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筑·光山永濟橋
永濟橋又名萬金橋,位于光山縣潑陂河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橋呈南北向橫跨于潑陂河上,橋南北兩側均為潑陂河古鎮街道。該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由境內紳士及好施者捐資修建。由于河面寬廣、河沙淤漫,橋墩基礎修建非常困難,天啟二年(1622)春御史畢佐周告老還鄉,親自主持修橋事宜并帶頭捐資,于天啟七年告成,并在橋岸豎牌坊名為“永濟橋”。當時橋上游右岸為龍王廟,左為觀音廟,橋南端有明代禪堂。清康熙七年(1668)洪水暴漲,橋局部被沖毀。康熙九年知縣朱鼎振命典史趙德整修。雍正五年(1727)山洪暴發,橋又被沖毀。僧人如福于乾隆十六年(1751)再次修成此橋,因捐款數目多,人們又稱此橋為“萬金橋”。1938年7月,國民黨103師工兵營為抵御日寇將此橋炸毀兩孔。后潑陂河商人蘇傳榮帶頭捐款捐料,群眾出工獻料,將炸毀橋孔補為平面。1955年,省交通廳撥款將此橋被毀兩孔恢復了原貌。
永濟橋南北全長101m,東西寬10m,橋底海墁石至橋面高10m。拱券略作尖拱形,采用縱聯分節并列券法砌筑,通體用花崗巖建造。木樁上鋪砌海墁石、橋墩和分水金剛墻,橋墩之上起券。橋面兩側有欄桿,橋兩端上下游均砌有雁翅,橋東南側雁翅墻外有一石徑和石門(水東門,水西門現已不存),沿徑可至河中。
永濟橋居中主孔凈跨12m,矢高5.3m。主拱券之上有護拱石兩道,疊澀伸出,上部與撞券石相齊,頂部直接承接橋面石。主拱兩側次孔凈跨度和高度由中間孔向兩邊遞減。橋面原為條石鋪就,后改作柏油。橋面兩側建有欄桿,兩邊為人行道,中間為車道。永濟橋兩側原有華表、地伏、欄板、望柱、抱鼓石等,并有精美的石雕獅子和各種圖案裝飾。雁翅墻上建有高1.5m的城墻垛口。下雁翅以海墁石為基礎,其上安放花崗巖條石,高度與橋墩同。并向河流方向作出千分之五的坡度收分,以利排水。
水東門(文宣提供)
橋面(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雁翅墻(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修武百家巖寺塔
下一篇:光山紫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