天德三年海陵以謀反罪誅殺宗本、固等太宗子孫七十多人后,拒絕蕭裕等人的勸告,強行占有了宗本的兒子莎魯啜、宗固的兒子胡里刺、胡失打、秉德弟乣里等人的妻子。
海陵荒淫無度、無視倫理。連自己的親外甥女也不放過。駙馬都尉蒲察何虎迭的女兒義察是海陵的姐姐慶宜公主所生。義察自幼在遼王宗干府中長大。成年后,出息得體態豐盈、亭亭玉立,海陵早已對她垂涎三尺,多次欲納為己有。終因太后干預沒有得成。海陵惱羞成怒,便借口義察與完顏守誠通奸,將她處死。海陵的堂姐妹共有數人,并且大都早已出嫁,海陵便以各種借口把她們的丈夫調往上京留守,而將她們召入后宮,與她們赤身裸體,歡歌狂舞,縱情淫亂,有時對文武百官也毫不避嫌,淫穢無恥到了極點。
海陵還經常召見百官家眷,見有年輕貌美者,一定要想方設法搞到手。平章政事烏帶與海陵同謀篡立,是開國元勛,其妻唐括氏風騷妖冶,海陵早在當皇帝以前便通過唐括氏的侍女定哥的撮合,與她私通。烏帶做為臣下,萬般無奈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海陵篡位后隨著其占有欲的增強已不滿足于與唐括氏的頻頻幽會,他要將唐括氏據為已有。于是,海陵就借口烏帶越職擅權,將他貶為崇義軍節度使,過了不久,又支使唐括氏毒死了烏帶,遂將唐括氏納入宮中。唐括氏入宮后海陵封之為貴妃,但是過了不長的時間,海陵又另覓新歡,唐括氏無法忍受孤寂與冷落,便與過去的家奴閻乞兒通奸,海陵聞聽,大為惱怒,下令處死了唐括氏。
海陵學出漢儒,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他把統一全國做中國的正統皇帝做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遷都燕京是他統一全國的第一步。在燕京他排斥宗室勛貴,重建中央統治機構,重用漢族、渤海、契丹等族的有識之士,建立了強有力的皇權,實現了個人獨裁,為他南侵趙宋打下了基礎。
張仲軻、李通、馬欽、宦官梁珫等人奸佞乖巧,為了迎合海陵南侵意圖,便盛談江南富庶,子女玉帛之多。張仲軻小名牛兒,本是市井無賴,以說傳奇小說、俳優詼諧語為職業,海陵引之左右百般寵信。一次海陵召見張仲軻,與他一起談論《漢書》,海陵若有感觸地說: “兩漢之際封疆不過七八千里,而今我泱泱大國,幅員遼闊,有萬里之余,可謂大矣!”張仲軻早已窺知海陵心際,乘機迎合說: “圣朝疆土雖然廣大,然而當今天下四分,南有趙宋,西有西夏,東有高麗。如果將他們征服,一統天下,那才是真正的大?!被鹿倭韩柫私夂A晗埠妹郎钠⑿?,多次上奏海陵,說南宋王朝有個劉貴妃,資質豐盈,美妙絕倫,連古代吳之西施、后蜀華蕊夫人也望塵莫及。海陵信之無疑,南侵欲望越來越熾、開始尋找借口興兵南侵。
正隆三年 (1158) 正月,南宋賀正使孫道夫來朝,海陵支使左宣徽使敬嗣暉警告孫道夫說:“近來你們的皇帝事奉圣上多有不誠,圣上非常生氣,舉個眼前的例子來說,你們的百姓有逃入我國邊境的,我們立即遣回,而我國有進入你們國境的卻索要不回。聽說你們最近又在我國邊境上偷買鞍馬、演練戰陣,可有此事?我勸你們不要枉費心機,我們早已做好了各種準備。何況我們一旦興兵征伐,征服你們輕而易舉。”孫道夫聽著,嚇得汗流夾背,表示回去后如實轉告宋帝。
