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疲于奔命的楚國
與吳王闔閭的勵精圖治相比,楚國卻面臨著內憂外患。
楚昭王上臺伊始(公元前515年),便挫敗了吳國的入侵。由于吳國爆發了吳王僚被刺事件,闔閭篡位。吳軍統帥掩馀和燭庸逃亡,吳軍大敗。此役的勝利,讓楚國人看到了新政府的希望,然而很快希望就破滅了。
郤宛是楚國最正直的大臣之一,也是挫敗吳軍入侵的英雄,深得國人的愛戴。可是這么好的一個官,卻難逃被栽贓陷害的下場。
陷害郤宛的人就是伍子胥的仇人之一——楚國奸臣費無極。
楚平王死后,費無極仍然是政壇不倒翁,位高權重。擔任左尹的郤宛以清正廉明而贏得國人的愛戴與擁護,這讓費無極感到一種莫大的威脅。費無極做好事的本領沒有,做壞事的惡點子卻是特別多。他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打算借令尹子常之手除掉郤宛。令尹在楚國是執政大臣,地位僅次于楚王。可子常這個人比較平庸,他有個缺點,喜歡收受他人的賄賂,又容易聽信讒言。
費無極便跑到子常那兒,對他說:“郤宛想要請您喝酒。”子常一聽有酒喝,心里很高興,欣然答應。然后費無極又跑去對郤宛說:“令尹打算到你家里來喝酒。”
郤宛一聽,有點為難。他知道令尹子常是個貪財之人,大駕光臨,自己總不能沒有表示吧。可是他一向清廉,家中又不曾收藏什么寶物,怎么辦呢?他便向費無極請教道:“哎,令尹大人要光臨敝舍。我又沒什么寶物可以進獻的,這可怎么辦好?”
這一問,正中費無極的招,他狡黠地笑道說:“令尹喜歡收藏兵器,不如這樣吧,你把家里的兵器拿出來,我幫你挑幾件。”郤宛聽了后十分感激,便帶著費無極到武器庫里,挑了五件兵器及五副鎧甲。費無極又假裝熱情,交代他說:“你就把兵器放在家門口,令尹來的時候,你便可以趁機獻上了。”
郤宛是個心胸坦蕩的人,哪里曉得這是費無極的陰謀呢?他還信以為真,把兵器放在大門邊了。
到了吃飯的這天,子常備了兵馬,準備上郤宛家去。這時費無極急匆匆地跑來,聲色慌張地說:“您幸好還沒走,要是去了就遭殃了。我聽說郤宛準備殺死您,他把兵器和鎧甲都放在了大門口,您可千萬別去。還有啊,上次吳軍入侵,郤宛率軍截住了吳軍的退路。本來我們可以大獲全勝的,可是關鍵時刻他居然收了吳國人的賄賂,把吳軍給放跑了。”
子常這個人耳根子軟,聽了費無極的話后,滿腹狐疑。他先派人前去郤家打探,結果探子回來稟報說果然如費無極所說,郤宛在家門口放了武器。
好險啊,子常不禁暗自慶幸。郤宛膽敢謀反,子常憤怒了。他召來了負責郢都防衛的將領鄢將師,命令他帶著軍隊,前去捉拿郤宛。鄢將師其實與費無極是一丘之貉,費無極設下的這個陰謀,他也有份。得到命令后鄢將師馬上帶著一隊人馬,殺氣騰騰地奔往郤宛家中。
此時郤宛還在廳堂等候令尹大人大駕光臨,他心里納悶這飯菜都快涼了,怎么令尹大人還沒到呢?忽然聽到門口有很多車馬聲,還以為是子常的兵馬到了呢。不想這時家仆來報,郤宅已經被官兵包圍了。鄢將師在門外叫喊著要捉拿陰謀造反的郤宛,并且說證據確鑿,郤宛在門口放了一堆武器就是想要謀害令尹大人。
郤宛明白了,這是費無極設下的一個大圈套。直到這個時候,他總算看清楚了費無極的猙獰面目。并清楚了當年太子熊建、伍奢和伍子胥這些人被陷害,也都是這個奸臣的把戲。可是一切都太晚了,這時有理也說不清了。郤宛心知難逃一劫,與其遭辱被殺,不如自行了斷吧。他默默地走進內屋,懸梁自盡。
郤宛自殺了,可是鄢將師卻不肯罷休。他血洗郤宅,一把火把郤家燒了個精光。郤氏一家人全部被殺死,郤宛的親信陽令終、陽完、陽佗和晉陳等人也一個不留。
郤宛是楚國難得的清官,他的死令楚國百姓民憤激昂。
郢都的民眾異口同聲,譴責令尹子常、費無極與鄢將師三人。子常這下子慌了,這個平庸的令尹不知道要怎么辦了。
這時左司馬沈尹戌求見子常,子常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趕緊問沈尹戌:“現在要怎么辦呀?”
