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權力更替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會中,楚國人至少在表面上是討到便宜了。
弭兵之會確定了兩霸四強的原則,兩霸就是晉國與楚國;四強就是晉、楚、齊和秦。除了這四個強國之外,其他參加會議的諸侯國必須要同時向晉國與楚國朝貢。楚國的嘍啰國少,晉國的嘍啰國多,所以這一決議對楚國有利。
第二年(公元前545年),根據弭兵大會的決議,一些中原國家就開始向楚國朝貢了。首先是鄭國,鄭國派了子太叔前往楚國。可是楚國政府卻將他拒之門外,認為他的級別不夠,必須得鄭簡公親自前來才行。
子太叔據理力爭,認為根據弭兵大會的決定鄭國要朝楚,但并沒有明文規定要國君親自前來。楚康王不理他,子太叔沒有辦法。只好回國,由首相子產陪同鄭簡公親自出訪楚國。
楚康王從一開始,就想以強硬的手段來樹其權威。
在鄭簡公之后,魯襄公、宋平公、陳哀公和許悼公等,也相繼前往楚國,準備朝見楚康王。可這位一心想立威稱霸的楚王,卻在這個時候一命嗚呼了。
宋國使團聽到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后,向戌馬上掉轉馬頭開溜,他對宋平公說:“我們就是為楚王而來的,不是為了楚國。我們自己饑寒都顧不上,誰還顧得上楚國呢?我們還是回去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吧。”宋平公一聽,就不去楚國朝見了。
向戌是國際弭兵運動的發起者與倡導人,雖然被迫接受楚國提出的必須朝見的條件,但宋國向來是晉國的鐵桿追隨者。這回恰好遇到楚康王去世,正好省去了一番應付,這也說明中原諸侯國對朝楚是心懷不滿的。
楚康王去世后,由他的兒子郟敖繼任楚王,并且任命叔父王子圍為令尹。王子圍是楚共王的兒子,楚康王的兄長。他在楚國政壇根基很深,為人精明,權力欲強。當時正出使楚國的鄭國使者子羽預測說:“松柏之下,小草是不能繁殖的。”言外之意,王子圍勢力根深枝旺,而楚王郟敖不過是株小草罷了。
果然,在郟敖繼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43年),王子圍就陷害并處死對他權力威脅最大的蒍掩。蒍掩時任大司馬,在楚國官職中,地位僅次于令尹。蒍掩死后,國家的軍事力量也掌控在了王子圍之手。他野心勃勃,打算取代郟敖成為楚國的國王。
兩年后,王子圍出使鄭國。他到鄭國有兩件事,第一,迎娶鄭國大夫公孫段的女兒為妻;第二,參加在鄭國虢地舉行的國際會議。
這次國際大會,共有十個國家參加,主要議題是重申公元前546年在宋國舉行的弭兵會議的精神。
在上次的弭兵會議中,晉國吃了虧,做了重大讓步。這一次,晉國大夫祁午對趙武說,這次會議晉國應該爭先歃血,要爭坐第一把交椅。可是趙武卻仍然按照上一次盟會時的做法,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楚國。
王子圍剛在鄭國娶了美女,又為楚國爭得了頭把交椅,心中好不得意。他甚至穿著國君才能穿的服飾,還有兩個甲士持戈侍立于身旁。威風凜凜,儼然是國君的模樣。
在會議上,發生了一件事。當時魯國出兵攻打莒國,侵占鄆地,莒國代表在會議上對魯國的侵略行為表示抗議。王子圍便以大會主席的身份,對晉國首相趙武說:“這里還在召開會議重申弭兵精神,魯國便悍然入侵莒國,褻瀆盟約。罪不容恕,應該把魯國代表逮捕并處死。”
魯國出席會議的代表是叔孫豹,在中原諸侯國中魯國對晉國算是比較忠心的。趙武的隨行人員樂桓子趕緊前去通知叔孫豹,暗示他要花銀子賄賂王子圍,但是被叔孫豹拒絕了。對于魯國出兵攻打莒國,他認為這是因為兩國存在領土爭端。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并不是魯國有意要違背弭兵會議的精神。
面對這種僵持局面,晉國首相趙武當然不能任由楚國令尹王子圍擅殺魯國代表。他以討好的語氣對王子圍說:“魯國叔孫豹稱得上是賢明的人,您赦免他,就是安撫賢能之士。如果楚國能赦免有罪的國家,又獎賞賢能之士,那么諸侯有誰不欣然歸服呢?”
