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亨
字東美,號恬溪、九水。文登河北村人。祖父畢宿燾,登進士。父畢所輯,由四庫館謄錄,分發河南候補州判,代理桐柏縣知縣。畢亨原名畢以珣,后因屢試不中,改名以田。嘉慶丁卯(1807)鄉試中舉。多次參加會試均落北,又改名畢亨。幼時聰穎特達,古學精深,能窮聲音訓詁之理,尤深研 《尚書》 。因其父任四庫館謄錄,結識《四庫全書》 纂修官戴震。畢所輯為給兒子求一個好老師,把畢以珣領給戴震考核,戴震收為第五個徒弟。以珣嘗從戴震游,如魚得水,經學、三式兵鈐、天文地理、音韻訓詁無不探究。戴震晚年喜得此門生,傾其所學,悉心教授。歷四寒暑,以珣學成歸里,次年戴震即病逝。回里后以珣更加勤奮,無時不探究經術學問。縣內封贈一品的光祿大夫于漣之孫居文城,藏書數萬卷,以珣擇其當研習者披覽無余,學問日臻淵博。年未三十,以國子生主講東郡啟文書院,“合郡縉紳無一敢言誚者” (著名藏書家聊城楊以增 《九水山房文存序》 ) 。教學之余便手不釋卷,留心舉業,終不一第。于是改名以田,除教書外,專志著述,每有所得必記而述之。其音韻之學訓詁正義,所論獨到精辟,為時輩所重。嘉慶丁卯,尚書姚秋農 (文田) 、宮贊朱珔(玉存) 典試山東,以田是年中舉,年五十,被二公稱為“當代經生” ( 《九水山房文存序》 ) 。雖然中舉,名列孝廉,然官運不濟,只得繼續教書度日。年近六十,多次進京會試未第,又認為名字不好,再改為“亨”。即取官運亨通之義,然終與進士無緣。道光丙戌,亨以大挑一等,分發江西安義縣任知縣,時年已七十歲。安義任滿,又補崇義縣知縣,凡事皆循大法,秉正嚴明,百姓頌之,年八十,卒于官。
畢亨治學以戴震為宗,博通群經。在 《古文尚書》考證方面,其文章廣引博征,見解獨到。如其 《湯居亳考》 ,認為商代盤庚遷都的地點應在姑熟南毫; 《說迪篇》 認為 《尚書》 中“迪”字有十種含義; 其《辨史記》認為司馬遷所記非大禹治水遺跡等。孫星衍嘗惡東晉梅頤偽造《古文尚書》混淆視聽,欲清除流弊,特撰《尚書古今文注疏》 39卷,刊刻于世,然書中觀點 “多采亨說”( 《清史稿·畢亨》 ) 。
畢亨對 《周易》研究精深,對戴學多有發揮。孫星衍撰《周易集解》 十卷,“左右采獲,亨力居多”。《山東通志》 稱: “陽湖孫先生 《易》 《書》 二經,疏義精當處,多本亨說。”其“所纂叢書,凡亨所已改,悉仍之,不易一字” ,每稱以為 “經學無雙” 。《尚書古今文注疏》 和 《周易集解》 是孫星衍的代表作,文為士林推重,然二書雖為孫氏所著,卻包含了畢亨的大量學術成果。畢亨精研古音韻學,獨有心得,多所發明。只因財力不濟,著述多未付梓,有手抄本流傳。音韻學家曲阜桂馥,在其《說文解字義證》 中引亨說110條之多。
畢亨所著《孫子敘錄》 ,是將散見于中國歷史典籍中及各種史料中的 《孫子》兵家只言片語匯為一體之集大成者,援引條目近60條,逐條考其真偽,存其精華,糾其謬誤; 并精心撰寫按語48處,對 《十家注》 中的紕繆和刊印流傳的錯訛之處,逐一指出,嚴加校正。《孫子敘錄》 理清了 《孫子兵法》八十二篇與十三篇之間的關系; 校勘了《孫子兵法》 的一些傳抄刊印之誤; 澄清了有關《孫子》的一些偽托之作和偽托之語; 考證了孫武與孫臏其人及世系關系; 囊括了畢亨在《孫子兵法》方面的研究結晶。《孫子敘錄》在注釋《孫子兵法》時,多有獨到精論。孫星衍輯歷代《孫子兵法注釋》編成《孫子十家注》 十三卷,刊刻傳世,特將畢亨《孫子敘錄》刊于卷首,稱亨見解“遠出九家其多” (《孫子十家注》序)。
畢亨(畢以珣) 《孫子敘錄》
畢亨除在經學、音韻學、孫子兵法等研究方面頗有成就外,對典章制度,地名考證等,也有精辟見解。其一生著述頗多,其中 《九水山房文存》兩卷,今北京、天津、山東圖書館均有收藏。《清史稿》有畢亨小傳。
上一篇:畢麗臺
下一篇:畢所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