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顏不花
普顏不花,字希古,蒙古人,元朝至正五年(1345)為右榜進士第一,被授職為翰林修撰,累升至中書參知政事、山東宣慰使。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的明軍進入山東,普顏不花困守益都,城破身亡。
普顏不花在童年時天資聰慧,超出兒輩,能默誦經(jīng)文,講說經(jīng)史,考中了元代童子科,進入元代中央教育機構(gòu)、國家最高學(xué)校——國子監(jiān)讀書,與其他國子生們學(xué)習(xí)蒙古字、漢文、四書五經(jīng)等。同時,他保持著蒙古的舊俗,騎馬、射術(shù)也頗在行。普顏不花生活的時代是元朝末期,順帝即位初,權(quán)臣伯顏專權(quán)。伯顏專政自恣,肆行貪暴,是個頑固守舊的蒙古貴族。他曾對順帝說: “陛下有太子,不要讓他讀漢人書。”適逢中書省官員建議廢除科舉,深得伯顏贊賞,他立即上奏皇帝,請求批準。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在伯顏的煽動下,順帝下詔停止科舉取士,又下令禁止?jié)h人、南人學(xué)習(xí)蒙古文字。這樣,元已開科8次的科舉取士制度中斷。直到至正元年(1341)伯顏被除后才恢復(fù)了中斷6年的科舉制度,同時,大興國子監(jiān),選名儒雅士傳授儒學(xué),因而普顏不花在國子監(jiān)受到了封建正統(tǒng)教育。至正五年(1345),普顏不花參加了元代第9次科舉考試,榮登右榜榜首,被授以翰林修撰,后調(diào)任河南行省員外郎,至正十一年(1351)升遷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元后期,統(tǒng)治階級進一步腐朽,對人民巧取豪奪; 水災(zāi)、旱災(zāi)、蝗災(zāi)又不斷發(fā)生。天災(zāi)人禍全部落到人民頭上,各地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羅田布商徐壽輝在蘄州(今湖北蘄春)率眾起義,并被推為領(lǐng)袖,起義軍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十月,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為都城建立政權(quán),徐壽輝稱帝,國號“天完”,意在壓倒“大元”。徐壽輝的天完軍與北方劉福通的紅巾軍遙相呼應(yīng)。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徐壽輝在攻克黃州路(今湖北黃岡)后,兵分兩路進攻元軍,一路沿長江西上,連克漢陽、武昌,占領(lǐng)江陵、沔陽等地; 另一路南下,直逼江西。沿路州縣官員聞風(fēng)皆逃,當(dāng)時有民謠: “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中無一人,紅巾府上坐。”元政府大為震驚,命江西行省派兵圍剿。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是個文臣,對軍事一竅不通,面對軍務(wù),倉皇無措。這時普顏不花在江西行省任左右司郎中,他為道童獻計道: “現(xiàn)在城中防守不善,如果賊寇攻城,很有可能失守,形勢危急,必須找一個懂軍事的人指揮作戰(zhàn)。我知道有一位左丞叫章伯顏,現(xiàn)在在撫州(今江西臨川)做官,他熟知軍務(wù)。我們現(xiàn)在來不及向朝廷請示調(diào)他,但我們可以請他來,向他陳述省城困狀,使他暫時署我省左丞,專門負責(zé)指揮調(diào)派軍隊。只有這樣才能緩和局勢,變守為攻。”道童忙派人請章伯顏。章伯顏認為這正是他報國的好機會,于是欣然而至。普顏不花與他詳細設(shè)計防御徐壽輝的天完軍。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徐壽輝的天完軍已兵臨江西重鎮(zhèn)江州(今江西九江)城下,平章政事禿堅里不花倉皇逃回行省駐地龍興(今南昌),行省又派普顏不花前往江州救援。當(dāng)時江州正在酣戰(zhàn),江州總管李黼(泰定四年左榜進士第一)死守江州,被打死。當(dāng)普顏不花率軍到達石頭渡口時,遇上徐壽輝的天完軍,兩軍交鋒,盡管普顏不花奮力作戰(zhàn),但元軍仍不堪一擊,普顏不花只得收拾殘余隊伍回到龍興。道童聽到普顏不花兵敗、江州城陷的消息后大為恐慌,以為龍興難守,連忙懷揣行省大印逃走。普顏不花料定徐壽輝在攻占江州后必定圍攻省城龍興,于是挑起守城重擔(dān),與章伯顏共同商討守城大計。不久,逃到百姓家躲藏的道童回來,普顏不花與道童、章伯顏商議分門把守迎敵。三月,徐壽輝的天完軍包圍了龍興,普顏不花建議在城中各處設(shè)置廂官、巷長,晝夜堅守,有功者必給重賞,無功者也不加罪。一時,軍民振奮。普顏不花等在省城堅守兩個月,一直未能找出良計突破天完軍的包圍。一天深夜,正當(dāng)天完軍熟睡之際,突然軍營外鼓聲大震,接著闖進數(shù)千名面涂青色、頭扎黃布、身著黃衣的“怪人”。天完軍在蒙盧中以為是神兵來到,來不及抵擋,紛紛敗退。原來,這是普顏不花與章伯顏的解圍之計,趁夜偷襲天完軍的大營。元軍能守住龍興,普顏不花之功最大。