沈尹戌正色道:“左尹郤宛根本沒有犯什么過錯,而您卻下令殺了他。以致國人紛紛指責,輿論無法平息。而您卻一點也沒有想過補救的辦法,這一點令人費解。”
子常趕緊問道:“那我要怎么補救呢?”
沈尹戌皺皺眉頭,又說道:“費無極這個家伙,人人都知道是個惡人。當年陷害太子熊建,又殺害了伍奢,逼得伍子胥出逃,一手遮天,欺惑國君。平王是個仁君,性格溫和。又能勵精圖治,本來成就應該在成王和莊王之上。就是因為信任費無極這個小人,才使楚國霸業凋零,得不到諸侯們的擁護。如今費無極又搞陰謀,陷害郤宛。還殺死很多無辜者,所以民眾才反應強烈。這事件都涉及您了,您要是不亡羊補牢,還怎么當令尹呢?聰明的人鏟除惡人來穩固自己,您卻庇護惡人來危害自己,這豈不是太糊涂了。”
子常一聽,豁然開朗了。既然百姓對費無極和鄢將師兩人深惡痛絕,自己就借這兩個家伙的人頭來平息民憤吧。
在沈尹戌的誘導下,子常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即逮捕費無極和鄢將師兩人,就地正法。并夷滅兩族,以平民憤。
費無極玩盡權謀,最終還是逃脫不了一死。只是他一死,又讓伍子胥心生遺憾。伍子胥是恨不得活扒其皮,生啖其肉。
雖然費無極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可是楚國民眾對新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感。楚國的內部已是危機重重,而外部更是面臨著吳國兵團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公元前511年,吳國開始實施“伍子胥計劃”。
這一年秋季,吳軍以偏師伐楚,重點進攻夷(即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潛(今安徽霍山南)和六(今安徽六安北)三地。
楚國在國內防務上存在的問題很多,令尹子常遵循其祖父子囊的遺言,將防御重點放在郢都。這就使得邊境線上的兵力大為不足,這些兵力不僅要防止吳國在東面的入侵,還要預防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國從北面突入。在防御吳國上,楚國重點是在東線筑城。但是東部城市距楚都遠而距吳國近,很容易遭到吳國的突襲。一旦遇襲,中央軍就要實施長途馳援。作為前楚國將領,伍子胥對這點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的計劃就是不斷襲擾,以拖垮楚國主力。
吳軍攻勢凌厲,連續攻破潛邑和六邑。
果不其然,楚國派出沈尹戌率軍東進,支援潛邑。可是吳國根本不想打一場硬仗,楚軍來援,吳軍就逃得無影無蹤了。
沈尹戌是楚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他對楚平王以來以筑城為主的防御模式一直持批評態度。他洞悉伍子胥的戰術,可是這種戰術是難以破解的。最后他想了一個主意,將潛邑的居民遷移到了南岡(今安徽霍山南),以避開吳軍。
可是伍子胥調整了戰略方向,轉而進攻楚國北部的弦邑(今河南息縣南)。沈尹戌只好馬不停蹄,馳援弦邑,可是到了半途時吳軍又撤走了。
楚軍主力疲于奔命,伍子胥的戰略開始體現出其威力了。
面對吳軍的囂張氣焰,楚昭王氣瘋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吳國咄咄逼人的氣焰令楚國的嘍啰國們開始動搖了。桐國率先背叛楚國,投入吳國的懷抱。
是可忍,孰不可忍!
