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敬
韓敬字簡與,號求仲,又號止修,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其祖曾為邑中皂隸,以行善聞于鄉里。曾事一酷吏,每行杖必欲三杖見血,韓為執杖者,為減輕受杖者之苦,暗于杖下鉆一孔,灌豬血于其中,再以竹片封之,行杖時,每不及三板,即見血濺出,犯人尚不覺。父韓紹,字光祖,號懷愚,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官寧德知縣,以為政寬善聞名,擢給事中,出為廣東兵備道,刊木筑路400余里,為時所稱,官至太仆卿。
韓敬生于萬歷八年(1580),天資穎異,其父目之為千里駒,以為非久居人下者。又好佛學,通釋典,游學于蓮池大師,曾隨其放生于西湖蓮勝社。后結識宣城人湯賓尹。湯氏為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敬慕其名聲,以太學生身份執50金為見面禮,拜其為師,前往問學求教。韓敬小湯賓尹15歲,二人結為至交。萬歷三十七年(1609)韓敬以鄉試第8名中舉,三十八年(1610)參加會試。時湯賓尹官庶子,為會試考官之一,分主韓敬所在之一房,師生二人串同舞弊,敬得以會試第一名中式入圍。先是會試閱卷,韓敬卷本在其他考房中,已被汰去,湯賓尹聞知,強行越房搜出韓敬卷,并錄取于己房之中,為掩人耳目,又越房錄取另外4人。他房考官競相效尤,互換考卷,越房錄取者達18人之多。隨后又強迫本科主試官蕭云舉、王圖錄敬為會試第一。放榜后,輿論大嘩,知貢舉禮部侍郎吳道南打算揭發,礙于蕭王二人情面而未果。及廷試時,湯賓尹又為之托通關節,因被擢為第一,成狀元,士論頗不平。時詞館人員超編,曾有停館選之議,而韓敬因有湯氏等為內援,仍授翰林院修撰。次年適逢京察,時湯賓尹已為國子監祭酒,主京察者為吏部尚書孫丕揚、侍郎王圖等人,湯賓尹遂因韓敬科場事被察免職。不久,禮部主事丁元薦上疏全面揭發湯賓尹諸人的問題,亦及韓敬,而黨人交攻元薦,疏留中不發。韓敬為避風頭,亦不安于位,稱病回家。
湯賓尹在韓敬登第事上為什么表現出這么大的能量? 原來,自萬歷中期以后,朝廷政治黑暗,黨爭不息,其中的邪黨之一宣黨,首領便是湯賓尹。宣黨串通昆、楚、齊、浙諸黨,把持言路,攻擊東林黨人。在韓敬科場案爆發前后,宣、昆諸黨人在黨爭中正處上風,朝廷中即使有少數幾個敢說實話的人,也迭遭攻擊。韓敬作為湯賓尹的拜堂弟子,理所當然地置身于宣黨陣營中,而韓敬科場案已成為黨爭的焦點。諸黨人為在黨爭中占上風,力袒韓敬,致使該案遲遲未下結論。萬歷四十年(1612)又發生順天鄉闈作弊一案,該年十一月,御史孫居相上疏與湯賓尹、韓敬事一并查處,因受黨人阻撓,議處中未及韓敬事; 給事中孫振基又上疏痛陳事由,怒斥包庇者,萬歷皇帝乃下令廷臣議處,以吏部尚書翁正春為首組織60多人的查處班子。言官王時熙、劉策、張篤敬紛紛上疏揭發韓敬事,證據確鑿,對湯、韓極為不利,翁正春等人乃議定“坐敬不謹,落職閑住”。其時賓尹雖已罷官,但朝中黨羽甚多,浙黨中如劉廷元、姚宗文、過廷訓等皆為韓敬同鄉,包庇尤力,他們咬定既然越房換卷者達18人之多,就當18人同罪,又揚言若韓敬一案情節屬實,那就罪不止于“不謹”,執意不肯在議案上署名,目的是想拖延時間。翁正春堅持原議,并上達萬歷皇帝。劉廷元等遂交章攻擊。結果皇帝竟同意劉廷元等人的意見,否決翁案,下詔重新議處。廷元諸人乘機喧賓奪主,劾論翁正春首鼠兩端。翁氏不堪重壓,被迫離職。翁氏去職后,黨人又以他事迫使孫振基等人外調,于是此案不了了之。萬歷四十二年(1614)禮部侍郎孫慎行以韓敬科場案證據確鑿而久不能定案,又召集群僚會同議處。時黨人仍以18人同罪為說,實際上他們明白,果若18人同罪,則牽涉更多顯宦要人的名聲利益,從而不可能付諸實行。孫慎行力斥黨人之議,獨罪韓敬而為17人辯誣,上達皇帝,萬歷皇帝竟不表態,黨人乘機借他事逼走孫慎行。計韓敬科場案審理數年中,凡廷臣插手此事的,非走即免,無一幸存。這件糾紛前后長達7年,最后以韓敬貶謫南京行人司司副草草了事。韓敬因此事再也無力振作。韓敬科場案之爭,反映了明末黨爭的一個側面,暴露明后期政治的黑暗。
上一篇:韓應龍
下一篇:韓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