至正十六年(1356),普顏不花升為江西廉訪副使職務(wù)。不久,被朝廷召回,授以益都路最高長官——達魯花赤,后升為山東廉訪使、中書參知政事。
至正十八年(1358),順帝下詔令普顏不花與治書侍御史李國鳳一同經(jīng)略江南。這時江南的紅巾軍聲勢浩大,朱元璋的軍隊已攻占集慶(今南京),并建立了政權(quán),勢力推進到浙東、皖南地區(qū); 徐壽輝的天完軍實權(quán)掌握在陳友諒的手中,已攻占龍興、安慶等地,在江南一帶勢力最強。普顏不花與李國鳳兵分兩路。普顏不花進入福建,行至建寧(今福建建寧)時,陳友諒派部將鄧克明圍攻建寧,普顏不花立即做好迎戰(zhàn)準備,但平章政事阿魯溫沙見圍兵眾多,趁夜深人靜之時逃跑。與普顏不花一同鎮(zhèn)守江南的李國鳳當(dāng)時正分鎮(zhèn)延平,普顏不花得知延平也被圍困時,便派人送信給李國鳳,要他堅守城池,牽制天完軍。但李國鳳在危急關(guān)頭未做努力抵抗,天完軍攻陷了延平,李國鳳兵敗逃走,建寧變成一座孤城。普顏不花得到李國鳳逃跑的消息后,憤慨地對守城將士道: “我奉命來此地,怎能逃走?堂堂朝廷命官豈能貪生怕死?我誓與此城共存亡!”于是,命將士再加筑各城門,分兵把守,并不時激勵元兵,親自指揮戰(zhàn)斗,前后共戰(zhàn)64天,最后擊退了鄧克明的圍兵。
至正十九年(1359),普顏不花被召回北方,授以山東宣慰使,再轉(zhuǎn)為知樞密院事,總管山東行省軍政事務(wù),守衛(wèi)益都。普顏不花本是進士出身,通曉儒理,但在天下紛亂的局勢下,他受命統(tǒng)兵,是時代造就了他這樣一位馳騁疆場的儒將。由于普顏不花屢建戰(zhàn)功,他在為官14年中,從六品官累升至從一品官,其母受封,其妻也被封為“齊國夫人”,普顏不花一家都居住在益都。
元經(jīng)過10多年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打擊后,已是大廈將傾,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又不斷發(fā)生混戰(zhàn),更是搖搖欲墜。這時在長江流域有一股勢力在悄然增強,最終推翻了元的統(tǒng)治,這便是朱元璋的勢力。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始,剪除江南群雄,先后滅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的勢力,基本平定南方,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命徐達為統(tǒng)帥,常遇春為副帥,開始了北伐元的戰(zhàn)爭。山東是元大都的屏障,自世祖時期開鑿了在山東境內(nèi)的會通河后,這里便成了漕運的必由之路,是大都糧食及各種貨物來源的咽喉,也是連接南北的通道。元朝在這里一直派重兵把守,位置格外重要,普顏不花受命駐守山東,實則護衛(wèi)大都。徐達的20萬大軍首先直指山東,很快占領(lǐng)了沂州、嶧州等地,十一月,明軍已兵臨普顏不花守衛(wèi)的益都城下。普顏不花率軍奮戰(zhàn),但明軍已是勢不可擋,腐朽的元軍再也不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時代東征西討、鐵馬銅兵、踏遍東自黃海西到多瑙河廣大地區(qū)的軍隊了。普顏不花苦戰(zhàn)幾日,益都還是被攻陷。平章政事保保出城投降,普顏不花知道自己再沒有力量挽回敗局,但他絕非是貪生怕死之人,不會投降,只有以死效忠朝廷。于是他回到府中,面對年邁的老母,雙膝跪下: “兒忠孝不能兩全。現(xiàn)在是兒為國盡忠的時候,我今不能拯救江山社稷,只有以死報國。母親年邁,令兒放心不下,好在我還有兩個弟弟,他們會為您養(yǎng)老送終,兒也就瞑目了。”說罷,拜別老母,辭別家人,來到官舍,整理好衣帽,端坐在堂上。徐達早就聞知普顏不花的賢名,想要招降,派人請普顏不花到明軍帳中,請了幾次,但普顏不花仍舊坐在堂上,不肯去。明軍涌入官舍,用繩索捆綁普顏不花,普顏不花大聲道: “我乃元進士,官至極品,臣各為其主,不事二君。”不屈而死。
普顏不花離開家后,其妻阿魯真便召集家中人,對他們說: “我夫受國恩,我也被封為齊國夫人,身為朝廷命婦,事到如今,我也只有一死,你們都各自去吧。”家中人聽后勸阻,但阿魯真死意已定,家中人沒有不嘆息流淚的。不一會兒,普顏不花兩個弟弟的妻子各懷抱幼子,投院中南井而死,一些婢妾也跟著投井。到阿魯真要投井的時候,南井已被填得容不下她了。于是她抱著兒子轉(zhuǎn)而奔向北井,阿魯真之女、妾女及孫女等都隨她投井而死,時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普顏不花死后不到1年,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上一篇:時彥
下一篇:木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