海陵力主發動侵宋戰爭,統一江南,朝廷只有極少數人贊同。為了取得諸大臣的支持,一日海陵詢問諸大臣,大臣們迫于海陵的威勢,沒有人敢站出來發表意見。只有老臣耨盌溫敦思忠挺身而出表示反對。耨盌溫敦思忠自太祖起兵之初就隨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到海陵時已是四朝元老重臣。海陵上臺后曾率文武大臣躬臨耨盌溫敦思忠府第把他請了出來,拜為太師兼勸農使。在罷置中書、門下之后,耨盌溫敦思忠又受命為尚書令,位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侵宋問題上耨盌溫敦思忠站出來反對無疑是代表了文武百官中的絕大多數。海陵很不高興,對思忠說:“你不要議論可否,只告訴我多長時間能夠征服趙宋?!瘪癖D溫敦思忠回答說: “要想起兵滅宋至少要十年時間。當年太祖起兵滅遼曾用了幾年的時間?,F在國內百姓倍受勒索,民不聊生。我們又師出無名,再加上江淮地區暑熱潮濕,不能久居,于南下極為不利。”海陵聽后更加生氣,顧視左右好象是在尋找刀劍。耨盌溫敦思忠大義凜然面無懼色,厲聲道: “老臣歷事四朝,位至公相,剩其殘年,如果還能作出有益于江山社稷的事情,死亦無憾。”過了一會兒,海陵怒氣稍消,對耨盌溫敦思忠說:“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只有統一天下才能成為正統。你年老體衰不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兒子乙迭知書達禮,你可回家去問問他。”耨盌溫敦思忠回答說:“早年太祖起兵之時,還沒有文字,我們照樣能縱橫天下。我年邁古稀,一生中歷盡坎坷,乙迭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子,豈值得我問?”海陵不但沒有取得與諸大臣的一致意見,反而搞得關系更加緊張。
對于大臣們的反對意見,海陵置若罔聞,一意孤行,積極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侵宋準備,首先他要重建汴京,建立南侵的橋頭堡,便詔令左丞相張浩和敬嗣暉重修汴京宮室。張浩以善長營造聞名金朝內外,但他不贊成海陵營造汴京,便向海陵勸奏道:“過去營建中都,朝野上下無不盡心盡力,而今民力尚未得到恢復,如果再重勞工,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建成了。望陛下三思?!焙A瓴宦牐瑥埡浦缓梦馇鼜?。在營造汴京過程中,海陵不斷地派宦官梁珫監視工役,如果看到某處不如法式,梁珫便勒令全部拆除重建。連張浩也不敢與他抗爭,幾經反復,汴京大內宮殿耗費數以億萬計。
為做好侵宋的軍事準備,海陵舉國大調兵,派遣使者分往各路征發猛安部落及州縣渤海丁壯充軍。規定:凡是20歲以上50歲以下的成年男子全部征發,無論多丁或單丁,結果共征發女真、契丹、奚家三部之眾二十四萬。其中精壯者有十二萬稱正軍,體弱者十二萬稱阿里喜。一正軍與一阿里喜搭配組成一軍,全部分為十二軍。金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共有十七路,除中都路制造軍器、河南路修建汴京外,從剩下的十五路中征發漢人丁壯二十七萬人。海陵按照唐朝的軍事編織把征發的各路漢族兵丁共分為二十七軍。海陵還把猛安謀克軍中精于射箭的五千人挑選出來,組成一支親軍,號稱“硬軍”或“細軍”。細軍軍士有著極高的待遇,他們用茸絲聯甲,其中以紫茸為上,黃茸、青茸次之。他們都忠于海陵,勇猛善戰,是海陵攻略江南的主力軍。
為做好侵宋準備,海陵遣使臣前往諸道總管府督造兵器,又詔令益都尹京等三十一人將各總管府所貯存的兵器全部押運到行軍要地,用來裝備各地征發的兵丁。另外海陵還下令召集諸路工匠于中都,以李通為總監打造兵器。打造兵器需要皮革、牛筋、牛角等,平民百姓為了完成攤派,只好殺死自己的耕牛,結果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為建立一支水軍,海陵不惜一切代價、命工部尚書蘇保衡在通州督造戰船。造船需要木材,海陵便命令拆除民房; 缺少油漆,便命令煮死人膏。