楚昭王豁出去了,他準備易守為攻,進攻桐國與吳國。楚昭王任命大司馬子期為大將,率軍東征。子期是楚平王的兒子,戰爭經驗豐富。伍子胥知道此人有幾分本事,未可小視。便使用反間計,揚言:“如果楚國任用子期為大將,我立馬就可以將他擒殺;要是任用子常為大將,我就只好遠遠地躲開了。”
楚昭王聽到這個小道消息后,心里想,原來吳國人怕子常啊。那好吧,就派子常為大將,出征吳國。
其實子常是個庸才,在擔任令尹期間內政混亂。他聽信費無極的讒言殺死郤宛,在行軍作戰上也是個外行。子常被任命為遠征軍大將,正中了伍子胥的圈套。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子常率領楚軍氣勢洶洶地殺向吳國與桐國。其實伍子胥根本不把子常放在眼里,他開始布下“大口袋”等待楚軍鉆進來。
伍子胥與孫武出動艦隊,出現在桐國北面,做出增援桐國的假象。而他們兩人暗地里卻各率一支主力部隊,潛伏在桐國南面的巢邑附近。子常根據情報,做出了嚴重的誤判,以為伍子胥的主力在桐國以北。便在桐國以南發動攻勢,而這正中了伍子胥的詭計。
吳軍兩支主力的突然殺出,大大出乎子常的意料。兵貴神速,在楚軍反應過來之前,吳軍已經在豫章(春秋時豫章,包括漢水以東和長江以北大片地區)將楚軍主力團團圍困。子常的能耐,伍子胥是很清楚的。六年前(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兩公子伐楚,結果吳軍遭到楚軍沈尹戌與郤宛兩軍的夾擊而遭敗績。而在這場戰役中,子常作為令尹,卻扮演了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他率楚國水面艦隊參加,可是中途卻逃跑了。
就憑子常這種水平,如何與兩位曠世軍界奇才相較量呢?
在伍子胥與孫武的合擊下,楚軍大敗而逃。吳軍乘勝圍攻巢邑,經過一番血戰,巢邑淪陷,守將公子繁成為吳軍的俘虜。
楚國的東征就這樣以慘敗而告終。
吳王闔閭被勝利沖暈了頭腦,他對伍子胥和孫武說:“如今楚國方敗,內憂外困。我想乘勝追擊,攻破郢都,你們看如何?”
出乎闔閭意外的是,兩位名將均不認同他的計劃。
孫武回答道:“乘勝追擊并非常勝之道。”
吳王闔閭聽不太明白,又問道:“這是怎么說呢?”
孫武又補充說:“楚國的軍隊是天下最強的敵人,如今我們倘若輕敵冒進,遠攻郢都,敗亡的概率超過九成。要攻入郢都,必須要有天時的配合。現在還不是時候,臣沒有把握。”
聽了孫武的話后,吳王闔閭有幾分失望,他轉而問伍子胥:“我想再次發動伐楚之戰,怎么做好呢?”
伍子胥回答說:“楚國令尹子常是個貪婪卻無能之輩,得罪了眾多諸侯國。如今唐國和蔡國對他都十分不滿,如果大王要打擊楚國,應該先爭取唐國與蔡國。”
這與孫武所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戰略思想不謀而合。要打敗敵國,外交攻勢是重要手段之一。
說到這里,伍子胥詳細講述了唐和蔡兩國與楚國的恩怨。
唐和蔡兩國都是楚的嘍啰國。有一回,蔡昭侯去楚國訪問。他有兩塊貴重的玉珮與兩件名貴的裘衣,他將其中一套玉珮和裘衣送給了楚昭王。子常知道后就向蔡昭侯索要另一套,蔡昭侯堅決不肯給。子常大怒,找了個理由,將他扣押在楚國好幾年。后來唐成公也去楚國訪問,他有兩匹好馬。其中一匹送給楚昭王,子常照例向他索要另一匹。唐成公很不高興,不肯給,結果也被子常扣押在楚國。后來唐國人和蔡國人暗地里把玉珮、裘衣和名馬偷偷送給了子常,這才使兩位國君得以釋放,但蔡昭侯與唐成公對子常恨之入骨。
蔡昭侯在回國途中,經過漢水時向河神發誓,從今往后再也不會去楚國朝見。不僅如此,他還偷偷向晉國拋媚眼。把自己的兒子姬元作為人質放在晉國,以換取晉國的支持,并懇求晉定公發兵討伐楚國。
看來在子常的執政下,楚國的內政外交都相當混亂。
正因為這個原因,伍子胥向吳王闔閭建議拉攏蔡國與唐國,組成聯合陣線。共同討伐楚國,這樣吳國的勝算就大大增加了。
吳王闔閭聽了之后大喜,立即派伍子胥前往蔡國。
這時蔡昭侯正有些郁悶。
