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思想與新時代的沖突——葉賽寧為什么自殺?
葉賽寧是蘇聯俄羅斯著名抒情詩人,以田園詩最負盛名。他的詩繼承了普希金的傳統,優美抒情,質樸純真,充滿濃烈的田園風味,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高爾基十分欣賞葉賽寧的詩,稱贊他是“為了表達綿綿不絕的‘田野的哀愁’”而創造的“一個器官”。就是這樣一個天才詩人,竟然無法使自己的思想與時代保持同步,終于在僅僅二十九歲的時候走上了絕路。高爾基稱他的死是“最令人難過的悲劇之一”。
葉賽寧是在蘇聯十月革命前后走向詩壇的。對于十月革命,葉賽寧的態度是積極支持的。在革命的最初年代里,葉賽寧滿腔熱情地歌頌革命。在《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等詩中,葉賽寧贊揚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蘇維埃政權的熱愛。然而,葉賽寧仍舊留戀革命前宗法制度下農村的田園生活。他期望通過革命建立“農民的天堂”這種烏托邦。1919—1920年期間,他還寫了一些詩,反映對未來的“機器王國”可能征服農村的憂慮心情,把城市和鄉村完全對立起來。后來,葉賽寧還在頹廢文人“過分地和虛假地贊美”聲中,一度陷入色情頹廢詩歌的泥坑。組詩《不堪視聽的莫斯科》(1921—1923)充分說明了葉賽寧精神的極度頹唐和創作的嚴重危機,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獨而憂郁的情緒。
葉賽寧的世界觀是矛盾的。他未能從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蘇維埃政權。他歌頌革命,卻沒有投身革命的決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個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驅使而不能自拔。在舊思想與新時代的尖銳沖突面前,他感到無能為力,精神抑郁,感情極度矛盾,最終只能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葉賽寧投繯自盡以后,為了消除他“不適應新生活”的頹廢思想在青年中的消極影響,馬雅可夫斯基寫了一首《致謝爾蓋·葉賽寧》。詩中有這樣一個警句:
“在這人世間死去并不困難,
要創造生活可要困難得多。”
上一篇:斷璧遺珠的《洛神賦十三行》
下一篇:晉鈔毛荒害死人