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繹
劉繹, 字瞻巖, 永豐(今屬江西)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殿試,在應(yīng)試的272名貢士中, 劉繹一舉奪魁,時(shí)年39歲。
中狀元后,劉繹依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奉詔入南書房,侍從道光皇帝賦詩、填詞、繪畫。
道光十七年(1837),劉繹督察山東學(xué)政,事畢回奏時(shí),皇帝溫和地詢問了他的家世,得知其父母還健在,便命他將父母接入京城侍奉。劉繹則借口雙親皆已年邁,請(qǐng)求退歸原籍。回故鄉(xiāng)后,出任鷺洲書院主講。劉繹對(duì)雙親極為孝順,鷺洲書院距他家有百余里,但他每月定要回家探望一次,并已形成常規(guī)。
劉繹在家一住就是十幾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日,道光皇帝駕崩,他的兒子愛新覺羅·奕承嗣大位,年號(hào)“咸豐”。
咸豐元年(1851),朝臣薦舉劉繹,咸豐皇帝詔令他起仕。劉繹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老母年邁體弱,他上疏乞請(qǐng)留侍,詔準(zhǔn)。
第五年,洪秀全的太平軍向永豐進(jìn)軍,攻占了縣城,劉繹把老母搬到山中侍奉。3年后,咸豐皇帝下詔,給他加三品京堂銜,命他督辦江西軍務(wù)。劉繹克盡職守,出入士卒之間,不辭勞苦。這時(shí),老母病故,他辭官回家服喪。服喪期間,繼續(xù)在書院主講。
咸豐十一年七月七日,咸豐皇帝駕崩,他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淳即位,年號(hào)“同治”,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同治元年(1862),兩宮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義下詔,命劉繹入京任職。劉繹年已70歲,以年老多病為由辭謝。
16年后,即光緒四年(1878),劉繹病逝于老家,享年82歲。
劉繹在京為官時(shí),與戶部尚書祁藻情誼深厚。祁有以開礦為題的奏章,劉繹便給他講述了明朝開礦之弊,祁
藻才中止了開礦的建議。
劉繹常言: 為國必先培元?dú)猓獨(dú)獾年P(guān)鍵是得人才、固民心,上無見利忘義之臣,則賢才進(jìn); 下無貪贓枉法之吏,則百姓安。元?dú)庵畯?fù),必須經(jīng)過這一途徑。
劉繹督學(xué)山東時(shí),刻《勸課條規(guī)》,著《崇正黜邪論》一卷,以鼓舞疾惡向善之人。他主講鷺洲書院及青原書院時(shí),既不陷入偏激,又不流于虛空,惟重深思明察和身體力行,因此,他培育的學(xué)生成名者甚多。劉繹作文態(tài)度嚴(yán)謹(jǐn),主題思想明確而堅(jiān)定。他在《自序》中說: 進(jìn),未嘗一日有欺詐之行;退,未嘗一日有悠閑之心。”
上一篇:劉章
下一篇:劉若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