役民力如牛馬,費財用如土石,平民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建立一支鐵騎軍,海陵大括天下騾馬,詔令官吏中七品以上的準留一匹,至于平民擁有的馬匹全部征用,并且規定住在東面的納給西軍,住在西面的納給東軍。這樣東西交相往來,晝夜絡繹不絕,許多人倒斃途中。海陵還規定騾馬每到一處都要喂養芻粟,如若沒有可到農田中放牧。海陵征用騾馬以戶口為比率,全國共征調馬匹五六十萬,馬匹被征用后仍由本家飼養,等到出兵時一同調用。
海陵當政橫征暴斂、民不堪命。正隆五年 (1160) 三月,海州東??h張旺、徐元等因苦不堪言,率數千人舉行起義,殺死縣令。海陵非??只牛汕残戮幩娗巴倝?。經過三個多月的戰斗,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了。五千多人戰死。到正隆六年(1161),南京路、大名府、濟南府等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整個北方地區,人民起義風起云涌,形成了烈火燎原之勢。
契丹人民同樣逃脫不了這場戰爭帶來的苦難。海陵為擴充軍隊,派遣牌令燥合等征發西北路契丹丁壯從軍。契丹人以防御北方鄰族侵擾為由,請求免征,燥合不敢回奏,繼續加緊征兵。正隆五年(1160),契丹人民忍無可忍,在契丹澤史撒八與孛特補等領導下,殺死西北路招討使完顏沃側及牌令燥合并奪取招討司兵甲武裝自己,舉行了起義。其它各地契丹人民也紛紛響應。咸平府謀克括里率所部舉行起義,很快占領韓州、咸平府,隊伍不斷壯大,與撒八遙相呼應。后來由于金軍圍剿,括里便與撒八合作共同作戰。海陵調兵遣將派樞密使仆散忽土、西京留守蕭懷忠領兵一萬,與右衛將軍蕭禿刺合兵鎮壓起義軍。蕭禿刺與起義軍相持幾天,經過幾次戰斗都不能成功,再加上糧草不能接濟,便退回臨潢。海陵大怒,下令殺死出師不利的仆散忽土、蕭懷忠、蕭禿刺和北京留守蕭賾,又重命樞密副使白彥恭為北面兵馬都統、紇石烈志寧為副、完顏彀英為西北面兵馬都統、西北路招討使唐括孛古為副,聯合進兵追剿契丹起義軍。
漢、契丹等族人民的抗金斗爭打擊了海陵興兵南侵的不可一世的氣焰,并動搖了他的后方。同時也使金朝文武大臣進一步認清了面臨的形勢,更加堅決反對海陵南侵。太醫使祁宰,江淮人,極力反對海陵南侵。恰好元妃有病,祁宰奉命入宮診視,得見海陵,便趁機上疏勸諫,曉之以形勢,諭之以利害,規勸海陵不要南侵。海陵大怒,下令將祁宰處死,并梟首示眾,將其家產盡數沒收。御史大夫蕭玉早年頗受海陵重用,此時也上書海陵極言南侵之不可:“長江天險隔斷南北,舟楫又非我們特長。當年前秦王苻堅以雄師百萬討伐東晉都不能渡過一騎一卒,陛下最好不要前去冒險。”海陵聽后大怒,責其以苻堅為比,下令將其杖打。
女真宗室中也有許多人反對南伐,其中最有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皇太后徒單氏。海陵生母大氏,渤海人,是遼王宗干的妾。徒單氏為宗干正室,是海陵嫡母。徒單氏生性溫柔賢淑,視大氏為同胞姐妹,對海陵兄弟也從無嫡庶之分。而海陵卻以已庶出心常不安。天德二年海陵對徒單氏和大氏俱尊皇太后。徒單居東宮,號永壽;大氏居西宮,號永寧。但后來海陵與徒單氏因一些小事而漸生嫌隙。天德四年海陵遷都中都,唯獨將徒單氏留在上京,徒單氏日夜憂懼。身居中都的大氏對徒單氏日常思念。臨終前,她囑咐海陵,一定要把徒單氏接來中都事同生母。貞元三年 (1155)右丞相仆散師恭、大宗正丞胡拔魯受命前往上京,奉遷山陵,徒單氏順便一同前來中都,入居壽康宮。海陵對于徒單氏陽奉陰違,表面上奉以母禮,頗為孝道。徒單氏多次勸說海陵不要南伐,海陵更為不滿。他收買徒單氏的侍婢高福娘監視徒單氏的動靜。高福娘的丈夫梗以徒單氏與子充及仆散師恭謀反為借口,密奏海陵。海陵下令殺死徒單氏,并焚其尸骨,然后投入水中。徒單氏的侍婢十幾人也同時被殺。海陵終于除掉了南侵的反對派,堵住了大臣們的嘴巴。
