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比較,錯誤的結論
19世紀時,德國庸俗唯物主義者畢希納(1824—1899)認為:思想與腦筋的關系是如膽汁與膽、尿與膀胱的關系一樣。他把意識與大腦的關系和膽汁與膽、尿與膀胱的關系相比較,并不是用同一標準來比較,因為思想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思想與腦的關系是意識與物質的關系,而膽汁與尿都是物質,膽汁與膽、尿與膀胱的關系是客觀的物質過程,他把意識與物質等同起來,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畢希納在《力與物質》一書中說:“在結晶體與細胞之間,有機的與無機的組織之間的表面差別,是不存在的……在深刻的研究之下,有機的與無機之間的差別,是匯合起來了與消失了。”畢希納只承認有機界與無機界的共同性、否認二者之間的差異性。畢希納用這種觀點來認識社會現象,把階級斗爭現象與動物界的生存競爭等同起來,看不到這兩種不同的物質運動形態的區別。他認為,人類社會服從生物規律,有教養的人和缺乏教養的人可以按照生物的遺傳規律一代代遺傳下去,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直接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恒性尋找理論根據。畢希納抹煞不同的物質的區別,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畢希納把辯證法看作一種無益的文字游戲,恩格斯稱畢希納之流是“50年代在德國把唯物主義庸俗化的小販們”。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客觀事物之間不僅存在著差異性,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有現象上的,也有本質上的,現象上的同異點是易識別的,而對于本質上的同異點則是不易分辯。錯誤的比較不會得出科學的結論。
上一篇:鋒芒畢露·終無勝果
下一篇:阿富汗國王阿馬努拉改革急于求成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