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蒙受著說不清的羞辱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弘死了,兒子劉辯登上了皇位,即是少帝。秋天,宦官與外戚、世族官僚爭奪皇權的斗爭,愈演愈烈。涼州豪強大軍閥董卓,進軍洛陽,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毫不掩飾要做皇帝的野心,弄得朝野怨怒。35歲的曹操,身為典軍校尉,更是堅決反對。但董卓卻看中了他,任為驍騎校尉,約與共商國事。但曹操卻清醒地看到,董卓“終必覆敗”,成不了氣候。于是,他改名換姓,偷跑逃出了朝廷;還準備組織力量,興師討伐。董卓也心毒手狠,馬上通緝全國,曹操一下子成了政治逃犯。逃到成皋(今河南滎陽縣),曹操路過故人呂伯奢的家鄉,便登門拜訪。可是呂伯奢偏不在家,只有其子與賓客。這里,且不論是其子與賓客“共劫”曹操的馬匹等物呢,還是曹操聽到“食器聲”而疑心,或者是怕呂伯奢報官而心虛;曹操“夜殺八人而去”,還“凄愴”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事實,這也就象一顆鋼釘,釘在他人生的履歷表中,釘在他事業與品格的價碼上,成為他“奸雄”的得力佐證之一。
其實,曹操一心要鏟除董卓,為國除害,如果客觀地從這個實際出發,曹操不說有功當獎,至少不該被罵。但是,從當時到現在,從民間故事到戲劇舞臺,曹操一直背著奸雄的臭名。假如他只做了不說,或做了之后盡量裝飾,恐怕不致如此。
上一篇:景山槐樹一歷史的見證
下一篇:曾國藩撤掉舉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