晉國與楚國勢均力敵,從趙武的語氣中很明顯感覺到晉國外交的軟弱性,實際上是對楚國的一種屈服。接著,趙武又解釋了魯國攻打莒國的原因:“諸侯邊境上的城邑,時而歸屬這國,時而歸屬那國,并非固定不變。自從天子暗弱,諸侯爭先擴張。并且交替主持結盟,難道還能保持邊境線的一成不變嗎?要擔任盟主,就得抓大放小。邊境被侵犯的事情,哪個國家沒有過呢?這些事情,哪個盟主能徹底解決呢?所以莒國邊境的沖突,楚國還是不要過問的好。魯國與莒國在鄆地上的爭端由來已久,只要對莒國沒有重大的危害,就不要干涉,您還是好好考慮一下。”
其實楚國人哪里是真心要維持國際正義呢?只不過知道魯國是晉國的親密盟友,王子圍只是想殺雞給猴看。從而打擊一下晉國的威風,突兀楚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袖地位罷了。現在晉國首相趙武言辭謙恭,已經給楚國掙足了面子。他當然懶得去理會魯莒領土爭端了,放過了魯國代表叔孫豹。
王子圍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很多人預言他有取代楚王郟敖的野心。王子圍的鄭國之行收獲很大,既娶了鄭國美女,又在國際大會上壓過晉國,風光得很。回到國內后,他便開始積極籌劃篡位奪權的計劃。
首先,他把楚國實力派人物公子黑肱與伯州犁二人調到楚鄭邊界,讓他們主持修筑邊境三座城邑的城墻。此舉引起鄭國民眾的恐慌,很多人認為楚國將對鄭國用兵。可是鄭國首相子產一眼洞悉了王子圍此舉的目的,既然王子圍剛與鄭國通婚,而且剛出席國際會議,重申弭兵精神,這時對鄭國用兵的可能性相當小。那為什么要在邊境線上大搞軍事工程呢?子產分析道:“看來楚國令尹王子圍在國內將有大動作了,他把公子黑肱與伯州犁兩人調到邊境上主持軍事工程,無非是想要調虎離山,借機會鏟除二人。楚國將發生內亂,但不會影響到鄭國的。”
子產不愧是春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見識非凡,而且很快他的預言就得到了證實。
這一年的年末,楚王郟敖病倒了。
王子圍認為這是一個殺君奪權的良機,他取消了原定出訪鄭國的計劃。返回郢都,進入王宮,假裝探望楚王郟敖的病情。進了王宮后,他把王宮守衛調走,用自己人代替,然后走進楚王的寢宮。看來郟敖的病情不輕,他躺在床上不能起身。這時寢宮中悄無一人,王子圍悄悄走近,手上拿著一條繩帶,一狠下心,勒住楚王的脖子。楚王郟敖雖然病得很重,但生存的本能使他拼命地掙扎。想叫喚,卻叫不出聲。王子圍用盡全身的氣力,慢慢楚王的掙扎越來越弱。最后停止了,楚王死了。
楚王郟敖在位總共四年,這四年里楚國的政權其實操控于王子圍之手。所以他死了之后,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謚號。
王子圍弒君后,迅速控制王宮,派人殺死郟敖的兩個兒子以絕后患。楚國右尹子干逃出郢都,出奔晉國;在楚鄭邊界主持修筑軍事工程的公子黑肱逃往鄭國避難。伯州犁是楚國三朝重臣,他拒絕逃跑,最后被王子圍派人殺害了。
王子圍清除異己勢力后,終于實現了篡位稱王的野心,史稱“楚靈王”。
楚靈王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篡位稱王后他仍然不滿足,他還要當天下的霸主呢。
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三年),楚靈王派伍舉出使晉國。目的是要征得晉國的同意,由楚國主持召開國際諸侯盟會。
晉平公當然不肯答應了,司馬侯對晉平公說:“楚王現在自大狂妄,也許上天想讓他的野心得逞也說不定。他以后會怎么樣,現在不好說。晉楚兩國誰能稱霸,這得看上天的幫助。我們還是同意他召集諸侯峰會,再慢慢觀察時局的變化。如果楚王能推行仁德,不要說諸侯國,就算我們也要歸服他了;如果他一味暴虐荒淫,楚國人都會拋棄他,又有誰來跟我們爭奪霸權呢?”
