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家皇甫謐
皇甫謐 (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晚年自號玄晏先生。祖居西晉安定郡朝那 (今甘肅省靈臺縣),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醫學家。
皇甫謐祖上原是名門望族,后來家道中落,到他這一代時已經十分貧苦。自幼父母雙亡,只得過繼給叔父,并隨叔父遷居至新安 (故城在今河南新安縣城西50里)。由于家庭的過度溺愛,到十七八歲竟 “未通史書”,依然游蕩無度,當地人 “或以為癡”。叔母任氏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痛心,多次勸他悔改,但他卻誤解了叔母的用意,有一次竟采摘些野果興沖沖地回來孝敬叔母,叔母氣憤地將野果摔在地上責備他說: “《孝經》 中言,三牲之養,猶為不孝。孝莫大于欣親,汝今二十, 還是志不存教, 心不人道, 有什么可安慰我呢?你若真心孝順,就應修身篤學。”叔母語重心長的教導,使皇甫謐深受感動,自此,他發誓悔過自新,改弦更張,便拜同鄉人席坦為師,認真攻讀經書,鉆研各種學問。由于家貧,常常 “帶經而農”,邊耕邊讀,勤奮不已。思想漸漸成熟,遂博覽醫籍,通曉百家,性格變得沉靜寡欲,而志向遠大,以著述為務。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學者,品德高尚的人。
皇甫謐生于東漢末年,成長于曹魏,死于西晉。在六十余年的生涯中,經歷了三次社會巨大的變化,戰亂不休,腐敗黑暗,致使經濟破產,疾疫流行,造成了 “海內兇荒,天下奔流,白骨盈野”,“三十余年,人眾之損,萬有一存”的悲慘景象。皇甫謐目睹了這些社會的慘狀,萬分感慨,決心隱居不仕,魏國的地方官舉他為孝廉,他不答應,極有權勢的相國司馬昭,親自請他出來做官,也予以拒絕,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后,又屢次下詔請他當太子老師,他又以有病而謝辭。僅于晉太始四年 (公元268年) 向武帝上表,借書一車,晉武帝為表“禮賢下士”之德,居然送了一車書給他,他終日埋頭閱讀和從事著述,所著的詩、賦、頌、論很多,又撰寫了 《帝王世紀》、《年歷》、《高士傳》、《逸士傳》、《列士傳》,及《玄晏春秋》等,并重于世。西晉文人左思構思10年,寫成一篇 《三都賦》,請皇甫謐為賦作序,因文章寫得好,傳抄人很多,洛陽的紙張為之漲價。因而,后世有“洛陽紙貴” 的典故。
魏高貴鄉公曹髦正元元年 (公元254年),皇甫謐40歲時,叔母去世,叔父的兒子已成年,遂返本宗,還歸故里。不幸,在他42歲那年,突然得了風痹病,半身不遂,右腳偏小,兼苦耳聾,這對他的精神和肉體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疾病的折磨下,他47歲又輕信服了 “五食散” 可以卻病延年的邪說,以圖挽回 “軀半不仁” 的身體,結果反而加重了病勢,這使他覺得“雖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不過是“游魂” 而無濟于世,于是他發奮研究醫學,以百折不撓的精神,窮搜博采,收集了大量的醫學著作,進行認真研究,“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在學習醫學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皇甫謐在醫學上的主要貢獻,就是對針灸文獻進行整理,晚年的皇甫謐,以全部精力從事醫學著作,他長期患病,主要用針灸醫治,也最有體驗,因此他矢志要編纂一部針灸學專著,從事這方面研究所花的功夫最多。
針灸術是祖國醫學對世界醫學獨特的創造與貢獻,它起源很早,秦漢前治病以針灸為主,所以,我國古代的著名醫家,都擅長針灸,重要醫籍基本上都有針灸的內容。皇甫謐根據《素問》、《針經》(即《靈樞》,以上兩部書合稱 《內經》) 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不同內容,分類歸納,“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編撰而成一部針灸學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 (也稱《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
明萬歷二十九步月樓刊本
《針灸甲乙經》共12卷,128篇。基本內容大體分為兩類,1至6卷,是論中醫的基本理論與針灸學的基本知識。7至12卷,為臨床治療部分,包括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和主治俞穴。書中共介紹穴位654個,并采用分部依線的排列方法,劃出了頭、面、項、胸、腹、背、四肢等35條線路。共載各科病癥150余種,列俞穴近千條,奠定了針灸治療學的基礎。
這部著作,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來的針灸學著作,都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時代,朝廷的醫學機構,都以該書作為針灸教材,把這部書看做是中醫針灸學之祖。公元5世紀,傳到日本和朝鮮,后來,日本天皇仿效唐制設立醫學校時,也以此書為針灸教材。至今,有的國際針灸組織,還把這部著作定為確定穴位的參考書,可見它影響之深遠。
皇甫謐在貧病交加中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實令人敬佩,后人為紀念他在文學、史學、醫學上的偉大功績,在家鄉建造了一座賢人祠,直到今天,人們依然懷念他。
上一篇:金元名醫張從政
下一篇:長于總結治國安邦經驗的吳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