怎么回事呢?原來蔡昭侯投靠晉國后,打算依靠晉國來報復楚國。晉定公特地召開了一次盛大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在召陵召開,故而又稱為“召陵大會”。出席的國家有晉、齊、魯和宋等十八個國家,此外周王室也派出代表出席。從參加會議的國家來看,這堪稱春秋時期最大的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蔡昭侯提出的討伐楚國的問題。
可惜的是,這次會議雷聲大,雨點小。
作為諸侯盟主的晉國人,跟楚國人一樣無恥。蔡國有求于晉國,晉國人便想乘機撈一把,晉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賄。蔡昭侯一聽,氣得不得了。當初就是因為楚國令尹子常貪得無厭,他才會投靠晉國。不過晉國官員一樣的黑,一樣的貪。對荀寅的不合理索求,蔡昭侯斷然拒絕了。
荀寅沒撈到好處,便極力反對征伐楚國。他有兩個理由:第一,晉楚有弭兵協議,如果晉國單方面破壞弭兵協議,那會招來非議;第二,晉國在最近四十年來,與楚國的對抗中并沒有占據上風。
其實不僅是荀寅,晉國政府的多數官員也不想與楚國開戰,雖說晉國仍然是中原盟主,可是其地位早已搖搖欲墜了。誰也不想在這個時候,還同楚國大打出手。
規模空前的召陵大會最后無果而終,晉國拒絕了蔡昭侯討伐楚國的提議。
蔡昭侯這回總算看清了晉國人的嘴臉,他郁郁寡歡地回到蔡國。
蔡國雖然只是小國,但蔡昭侯咽不下這口惡氣,他決計要報復。怎么報復?進攻楚國嗎?那可不行,那是拿雞蛋砸石頭,準會粉身碎骨。蔡昭侯瞄準了一個小國,即楚的嘍啰國沈國。
公元前506年夏季,蔡國軍隊突襲沈國。雖說蔡國軍事力量平平,可是沈國卻更加不濟。在蔡軍的進攻下沈國被攻破,國君被蔡軍俘虜并處決,小小的蔡國居然吞并了小小的沈國。
楚昭王暴跳如雷,蔡昭侯是什么東西,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打。別看楚昭王對吳國的入侵無可奈何,對付蔡國這樣的小角色他還是很自信的。
夏去秋來,楚國大舉出兵,包圍蔡國的首都。蔡昭侯招架不住了,他想攖城固守,等待晉國來援。可是晉國人會來嗎?他心里沒有底。
是的,晉國人沒來,但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來者正是吳國大將伍子胥,
此時伍子胥的身份是行人,即外交官。他偷偷地潛入蔡國以會見蔡昭侯,對蔡昭侯說:“楚國暴虐無道,濫殺忠良,侵略諸侯。扣押羞辱您與唐侯兩位國君,可謂是不仁不義。吳王想要征伐無道的楚國,希望蔡和唐兩國可以齊心協力,共謀大業。”
蔡昭侯此時處于困境,吳國前來拉攏,這仿佛是天上掉下的一根救命稻草,焉有拒絕的道理呢?他欣然同意,并讓自己的一個兒子隨伍子胥返回。入質吳國,這樣算是與吳國結盟了。
這時,吳國的另一名使者也前往唐國說服唐成公加入三國反楚同盟中,唐成公當然也是爽快地答應了。
本來吳國在與楚國交鋒中就占據上風,如今又有蔡國與唐國相助,打一場大殲滅戰的時機成熟了。
此時楚國全力攻蔡,主力都集中在北線,顯然對吳國人介入戰爭的可能性估計不足。這正是吳國的最佳機會,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運動戰中殲滅楚軍的有生力量,這樣奪取郢都就成為可能了。
闔閭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立即下令全軍總動員。他親自擔任統帥,帳下將領包括伍子胥、孫武、伯嚭和夫概(闔閭的弟弟)。為了達成戰爭的突然性,吳軍選擇走水路。以舟師溯淮河而上,悄悄地進入蔡國境內。然后棄船登陸,取道豫章,向西挺進。
春秋末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此拉開帷幕,這場戰爭徹底改寫了楚國與吳國的命運。
上一篇: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初稅畝改革-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秦晉交惡-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