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之夢
1924年11月,法國詩人布勒東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宣言,從而掀起了一場持續了半個世紀,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文藝大變革的催化劑,在現代主義文學大潮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超現實主義的前身是達達主義,主要以法國為中心,向歐洲其它國家輻射。代表人物有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德斯諾斯等。超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想是建立在弗羅伊德學說基礎上的。他們反對傳統藝術的思想觀念和表現手法,認為現實只是“影子”,真偽莫測。主張作家去表現“超現實”,即夢幻的、無意識的“彼岸世界”。正如布勒東在《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所說:“用語言、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借助于純粹的心理自動性來表達思想真實的思維過程,思想的記錄不受理性的任何制約,也與所有審美的或道德的偏見無關。”超現實主義認為只有無意識才是未受外界干擾的純粹精神,是人類心靈活動最真實的顯露,同時,人在夢境、幻覺中展示的一切才是擺脫了社會束縛的世界的本質和秘密。超現實主義在寫作方法上采用自動化寫作和夢境幻覺記錄的手段,自動化寫作就是讓思想盡可能處于被動或接受的狀態,記下無意識的思想活動,沒有任何創作意圖,構思主題。夢幻記錄就是作家在一種催眠狀態中,“把夢境的吩咐,把弗洛伊德所發現的這個黑暗世界的表現不加選擇而盡可能地記錄下來。”
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體系根本上是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相對立的,超現實主義作家因厭惡現實而逃進夢幻,強調夢幻的萬能和個人無意識的作用,反對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認為超現實比現實更為真實可信。他們絕對否定理性、邏輯、道德、法律的作用。他們用極度夸張、變形的手法來揭露、批判荒誕的社會現實。但同時他們又陷入唯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泥坑。在藝術上主張意象和語言的非理性、循環思維的一般法則和語言的必要規范,以玄奧神秘的手法來進行創作,結果往往是連作家都難以讀懂自己的作品,這最終導致藝術上的虛無主義。
上一篇:赫爾巴特的兒童管理論
下一篇:蹈覆轍章邯敗,壁上觀宋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