這一番話,實際上可以看出弭兵運動后,晉國官員對楚國的一種畏懼心理。
晉平公聽后頗不服氣,他說:“我們有三個優勢,其一,我國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其二,我國盛產馬匹,可以維持一支強大的兵力;其三,我國內政穩定,而我們的對手楚國和齊國政局動蕩。有這三個優勢,我們用得著害怕誰啊?”
司馬侯聽完后回答道:“您說的三個優勢其實是三個危險,為什么呢?九州大地上險要的地形,如四岳、三涂山、太室山、陽城和荊山等,這些分布在各個諸侯國,并不是晉國所獨有;要說盛產馬匹,冀州以北是盛產良馬的地方,可是那里并沒有產生強大的國家;依仗地勢險要與盛產馬匹,是不可能鞏固一個國家安全的,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所以先王靠仁義道德來取得神靈的護佑與民眾的支持,而不依靠險要地形與馬匹。至于鄰國的內亂,我們也不能高興。有的國家多難興邦,比如齊國有公孫無知的內亂,然后有齊桓公的興起;我國有里克和丕鄭的動亂,然后有晉文公的霸業。有的國家即便沒有內亂,如衛國與邢國在沒有國內動亂的情況下,也曾被狄人滅國了。您如果想倚賴這三個所謂的優勢,而不實施仁義道德并修明政治,危亡還來不及挽救,還談何成功呢?所以您還是同意楚王的要求吧。”
司馬侯的話顯然是有所暗示的,影響晉國對外稱霸的原因已經不全是楚國的強大,而更嚴重的是內部權力的明爭暗斗加劇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晉平公仍不采取措施穩定國內政治,而一味要與楚國競先爭霸,這無疑是不明智的。
晉平公最后同意了楚國召集國際會議的要求,不過出于保住面子,晉國將缺席這次會議。
當時鄭國首相子產正在楚國訪問,楚靈王問他:“您看晉國會同意我召開國際大會嗎?”
子產回答道:“會的,因為晉國國君貪圖安逸,沒有進取心。而晉國大臣們又多為自己打算,沒有人愿意出來輔佐國君。”
楚靈王還是不放心,又問道:“那么各諸侯會出席會議嗎?”
子產又答道:“會來的,根據弭兵大會的決議,各諸侯國有朝楚的義務,為什么不來呢?不過有幾個國家可能不會來,魯國和衛國受到齊國的威脅,曹國受到宋國的威脅,邾國受到魯國的威脅,這幾個國家需要晉國的保護。在外交上都是屬于親晉派,這些國家不會參加,其他國家都會來的。”
事實再次證明了子產敏銳的政治眼光,公元前538年夏季,楚靈王在申邑召開國際峰會,參加會議的有十一個諸侯國及淮夷部落。
這并不是楚國召集的第一次國際會議,在公元前589年時,楚國令尹子重曾經在魯國的蜀城召集一個由十四個諸侯國參加的會議。但是那次會議的級別并不是最高的,只是大夫級的國際會議。這次楚靈王召開的申邑會議,卻是屬于最高級別的峰會。前來參加會議的十一個諸侯國中,除宋國國君因故缺席,由宋國太子作為代表外,其余十個諸侯國全部是國君親自參加。主持如此高級別的國際大會,對楚國來說是第一次。
楚靈王作為東道主,對這次大會的舉辦也動了頗多的心思。長期以來,楚國一直被視為南蠻國家。隨著楚國與中原國家往來的增多,其“去蠻夷化”的傾向越加明顯。但是由于文化的差距,在接受中原禮儀文化方面楚國還是顯得落伍,畢竟它是一個崇尚武力的軍國主義國家。
為了在主持國際會議時,不被各諸侯國恥笑,楚靈王還放下架子,向宋國的向戌與鄭國的子產虛心求教國際會議中的各種禮儀。向戌與子產這兩位國際大政治家都沒有吝惜,把大國與小國交往中的六種禮儀一股腦兒地傳授給了楚靈王。
楚靈王有模有樣地學習中原的禮儀,到了會議召開時,他擔心自己的做法有失,還特地讓寵臣伍舉在一旁隨時糾正其禮儀上的錯誤。不料一直到楚靈王與各國君主會見禮儀結束時,伍舉一直站在一旁,一聲沒吭。事后楚靈王便以責備的口氣對他說:“你怎么從始至終都沒有提醒我呢?”伍舉回答得頗有意思,他說:“這六種國際交往禮儀,我從來就沒有見過啊,又怎么能給您糾正呢?”
