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建筑·開封山陜甘會館
山陜甘會館位于開封市徐府街路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旅居開封的山西商人日益增多,清康熙年間(1662—1722),他們于開封老會館街(今龍亭東側)集資建造山西旅汴同鄉會館,簡稱“山西會館”。后來陜西、甘肅籍商人陸續加入,遂改名“山陜甘會館”。會館的前半部為關帝廟,西部和后半部為辦公場館,有戲樓、正殿、東西廂房等。經清道光至同治年間(1821—1874)不斷擴建、重修,一組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建造考究、裝飾華麗的關帝廟建筑群得以完成。
山陜甘會館整體布局坐北朝南,中軸線對稱布局,東西寬38~45m,南北長97m,面積3880㎡。由南向北依次有照壁、東西翼門、戲樓、鐘鼓樓、牌樓、正殿、東西廂房、東西跨院等建筑。
照壁通高8.6m,寬16.5m,下部為石質須彌座,雕有行龍圖案,覆綠色琉璃瓦。檐部為青磚仿木結構,梁頭雕“壽”紋飾。照壁里外遍施磚雕,內容為人物、山水、花卉、鳥獸、花瓶、文房、樂器、算盤等,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是磚雕藝術的珍品,也是會館磚雕的精華所在。照壁內外側壁芯以磚雕纏枝牡丹和回紋裝飾邊框,內壁框內四角嵌有“夔龍捧壽”石雕,中心嵌石質高浮雕“二龍戲珠”,構圖豐滿華貴,技法細膩精湛,外圍有12條磚雕小龍襯托。
戲樓系20世紀80年代末將開封火神廟戲樓遷移至此而成,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共兩層,分前后兩部分,前為門樓、后為戲臺。上層前側為硬山式建筑,后側為卷棚歇山式戲臺。戲樓為綠琉璃瓦覆頂,前后檐部用天溝相連。下層前側面闊三間,明間與戲臺下層相通。
鐘樓、鼓樓通高12.14m,重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脊正中飾象馱葫蘆寶瓶。額枋飾木雕二龍戲珠、人物、花卉,內容為“普天同慶”“昭君出塞”“古城會”“踏雪尋梅”等。
牌樓為河南境內現存四座五間六柱柱不出頭式木構牌樓之一。樓作歇山頂,覆綠色琉璃瓦,樓前懸掛“大義參天”匾額。主樓正脊中部置六角小亭,兩側各立獅、象馱葫蘆寶瓶,形象生動。柱礎雙層,上為鼓形下為方形。抱鼓石表面淺浮雕龍、鳳、獅、鶴、蝙蝠、牡丹、人物等。其中東側抱鼓石上雕有戲曲故事“井臺會”,西側雕有“狄仁杰登山望母”,皆表現細致,極富感染力。
南廂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北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皆為灰瓦硬山式建筑,前坡屋面正中有黃色琉璃瓦菱心。檐下雀替、額枋等建筑構件遍布木雕,有動物、花卉、人物、場景故事等。
正殿從南向北依次由前廳、拜殿、大殿三座建筑以天溝連接而成,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殿內柱礎頗具特色,雕刻有動物、山果、花卉、陰陽圖、海浪山石等圖案,為清代石雕中的精品。前廳為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屋面覆綠琉璃瓦,前坡有黃色琉璃瓦菱心。磚雕、木雕遍布建筑的每個構件,使整座建筑華麗異常。拜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結構。頂覆綠色琉璃瓦,檐下有彩繪木雕。卷棚中央有一個石質香案,為嘉慶十二年(1807)所制,正面浮雕“八仙慶壽”,上部雕云龍及火焰寶珠,龍尾朝內,龍頭向外,掉頭回視,顯示出龍的動感和力度,雕刻刀法嫻熟圓潤。大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檐部無斗栱,后檐明間設門。屋面灰筒板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正脊為浮雕龍鳳牡丹花脊,脊中央置有獅馱寶瓶。
山陜甘會館以其精美的木、石、磚雕等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和幽雅恬靜的庭院建筑而聞名,是我國古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照壁(張武軍提供)
拜殿(文宣提供)
大義參天木牌樓(文宣提供)
鐘樓(文宣提供)
照壁磚雕(文宣提供)
大殿木雕(文宣提供)
拜殿木雕(文宣提供)
后院建筑(文宣提供)
墀頭磚雕(文宣提供)
上一篇:古代城址·開封城墻
下一篇:道教建筑·開封延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