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建筑
河南古為中國四方交通之咽喉:中國南北、東西交通動脈縱穿、橫貫河南;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起于河南,與絲綢之路傍行的還有黃河水路;淮河發源于河南桐柏山區,通向東南諸省,沙潁河一線古代是重要水上商道;水網最豐富的南陽盆地,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中國南北貨物中轉樞紐和繁華都市,唐河、白河與丹江諸水均入漢水達長江,又有數條古道相連,西北可達關中,北可達洛陽,西南通云貴川,東出盆地北上至開封與北京,東達大平原;豫西北有數條古道翻越南太行與晉東南相接,為晉豫重要咽喉。可見,河南為扼控中國四方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古代統治者多定都于此實非偶然。
發達的交通使河南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商品經濟活躍和發達的區域。上述交通樞紐位置和城市中出現了大量的商業建筑,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明清時期隨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而誕生的會館建筑。南來北往的商賈不僅將各地商品匯通天下,且將各地的建筑文化帶到了河南,使得河南的商業建筑異彩紛呈。
會館建筑成為明清建筑類型中的一枝奇葩而名垂青史。各會館均有行會組織,維持行業秩序、管理會館建筑,反映了河南古代商品經濟的發達。分布于河南境內的會館建筑,無論經濟實力大小,均占據商業要沖,有些還在會館廣場中設市場,以擴大市場份額。商賈遵循“雕紅翠綠,流連顧客”的經商要訣,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對會館建筑進行雕飾,將建造技術與藝術完美地融為一體。
洛陽潞澤會館、山陜會館和開封山陜甘會館是河南黃河流域會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們位于中國古代兩大古都,代表著不同地域的商業集團,對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淮河流域的沙潁河水運干道上,分布著周口關帝廟、禹州懷幫會館、禹州十三幫會館及舞陽北舞渡會館建筑遺存,是豫商走出省界的重要基地,也是山陜商人和東南商賈進行南北交流的重要商埠。南陽盆地是最為發達的商品交流中心,分別在東部唐河上游的潘趙二河與各路古道交會處的賒店古鎮、西部丹江與商洛及云貴川諸古道交會處的淅川荊紫關古鎮和中部的南陽府,形成了以眾多會館為核心的三大商業建筑組群。其中,東西兩路的城鎮乃因商而起,在溝通中國南北商品經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明清時期,南陽盆地活躍著中國南北十幾個省的商賈集團,南至福建、廣東,北達關外諸區,以山陜“二商”勢力最大。豫商、宛商集團亦在此崛起和發展,使得南陽盆地成為中國商品經濟最為繁榮的區域之一。保存至今的社旗山陜會館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建筑與藝術價值最高的會館建筑。
上一篇:佛教建筑
下一篇:伊斯蘭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