正隆六年 (1161) 六月,海陵率文武百官遷都汴京。九月,海陵在汴京誓師南下侵宋。兵分四路,海陵親自率領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以太保樞密使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為副; 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為副; 御史大夫徒單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徒單永年為右監軍; 左宣徽使許霖為左都督、河南尹蒲察翰淪為右都督,都隨同海陵進軍。第二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受命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益都尹鄭家為副,率領水軍經由海道進趨臨安。第三路由太原尹劉萼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濟南尹仆散烏者為副,自蔡州出發攻荊襄。第四路以河南尹徒單合喜為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制、平陽尹張中彥為副,由鳳翔攻取大散關,駐軍后待命入川。進軍中以武勝、武平、武捷三軍為開路先鋒。另外,命徒單貞將兵兩萬進軍淮陰,在出兵的同時,海陵下詔由皇后徒單氏與太子光英留守汴京,由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敬嗣暉在汴京處理政務。
戰爭一開始,金軍出師不利。從海上進攻臨安的一路在密州膠西縣陳家島被南宋李寶的水軍打得大敗。副統制鄭家戰死。向川陜進攻的金軍也受到南宋四川巡撫吳璘軍的痛擊。由唐、鄧南侵的金軍也因宋軍有所準備,再加上所積糧草又被焚燒,改去淮東。只有海陵率領的金軍主力在宋軍毫不設防的情況下,占領盧州、揚州、和州等地,形成與宋軍沿江對峙的局面,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為了繼續南侵,海陵在和州趕造戰船,筑臺江上,準備渡江攻采石鎮。海陵身披金甲登臺,親自指揮渡江。他在長江兩岸設置紅旗、黃旗。紅旗立則進,黃旗立則退。由于金軍不習水戰,再加宋軍的英勇抗戰,金軍大潰,移軍瓜州。海陵又準備從瓜州渡口渡過長江奪取鎮江。海陵急欲渡江,軍令慘急,下令軍中士卒逃亡者殺其猛安; 猛安逃亡者殺其總管。軍中上下甚為畏懼。加之此時世宗稱帝遼陽,士氣渙散,海陵愈來愈陷入孤立。十一月二十七日,兵部尚書兼領浙西道兵馬都統制完顏元宣趁此與其子王祥、武勝軍 總管徒單守、猛安唐括烏野、謀克斡盧保、委薛、溫都長壽等率領將士襲擊海陵營帳,海陵被亂箭射死,享年四十歲。尚書右丞李通、監軍徒單永年、近侍局梁珫、副使大慶山等也都被殺。完顏元宣又引軍北還,殺太子光英于南京。海陵王朝滅亡了。
海陵窮兵黷武、南侵趙宋,不但沒有達到統一天下的如期目的,反而導致了自身的毀滅。
大定二年 (1162)金世宗下詔將其降封為海陵郡王,謚曰煬,尸體埋葬在大房山鹿門谷諸王的墓地中。大定二十年 (1180)世宗又下詔降封他為海陵庶人。
上一篇:海陽王石弘
下一篇:海陵王蕭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