看來楚國想要融入中原文明圈,還得多多努力哩。
楚靈王雖然表面上謙虛地學習中原的禮儀,但他只學到了形式,并沒有學到真正的精神。很快,他就暴露出他驕橫跋扈的一面。
他有三件事做得大失人心。第一件事,宋國參加會議的代表是太子子佐。由于當時交通條件不發達,遲到了。楚靈王耍大牌,不肯接見宋國太子,跑去打獵了。第二件事,參加會議的徐國國君的母親是吳國人,而楚國與吳國一直是敵對的。楚靈王便一口咬定徐國國君對楚國懷有二心,在開會期間把他逮捕了。第三件事,在會議過程中,楚靈王總是流露出驕傲自滿的神情,對各國代表有點不屑一顧。
寵臣伍舉提醒他說:“要得到諸侯國的擁戴,言行就必須要合乎禮儀,這是贏得尊敬的原因所在。以前夏桀、商紂和周幽王曾經召集諸侯,但在列國面前表現驕縱,結果失去了諸侯國的擁護。如今大王您有些言行不合禮儀,這樣子要讓諸侯國口服心服,恐怕很難了。”
楚靈王唯權力是尊,哪里理會什么禮義道德呢,不聽。
對于楚靈王在申邑會議上的表現,各國政治家也多有評論。子產對向戌說:“楚國沒什么可擔心的,楚王對外驕縱,對內不聽勸諫。我看不用十年,肯定要倒臺。”向戌聽了后直點頭,也評論說:“是啊,我看他也撐不了十年。現在楚王的惡行還沒有充分暴露,等到充分暴露后,他一定會被拋棄的。”兩位大政治家在這點上達成共識,楚靈王十年內必倒臺,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楚靈王在公元前529年垮臺,距申邑會議召開的公元前538年,時間正好九年多。看來子產與向戌在這個判斷上,可以打滿分了。
很快,楚靈王便暴露出他窮兵黷武的一面了。
在弭兵大會之后,晉國一味對楚國忍讓。這加劇了楚靈王的野心膨脹,特別是在楚國主持召開申邑國際峰會后,更加不可一世。
在申邑會議中,楚靈王強行通過一項決議,就是準備發動對吳國的戰爭,并且要求與會諸侯國派兵參加。根據公元前546年在宋國舉行的弭兵會議精神,各諸侯國之間停戰休兵,可是并不包括吳國在內。楚國發動對吳國的戰爭,并不違背弭兵會議的決議。
快速崛起的吳國已經成為楚國的心腹之患,但是自吳王諸樊在公元前548年攻楚之戰中陣亡后,吳國與楚國已經有十年沒有爆發大戰爭了。自從弭兵后,楚國與晉國的爭霸告一段落。而且還撈得了個諸侯盟主,可以調動這些諸侯國的軍隊。在楚靈王看來,這是對吳國進行致命打擊的最好時機。
申邑會議在夏季召開,到了秋季,楚靈王已經做好了對吳戰爭的準備了。
弭兵運動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弭兵,東南戰場的烽火將熊熊燃起了。
上一篇:有志者事竟成-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柏舉之戰-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